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人們對于電影的需求與熱愛早已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考驗。眾所周知,自從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以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膠片是記錄電影畫面與聲音的唯一載體。而隨著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膠片這樣一個偉大的影像載體也逐漸的被數字技術取代,在二十一世紀,膠片終于走向滅亡。雖然單純從影像質量上來說數字技術還尚不能夠超越膠片,但是運用數字技術來拍攝電影,我們能夠獲得的遠比使用膠片要多的多。數字正在越來越廣泛的被運用到影視制作過程當中。同時,長鏡頭作為電影語言中人們認為最古老、最沒有特效技術的表達方式,現如今也脫離了簡單的一次完成的方法,迎來了數字的革命。過去我們認為的長鏡頭是由攝影機一次開關機所拍攝的一條完整的、連續的、時間較長的單個鏡頭;過去我們往往會因為膠片長度、機位運動和場面調度等種種物理因素不得不放棄拍攝長鏡頭。而現在,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我們有了一個新的概念——數字拼接長鏡頭。
【關鍵詞】:數字;拼接;長鏡頭
引言
在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人們對于電影的需求與熱愛早已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考驗。眾所周知,自從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以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膠片是記錄電影畫面與聲音的唯一載體。而隨著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膠片這樣一個偉大的影像載體也逐漸的被數字技術取代,在二十一世紀,膠片終于走向滅亡。雖然單純從影像質量上來說數字技術還尚不能夠超越膠片,但是運用數字技術來拍攝電影,我們能夠獲得的遠比使用膠片要多的多。數字正在越來越廣泛的被運用到影視制作過程當中。其實早在上世紀人們就已經開始在電影中運用數字科技了,不過剛開始的時候,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還相當有限,當時的數字技術大多只能幫助創作者掩蓋人為特效所遺留下來的不真實感。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便是早期電影數字技術的第一開拓者。從這以后,人們看到了數字技術的魅力,它把許多原來無法在電影中展現的題材變成了可能,依靠數字科技完成的電影在畫面與影像風格上都進行了一步跨越,它帶來的無盡創造力不僅能夠幫助電影推動劇情的發展;創造出美輪美奐讓人驚嘆的畫面,還促使電影創作者打開了思維,將無邊無際的想象力運用在電影中。曾經世界票房最高的影片《泰坦尼克號》同樣運用了大量的數字技術,影片中數字化的鏡頭不僅在視覺上造成奇觀,更在劇情上將人物之間的感情推向了另一高度。可以說是數字技術造就了《泰坦尼克號》的超高票房,也造就了一部可歌可泣、催人淚下、史詩般的愛情電影。千年伊始的《駭客帝國》系列影片更是說明了數字技術在電影創作中的巨大威力,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影都離不開數字技術,數字技術也一次一次的帶給人們震撼。可以說數字技術起源于上個世紀,而二十一世紀已然是數字科技的時代。各種型號的數字攝影機相繼推出,“電影”這個我們早已熟悉的“老朋友”也順應時代潮流,終將脫離膠片迎來數字的革命。
