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觀”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首位,對大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有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提高高校對大學生自由觀的關注度刻不容緩,本文主要探究當代大學生自由觀教育路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自由觀;大學生自由觀現狀;高校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是結合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自由、中國傳統文化自由觀和西方自由觀的借鑒和揚棄,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表現,與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緊密結合。[1]是符合中國具體實踐的自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根植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中,指向社會發展的自由理想狀態的一個歷史的價值取向,目的在于使每個人的主體性得到發展。[2]將自由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對西方優秀文化的借鑒和超越,也是對自身傳統文化積極的揚棄。[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體現了人民自由的要求,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精神動力,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是創新教育手段,提升高校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效果
高校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場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生自由觀、價值觀、人生觀等教育的重要途經。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不僅要求學生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等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后可合理利用思想理論以豐富自我,促進自身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形成。但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抬頭率卻很低,學生對其的重視程度也不夠,有關調研發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學生對政治課的授課方式感到不滿意。
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呈現出多樣化的需求,單一的教育方式已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故在此需求情況下,若各高校難以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模式及教育方式多會導致學生課堂學習興趣遞減,不利于學生良好自由觀的養成。為此,各高校應轉變教育思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研究、互動、體驗’三維一體的教學方式,體現學生主體、時代發展和現代教學論的要求,展示出思政課的本質魅力和教育價值。[4]大學生高校思政課應該從學生來到學生去,充分將學生作為思政課的主體,真正做到“大學思政課不是‘天生乏味’,思政課要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就得立足于課堂教學主陣地,通過課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究活動、實踐項目、網絡平臺的有機融合,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5]學校還可以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培養積極自由觀。調查得知,對于自由的認知大多數同學是模糊的,大學方面也極少有相關的課程可以使學生集中學習,這使大學生自由觀形成過程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學校進行監管,避免大學的“形勢與政策”課成為形式。
二是提高黨員同志素質,發揮黨員在大學集體中的正面影響作用
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黨員要不斷提高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發揮黨員的帶頭模范作用,學習理論知識,積極參加兩學一做等活動,并積極在自己的支部組織黨的學習交流會,在師生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黨員干部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密切聯系師生,正確反映師生的意愿和呼聲,努力為廣大師生排憂解難,營造寬松健康、愉悅的工作學習環境。黨員干部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是非判斷能力,不僅敢于堅持和弘揚正氣,更要敢于抵制歪風邪氣在校內滋生蔓延,做到令行禁止,腳踏實地,認真扎實開展工作,不弄虛作假,不陽奉陰違。
三是建設高素質的教職員工隊伍,平等公正對待學生
平等、公正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這對于教師而言,是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而對于學生來說,則是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過程中,要切記平等、公正的原則。無論是家庭富有的孩子還是家庭貧窮的孩子,無論是官家子女還是平民子女,無論是優秀學生還是后進學生,無論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要一視同仁,主動關心,悉心愛護,耐心教育。這樣做,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健康成長,都有所進步;才能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之間的團結,使教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當今的青少年學生,已逐漸懂得運用掌握的政治常識和道德標準評價身邊的人和事,特別是評價與之朝夕相處的老師以及學校的各項工作。因此,教師應該時刻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待人處事要力求合法、合情、合理,使學生覺得自己的老師是個品德高尚、處事公正、完全可信賴的人。諸如評選先進、任用干部、獎助學金評定、安排勞動、以及實施表揚和批評等等,都是學生普遍關注且較為敏感的事情,教師必須認真對待,正確處理。若無視學生的權益,違背原則,感情用事,偏心待人,學生就會遭受不平等對待。其結果,必然會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影響學生的團結,甚至誘發意想不到的事件。
四是學校完善各項制度,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大學生最主要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環境如何直接決定了大學生自由觀的養成。校園環境的核心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優化育人環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造就高質量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著重大意義。“提升辦學理念、明確校園文化建設思路,弘揚大學精神、營造科學、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建設氛圍,優化文化環境、促使校園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組織、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能力,健全制度、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規范化等方面探討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策。”[6]學校成立監管小組與投訴部門,使學生對于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平等的遭遇能找到投訴和解決的途徑,自由和平等在研究中基本不能分開,自由是平等的歸宿,而平等是自由的途徑,在大學校園中營造公平正義的環境至關重要。
五是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在調查中,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法無禁止即自由”,法律不禁止公民去做的行為就應該視為允許,政府就不應干預。公民的生命權、財產權、受教育權、知情權、免于恐懼權都是“天賦”的、與生俱來不言而喻的合法權利。在法律上,“法無禁止即自由”是一個常識。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說:“每個人,只要他不違背正義的法律,就應允許他去按照他的方式去追求他的利益。”比如,高校禁止大學生校外租房,就是一個侵犯成年學生合法權利的規定。其實,高校可以通過降低租金等優惠措施來吸引學生入住,但不能剝奪成年學生的自由權利。還有,一些高校禁止大學生校內接吻、擁抱等親昵行為,在法律上來說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就涉及到另一層面的問題,即道德。在“法無禁止皆自由”成立的條件下,我們應該不斷完善相關法規,更要倡導德法共治,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補足,同時兼顧好學校的規章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總之,大學生自由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向度以及馬克思主義自由觀一脈相承,具有相同的理論內涵、最高理想和最終目的。大學生自由觀是根植于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學習世界中的實踐的自由,是激勵當代大學生勇于創造,張揚個性,實現價值,為自身和社會謀求全面協調發展的理論指南。在當今黨和國家積極倡導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下,培育大學生自由觀能夠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理論內涵,端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使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注釋:
[1]王錫森,劉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價值理念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4).
[2]靳海山,王宏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明特征[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5,(4).
[3]張苗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解讀之“自由”[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4]任者春,毛建群,許福源。研究 互動 體驗——“三維一體”教學方式與思政課教學,中國成人教育2011年第8期,93-95
[5]讓刻板的思政課面目一新——復旦大學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紀實,光明日報/2015年/4月/10日/第006 版
[6]陳慧,現階段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策初探,理論月刊2016年第2期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