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工業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以及高速公路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集體土地被大量征用。一些職能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在征地補償款管理和發放環節,貪污、挪用征地補償款現象時有發生。該領域的腐敗問題,不僅影響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配置,妨礙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而且嚴重損害群眾利益,引發了大量社會矛盾,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
一、主要特點
1、犯罪主體集中化。征地補償領域職務犯罪主體以村官為主,其中又以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居多,他們在協助政府征地工作中,掌管征用土地的測量,土地面積、附著物數量的上報,補償款的管理和發放等實權,實施犯罪機會比較大。
2、作案方式團伙化。農村土地確定被征收后,政府一般組成由被征地村民委員會成員,土地資源管理部門或拆遷部門等人員,共同對被征收土地面積集中進行丈量,對被征收土地上的青苗、房屋等地上附著物集中進行清算,一人單獨實施犯罪難掩其他人耳目,所以共同貪污挪用的案件占多數。
3、涉案金額擴大化。近年來,隨著城市的急劇擴張和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征用農村集體土地的單位數量快速上升,每次補償費動輒成百上千萬,甚至過億元。征地補償領域職務犯罪涉案金額也呈擴大化趨勢,動輒十幾萬元、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
4、作案手段簡單化。一是虛增土地面積及地面附屬物。征地補償款管理和發放過程不公開、管理部門審核存在漏洞,征地拆遷工作人員利用填報被征地村民姓名、征地面積等信息的職便,伙同征地測量人員隨意填寫統計數據,虛報冒領補償款。二是冒用征地農戶戶籍信息。利用協助政府征地丈量工作便利,冒用他人名義,騙取征地補償款。此外,由于土地補償款發放未直接發至村民帳戶,而是匯入村委會賬戶,由村委會或村出納保管、村干部代為發放,方便其截留、挪用。
5.套取補償款行為發現難。由于征地拆遷工作量大、人手不足,實際操作中,基礎數據統計等大部分工作委托交由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負責完成,村主干獨立掌握征用土地測量、上報土地面積及附著物數目、補償款管理和發放等權利,更由于征地工作不透明、村務信息公開機制不完善、上級部門缺乏有效監管等原因,被征拆對象往往無法獲知管理部門審核后具體撥付的補償金額,補償款發放缺乏有效監督救濟渠道。一些村主干為獲取私利,在多方拉攏勾結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或拆遷部門工作人員后,利用職便共同虛報冒領、騙取征地補償款,套取行為極難被發現。
6.易引發農民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村書記、主任、村財務等村“兩委”成員事前經過商討,在對被征土地集中丈量、青苗、房屋等地上附著物集中清算等環節通過虛增面積、虛報數額等手段共同實施犯罪,造成農村干群關系緊張、村民矛盾激化,影響農村秩序和諧,影響社會穩定大局。
二、主要原因
(一)土地補償不公開不透明。當前征地補償款管理不公開、征地工作不透明的問題比較普遍:一是征地補償賬目不公開、不公布;二是被征地農戶不清楚被征用了多少畝地及附著物數量;三是征地補償標準不向村民公告。群眾對征地補償款的審批、發放環節具體情況不能真正了解,現有的征地信息公開制度未落到實處,群眾維權意識不強,容易滋生違法犯罪。
(二)財務制度不健全不規范。大多數村委會專項款與集體收入款都統匯入同一賬戶中,及土地征收補償各項費用與本村內自由資金混淆在一起,財務管理混亂。一是沒有專業的財務人員,帳簿設置、帳務處理不規范,甚至是無賬;二是財務人員共同參與犯罪。村出納缺乏執行財務制度自覺性和原則性,對村主干言聽計從,成為村干部貪污、挪用公款犯罪的幫手,有的甚至直接參與村干部共同作案;三是賬務管理混亂。村中財政收支權普遍集中在“一把手”中,對上級下撥專項資金采取規避集體領導決策和民主管理監督的方式暗箱操作。
(三)監督檢查不及時不到位。土地征用、補償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未經實地調查、測量被征用土地面積,對村干部代領補償款的實際發放數額、發放標準、發放時間等問題,未切實承擔指導和監督職責,導致一些村干部在貪污、挪用征地補償款后難以發現,大多數群眾不知情,鄉鎮干部也毫無察覺。
(四)法律意識不成熟不健全。村干部雖然是村民民主選舉選出來的,但目前村干部普遍文化素質低,法制觀念淡薄,缺乏服務村民的公仆意識。一些“一把手”村干部實行“家長式”管理,甚至認為自己多拿一些錢是應該的,對法律漠視,沒有認識到自己之所以有與征地單位討價還價的權利,是村民賦予的,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犯罪行為,等到案發后才如夢初醒。
三、對策建議
(一)公開信息,群眾參與。健全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將征地補償款的管理和發放納入村務公開制度內容,防止個人搞暗箱操作,保障征地活動依法、有序開展,維護村民合法權益;及時建立征地補償信息公開制度,對征地面積、補償標準、征地賬目等信息情況進行公示,切實將“村務公開”落到實處,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建議權。
(二)健全制度,規范管理。一是設立土地補償金專款賬戶,將其與村里的自有賬戶區別開來,確保專款專用;二是制定必要的管理辦法,對補償金的發放時間、數額和程序等做出具體詳細、可操作性強的規定;三是各鄉鎮結合各村實際,進一步加強村級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健全資金、財務、人事和檢查等各項業務管理制度,規范、制約權力運行機制,嚴格依法行政,防止權力濫用。
(三)加強監管,定期檢查。各鄉鎮經管部門堅持對征地補償費用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年度檢查和審計,將結果通過村務公開欄及時向群眾公布,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和質詢。同時,由區紀檢監察部門、審計等部門牽頭開展征地補償款管理使用情況專項檢查,全面掌握集體征地補償款管理使用情況,確保征地補償費安全管理、規范使用。
(四)加強教育,擴大宣傳。針對農村基礎組織工作人員法制觀念淡薄的現狀,一方面應加強對刑法以及土地管理法等與農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普法教育,另一方面加強職務犯罪的預防宣傳,針對土地補償等重點領域中存在的違法違紀問題開展預防警示教育,用現實中實際發生的案例教育村干部。同時通過對村民大量的普法宣傳工作,使村民能夠依法履行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大力發展農村基層組織的監督和職務犯罪舉報體系,暢通舉報渠道,變上訪為下訪,主動為農民提供法律幫助,積極引導農民舉報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