在電影的拍攝當中,鏡頭是組成一部影片十分重要的單位個體。其實我們所說的拍電影就是在拍一個一個的鏡頭,最終由這些鏡頭來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長鏡頭與蒙太奇的糾紛隨著電影的誕生一直延續至今。巴贊倡導的長鏡頭理論其目的在于“記錄事件”,它尊重感性的客觀空間與時間,用最真實的方法將電影感性的表達客觀真實的表現出來。而蒙太奇則強調的是電影創作者自我意識的表現,一組畫面通過前后組接便有了創作者的個人意識。筆者認為這兩者之間并沒有什么優劣之分,只是導演根據影片內容的需要從中選擇一種罷了。長鏡頭作為電影語言中人們認為最古老、最沒有特效技術的表達方式,現如今也脫離了簡單的一次完成的方法,迎來了數字的革命。過去我們認為的長鏡頭是由攝影機一次開關機所拍攝的一條完整的、連續的、時間較長的單個鏡頭;過去我們往往會因為膠片長度、機位運動和場面調度等種種物理因素不得不放棄拍攝長鏡頭。而現在,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我們有了一個新的概念——數字拼接長鏡頭。
第一章:什么是數字拼接長鏡頭
說起電影中的長鏡頭我們能夠想到很多很多經典的段落,例如《贖罪》中主角在海灘上穿梭的鏡頭,鏡頭在4分52秒的時間內完成了復雜的演員走位、場面調度,調用了大量的群眾演員排演了一支結束了戰爭的軍隊,正在等待歸途的狀態。鏡頭跟隨著主角行走在海灘上,所到之處無不展現著戰爭對人們的改變,同時也從側面給我們展現了戰爭的震撼。在影片《不夜城》中開篇也是一個長鏡頭,在近4分鐘的時間內,鏡頭跟著主角走走停停,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間,將人物一開場便置身于不夜不眠的環境中,這一條跟拍鏡頭展現了在繁華的東京街頭,黑幫邊緣人物的生活種種。這個鏡頭從頭至尾都是攝影師肩扛攝影機拍攝完成的,只有在鏡頭結束時,才使用了一臺升降機,將攝影師和鏡頭送到了高處。電影史上最長的長鏡頭是電影《俄羅斯方舟》,這部電影90多分鐘的時間完全就是一條完整的長鏡頭,整部電影都是使用斯坦尼康拍攝完成的,從頭到尾沒有一絲瑕疵,將沙俄四百多年的歷史通過表演展現在我們面前。似乎從電影誕生以來人們就已經迷戀上了長鏡頭,拍攝出一個長鏡頭縱然有著許多的困難,但是為了我們心中影片展現的效果,我們一次一次不斷地嘗試,當最終歷盡千辛萬苦完成長鏡頭的時候,我們對于它的感情似乎便不僅僅是為了影片的表達了,面對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并最終完成它似乎就是我們之所以可以稱之為電影創作者的志氣。
能夠記錄在電影攝影史中的經典長鏡頭有很多,完成一個運動長鏡頭最重要的是什么?筆者認為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構思,包括鏡頭內容、演員情緒、場面調度和鏡頭的運動方式設計。然后最重要的是這個鏡頭對于影片本身的表達。電影是由眾多的畫面組成的,畫面的風格影響著影片最終的效果,長鏡頭作為一種基本的電影語言同時也在影響著電影故事本身。在當今時代的電影中,我們說的長鏡頭大部分指的是運動長鏡頭,在老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和景深長鏡頭現在已經很少在拍攝中運用了。電影在發展,同時電影的鏡頭語言也在發展,推陳出新,這種“進化”的過程似乎適用于所有的領域。數字技術進入電影對電影的發展影響巨大,與此同時,一些古老的拍攝手法也吸收了現代的科技變得煥然一新。現在我們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制作拍攝出新的長鏡頭——數字拼接長鏡頭。
