【摘要】:人類語言的本質是隱喻的,詞匯的發展、變化和詞義的延伸是從具體和已知到抽象和未知的隱喻性的映射過程。詞義的認知理據可以幫助外語學習者理解并記憶多義詞和短語搭配,逐步培養隱喻能力。
【關鍵詞】:認知隱喻;二語習得;多義詞
1.引言
隱喻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隱喻不再單單是傳統的修辭格,而是人類思維的主要方式,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時有利的認知工具”(UngererSchmid 2001),是“理解人類認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解決語言理解和語言習得中的困難所不可缺少的工具。”(Mey 1993) 著名的認知語言學家 Lakoff 與Johnson認為隱喻“貫穿于人類的日常生活,不但滲透到語言中,也體現在思維和活動中。我們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普通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在他們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框架中,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到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靶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s),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的重要認知工具。
2.認知隱喻與二語習得
30多年以來,隱喻一直是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和文學批評等眾多學科研究的熱點,近年來更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將隱喻理論運用到二語習得的研究中來,提出了“隱喻能力”說。認為隱喻能力即是“在目標語中通過隱喻性結構和其他認知機制對概念進行映射或編碼的高級語言能力”。他們認為隱喻能力涉及交際能力的諸多層次,在語法能力、語篇能力、言外行為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的習得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二語習得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由于母語先入為主的優勢,二語習得往往受到母語的制約。英語與漢語分屬不同的語系,概念化過程有巨大差異,因此我國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能力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往往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語法性的。即便是能熟練使用目標語的學習者,也往往缺乏以目標語為母語的群體所具有的“概念流利性”,即把語言的詞句等表層結構和底層概念結構匹配起來的能力(孫毅,2013)。我國的外語教學往往強調模仿記憶、語法教學、技能訓練等等卻忽略了學生的“隱喻能力”的培養。
3.認知隱喻學視角下的詞匯教學
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學生聽、說、讀、寫等技能的提高。當前的詞匯教學往往采用詞綴分析、詞形分析、輔助例句、循環記憶、擴大閱讀等方法。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采用最多的還是死記硬背,往往效率較低、收效甚微。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詞匯學習往往還停留在識記層面,盡管通過循環記憶能記住部分詞匯,卻無法在閱讀、寫作、口語交流等輸出環節靈活恰當地使用。如果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厘清并理解詞匯和短語中所包含的概念隱喻,就能實現對詞匯的聯想加工和詞匯意義的深層理解,從而培養隱喻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的結構主義將詞語與意義看作能指與所指,認為二者的關系是任意的、二維的、無規律可循的。而在認知語言學家看來,語言的本質是隱喻的,語言表達中存在認知理據。從語言和認知發展的角度看,人類創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詞匯多表示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事物和直觀的行為,是身體直接體驗的結果。在這些基本范疇詞形成之后,出于語言的“經濟原則”,人們在表達新的事物或抽象概念時,不再一味地創造新的詞匯,而是通過由已知事物認知域向未知事物和抽象概念認知域的投射,利用創造性的隱喻思維的來認識、命名新事物,來認知、表達抽象概念(鷗憶,陳志斌2003)。隨著社會的進步,詞義也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詞義的范疇延伸了。
英語語言詞匯豐富且構詞能力發達,大多數單詞都具有多項詞義。一般認為多義詞的各義項可區分為本義和延伸義。認知語言學進一步分析多義詞各義項之間的聯系,發現了其中的認知理據,指出詞義延伸主要是通過隱喻或轉喻的認知思維方式來實現的,多義詞各義項之間的聯系是基于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的關系(Leech 2000)。比如常見的bank一詞,其本義為“堤、岸“,引申為“銀行”。分析其中的聯系可以看到,堤岸蓄water而銀行存money;河中的水流是current,銀行流通的貨幣為currency;水可以流動(flow),而money也可以流通(flow);水可以凍結成冰(frozen),資金、賬戶同樣可以凍結(frozen capital/account)。這其中包含的隱喻是MONEY IS LIQUID。又如動詞defend,既可以表示“防御、保衛”,也有“辯護、辯解”的意思。這兩個義項之間的聯系可以通過ARGUMENT IS WAR來理解。
在詞匯教學中,學生如果能在教師幫助下厘清多義詞義項之間的認知理據,則能更好地理解記憶詞匯。同時,概念隱喻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詞匯的搭配。例如,學生往往難以記住以下短語:in silence, break the silence, penetrate the silence, out of silence, pass/sink into silence;如若教師點明其中存在SILENCE IS A CONTAINER的隱喻,學生便可理解,silence被視為容器,因此可以處于其中(in),或打破(break)、穿透(penetrate)它等等。又如SEEING IS UNDERSTANDING 這一隱喻可以幫助理解cast/shed/throw light on, bring something to light, come to light等短語。
4.結語
概念隱喻幫助學生建立詞義和短語之間的聯系,在這種靈活生動的學習體驗基礎上形成的記憶更持久更深刻。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隱喻,學生得以從認知的角度了解目標語詞匯形成、發展、詞義延伸的深層原因和軌跡,逐步培養對于目標語的隱喻能力,使自己的目標語水平從言語流利發展為概念流利,語言使用更地道更自然。
參考文獻: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Ungerer, F. Schimid,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胡壯麟. 《認知隱喻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 孫毅. 《認知隱喻學多維跨域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 王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