數字拼接長鏡頭顧名思義就是由多個單一鏡頭通過數字技術最終合成為一個連續不間斷的完整的長鏡頭。傳統意義上的長鏡頭指的是攝影機一次開關機所記錄下的一段連續不間斷的影像。數字拼接長鏡頭則是以數字高科技技術為手段,將前后畫面進行無縫連接得來的合成長鏡頭。以前我們拍攝長鏡頭時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比如時長、鏡頭運動、場面調度和場景變換等。而現在,我們可以預先構思好一個長鏡頭,即使這個構想中的長鏡頭有著極為復雜、超越物理可能的鏡頭運動、場面調度甚至時間長度,我們也可以將這原本應該一次性拍攝完成的一整條長鏡頭進行拆分,最后在計算機當中運用現在數字科技再將它們拼接在一起,從而完成預想中的長鏡頭。
其實早在數字技術還沒有進入到電影領域之前就已經有了經過拼接而成的長鏡頭,電影大師希區柯克在《奪魂索》中就有過類似的嘗試。在沒有數字媒介記錄影像的時代,膠片一直是電影攝影機記錄畫面的唯一載體,但是由于膠片時長的限制(最長的膠片大約可以拍攝10分鐘左右的影片),希區柯克沒有辦法完成預想的鏡頭長度,于是他采取了將兩本膠片拼接在一起的方法來拍攝他的長鏡頭。既然是拼接,就一定存在著接點。如果接點沒有處理好,那么首尾相接的兩個畫面就會出現“跳幀”的現象,這一閃而過的瞬間雖然極短,但是在以流暢連貫為標準的長鏡頭中卻是一個極大的缺憾,它會使本來專注于影片的觀眾一下子有了不舒服的感覺,使得觀眾的注意力瞬間被打破。希區柯克為了將膠片拼接的痕跡淡化,利用機位運動和演員的走位巧妙的掩蓋了接點的問題。在沒有數字技術幫助的時候,最常用的拼接方法便是利用一個黑色的物體作為前景擋住整個鏡頭,或者將鏡頭搖移至一個沒有人物的空景處。在拍攝中就是在上一個鏡頭結尾處將鏡頭移動到一個黑色的物體上并讓其充滿整個畫面,比如人的后背或是一面墻等等,然后再從這個位置開始拍攝下一個鏡頭的畫面,最后將這兩個鏡頭首尾相接連在一起便能造成一種中間沒有間斷的連貫鏡頭的感覺。這種制作手法在當時絕對是一種可以以假亂真的方式,但是如今這種方式已經不能夠完全騙過觀眾的眼睛了。
2006年的國產電影《云水謠》開篇便是一個運用數字技術完成拼接長鏡頭。這一段流暢的長鏡頭是由8個鏡頭通過數字后期拼接而成,它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的展現了當時臺灣特有的景象,人文環境和城市面貌都在這一個鏡頭中自然地流露。觀眾從一開始便被這樣一個猶如中國古典畫卷一樣的鏡頭所吸引,它交待的內容,展示的信息雖然是導演設計好了的,但是卻并沒有讓人們感覺到任何被設定的因素,一切都好像是那么真實、自然。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樣一個鏡頭會吸引觀眾進入影片,而對于學習電影專業的我們來說并不能只被它吸引,更要研究、了解它是怎么拍攝出來的。這個鏡頭中有著很多極為復雜的運動,同時又伴隨著場景的變換,再加上機位的移動,理論上想要拍攝出這么一個完整的長鏡頭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今我們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完成它,并能讓它成功騙過我們的眼睛,讓我們在觀看時真的會認為這是一次性拍攝完成的,因為我們基本看不出接點的痕跡。此后,越來越多的影片采取了數字拼接長鏡頭的方法來拍攝讓我們為之驚嘆的長鏡頭。
第二章:數字拼接長鏡頭對電影語言的豐富
長鏡頭與蒙太奇最大的不同在于通過事件及人物的常態和完整的動作來展現劇情的動機。長鏡頭雖不像蒙太奇那樣有著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關系,但也存在著鏡頭畫面與畫面之間的聯系。實際上長鏡頭就是一種單個鏡頭內部的蒙太奇。現在,通過數字手段,我們可以更大限度的組合多個鏡頭來完成這樣一個超長的單體蒙太奇。雖然拼接而成的長鏡頭早已存在(前文提到的希區柯克1948年的電影《奪魂索》),但膠片的拼接始終存在著局限,比如在場景變換、鏡頭運動等方面無法做到應用自如和不留痕跡。隨著數字技術的介入,如今我們真的能夠做到能夠以假亂真的“無縫連接”,這對影片創作者來說真的是一個福音。數字拼接長鏡頭是數字時代下的一個新產物,它將以往許多無法完成的長鏡頭設想變成了現實,它的產生無疑是對當今電影的鏡頭語言是一種極大地豐富。
為什么現在我們要運用數字技術來創造一個拼接長鏡頭呢?在過去我們完成一條有著復雜鏡頭運動和場面調度的長鏡頭難度極大。比如在杜琪峰執導的電影《大事件》中開篇的長鏡頭。整個鏡頭中警察和匪徒交織在一起,鏡頭自然流暢,一氣呵成。在這里長鏡頭的運用消除了蒙太奇組合畫面帶來的主觀性,在開篇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觀眾猶如身臨其境般參與了整場警匪對戰的火爆場面。但是完成這樣一個鏡頭所需要花費的精力和時間實在太多,《大事件》的開篇運用了很多的大型升降吊臂和軌道等移動設備。一開始鏡頭從天空搖下到人物,人物上樓,鏡頭從樓外面上升到窗口,再跟著人物的視線搖到街上的汽車。
在這里,攝影機有著垂直的升降和橫向的移動,在人物上樓的時候攝影機并沒有跟隨著人物上樓,而是直接在街道空間中上升到窗口,再從窗口回到街道上。這個鏡頭看似運動復雜,但其實攝影機的運動空間都是在街道上,如果攝影機能夠跟隨著人物上樓再過窗回到街道上,便會讓這個鏡頭的運動更加多元化。在這里我們不討論如何運動更好,而是研究在長鏡頭中攝影機運動的可能性。我們說電影畫面的最大魅力在于運動,無論是鏡頭內部的運動(鏡頭主體的移動)或鏡頭外部的運動(攝影機本身的移動),都會有很多的客觀因素來限制。我們在拍攝運動鏡頭的時候會運用到很多不同的移動設備,比如斯坦尼康、搖臂、軌道等等,這些移動設備無外乎分為兩種,一種是作用于水平空間內;一種是作用于垂直空間內,運用一種設備是無法完成同時擁有水平空間和垂直空間相交雜的復合運動的。我們在拍攝運動長鏡頭的時候,往往沒有能夠同時使用兩種移動設備的條件,最大的制約便是空間和場景。當我們想要完成一個有著大量不同場景變化和復雜的演員調度同時又有著復合運動方式的長鏡頭時,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對影片的創作者而言無疑是一個不小的制約。如今數字技術可以打破這些限制,數字技術本身就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鏡頭運動,使很多無法用常規拍攝手段完成的運動鏡頭最終得以實現,同時我們又可以通過數字拼接的手段將在不同的場景、以不同的運動方式所拍攝的一組鏡頭進行拼接,最終得到一個擁有大量空間調度和多元化運動的拼接長鏡頭。
2012年上映的《雨果》在開篇也使用了這樣一個數字拼接長鏡頭,鏡頭從云端直到鐘表后小男孩的臉;從大遠景一直推進到特寫,景觀的變化伴隨著景別的變化,鏡頭以一種在人們印象中不可能的運動方式展現出來,我們在觀看影片時不僅會被這個鏡頭帶入到整個故事當中,更會因為這造成視覺奇觀的鏡頭而大為震撼。在如今以視覺震撼為主要賣點的主流商業影片當中,除去使用大量電腦特效、CG動畫和3D技術制作出來的美輪美奐的畫面之外,數字拼接長鏡頭也算得上是一種能夠在視覺上造成奇觀的手段,而電腦特效、CG動畫和3D技術等亦可運用于數字拼接長鏡頭當中。可以說,數字拼接長鏡頭本身就可以是一種能夠制造視覺奇觀的方法,同時它又可以作為一種載體來完成更多的超乎預想的電影畫面。
目前,數字拼接長鏡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由電腦CG特效制作出來的影片畫面和實拍畫面的拼接,第二種則是由一組不同的實拍畫面運用數字特效,再經過制作鏡頭接點最終拼接而成。上文說道的《雨果》開篇長鏡頭便屬于第一種,如果說第一種數字拼接方式還能夠感覺到些許的特效痕跡的話,那么第二種方式便更加具有真實感。在電影《雨果》中有很多這樣經過處理的數字拼接長鏡頭,不只是開篇那個從天空穿越整個火車站最后來到小男孩臉上的鏡頭,在這之后很快便有一個小男孩穿梭鐘樓的鏡頭。這個鏡頭便屬于第二種,由實拍畫面經過接點的制作而完成的數字拼接長鏡頭。鏡頭跟隨著小男孩從鐘樓的一側來到了另一側,整個鏡頭連貫流暢,讓人不敢相信在結構如此復雜的鐘樓里面能夠完成這樣的鏡頭運動,但它卻如此真實的擺在眼前。2004年美國電影《秘密窗》中也使用了一個數字拼接長鏡頭,這個鏡頭同樣屬于第二種。經過接點的拼接,原本單獨拍攝的兩個鏡頭和在了一起,而這一條完整的鏡頭通過窗戶從房子的外面進到了里面,而這扇窗戶也為影片的內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鏡頭以一種不可能的方式向前推進,從湖面來到屋頂,過窗再下樓,鏡頭推向了樓下的一面鏡子,而鏡頭卻直接推向了鏡子中的人物,最后穿過了鏡子來到了演員的身上。同樣利用鏡子作為接點的還有1997年《超時空接觸》中小女孩給父親拿藥的鏡頭,這個鏡頭不僅做了鏡頭內變速運動,還利用數字技術將鏡子作為接點,造成了好像女孩一直在鏡子的倒影中奔跑的效果。這樣的視角已經超越了人的眼睛,而在物理理論上無法完成的畫面總會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相信,但當一切都連貫得如此自然得時候,人們還是會相信這是一條完整的長鏡頭,因為它是那樣的真實,看不出一點痕跡。而這就是數字拼接長鏡頭的魅力所在,它可以打破以往我們拍攝長鏡頭的界限,尤其是移動設備和場景變換的界限,使得攝影機能夠成為一種無所不能的視角,以各種角度、各種運動方式來拍攝影片。
第三章:數字拼接長鏡頭的制作過程
1.前期設計階段
2012年上映的臺灣電影《love》在開篇便使用了這樣一個由數字技術拼接而成的12分鐘超長鏡頭,它在影片開頭以一種一氣呵成的方式展現了故事中8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地位的主要人物之間相互交雜,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又在交代主要人物出場的同時為人物關系留下了懸念,更對整部影片講述的故事做足了鋪墊,埋下了伏筆。鏡頭從一根驗孕棒開始最終到臺北的地標“101”大廈,這中間不僅穿插著很多的人物,有著大量的場景變換,更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極為復雜的機位運動和場面調度,完成這樣一個鏡頭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也需要很多的技術手段嘗試。利用數字技術拼接而成的長鏡頭并不是一次性拍攝完成的,其本身也是存在著剪輯的,那么如何才能讓剪輯做到不留痕跡?拍攝前期的鏡頭設計階段就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要先根據實景決定每個單獨拍攝的鏡頭內容、場景和機位的運動,場景對于拍攝長鏡頭來說顯得格外重要。場景能夠對鏡頭內容起到輔助的作用,同時場景的空間大小也決定著攝影機鏡頭運動的可能性。電影《金陵十三釵》中有兩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長鏡頭,其中一個便是經過拼接而成的長鏡頭。這個鏡頭有著大量的復雜的運動和場面調度,鏡頭不僅跟隨著人物奔跑于大街小巷,最終還跟隨著人物跳下水中。這個鏡頭之所以選擇拼接的方法來完成,是因為這個鏡頭的設計過于復雜,而且攝影機還要下水,但是目前我們我們使用的攝影機大多不具有防水的功能,即便給攝影機裝上防水設備,也會對鏡頭中展現的大量的上下移動、跟拍、焦點等畫面因素產生影響,所以這個鏡頭選擇了一個接點,分開拍攝前半部分手持跟拍的鏡頭和跳水的鏡頭,大量手持跟拍加上鏡頭直接下水,這樣的運動方式使得畫面更加具有沖擊力。
數字拼接長鏡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選取合適的鏡頭接點,在決定拍攝數字拼接長鏡頭之后首先要考慮的便是鏡頭接點的問題,而接點的選擇往往會根據場景的變化而確定。正因為我們現有的條件及移動設備無法完成如此之大的調度和運動,所以我們才會選擇拼接的方法來完成最初的預想。接點的作用是連接前后兩個鏡頭,也是數字拼接長鏡頭能否做到讓人察覺不到的“無縫連接”的關鍵所在。接點一般會選在有場景轉換或者是有無法一次完成的鏡頭運動的時候,目前應用在數字拼接長鏡頭中的接點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利用電腦制作出的CG特效畫面與前后鏡頭連接在一起完成從前到后的過渡,從而實現鏡頭的拼接,第二種則是利用實拍時的前景或者后期添加的前景擋住主體從而使得兩個鏡頭得以拼接。第一種拼接方式多用于上文說到的由電腦CG特效制作出來的影片畫面和實拍畫面的拼接,第二種則多用于由一組不同的實拍畫面運用數字特效,經過制作鏡頭接點最終完成的拼接。數字技術制作的接點是前期經過縝密設計之后的產物,如何選取接點,何時設置接點都會對最終呈現出來的鏡頭能否做到“天衣無縫”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接點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最終得到數字拼接長鏡頭的效果。除了鏡頭接點的問題之外,在前期策劃階段,我們還應該更多地考慮數字拼接長鏡頭作為現代電影中長鏡頭的一種所應該具有的因素。數字拼接技術只是當今數字科技進入到電影創作中幫助我們完成電影的一種手段,其最重要的意義還是在于完成導演對影片的設想,所以,場面調度、鏡頭運動、光線、角度、演員情緒等這些呈現在電影畫面當中的內容相較起某種技術來說更為重要。如今的高科技后期技術只是起到了串連鏡頭和修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影片創作者擁有了使用后期技術的理念,這才是數字技術對于現在的電影創作最大的幫助。
2.實拍階段
當數字技術作為后期輔助應用在電影制作過程中之后,很多時候我們會想到后期技術可以解決前期拍攝遺留下來的問題,于是便會從心理上將制作重心偏移至后期,認為即使實拍階段得到的畫面并不能令人滿意也可以交給后期來修補。但是數字技術并不是無所不能的,許多實拍階段的漏洞是后期技術沒有辦法彌補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符合標準的鏡頭素材,即使再高超的后期技術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不管在有沒有數字技術幫助完成影片的情況下,實拍階段都是完成電影制作效果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數字拼接長鏡頭在實拍階段要比以往我們拍攝長鏡頭時考慮得更多。我們不僅要考慮到鏡頭接點的問題,還要考慮到前后鏡頭的一致性,因為數字拼接長鏡頭畢竟是由分開拍攝的一組畫面經過數字拼接得來的,它不是一次性拍攝完成,如果拍攝的鏡頭源素材不能做到準確無誤,那么數字后期技術也將無能為力。
數字拼接長鏡頭在拍攝時比起拍攝一般的運動長鏡頭有更多的困難,拍攝時要分別設計每個單獨拍攝的鏡頭運動、場面調度、演員情緒等等因素。首先要保證每個鏡頭在平穩的運動中完成推、拉、搖、移、升、降、跟這些基本的鏡頭運動,還要保證前后兩個鏡頭相接時景別、光線、色彩、角度的一致,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前后兩個鏡頭主體的位置關系和主體的大小一致,只有在精確完成每一個畫面細節之后,才會使得最終的數字拼接長鏡頭能夠達到渾然天成,天衣無縫的效果。前期設計的鏡頭接點也要在拍攝時精確的控制,在每個單獨的鏡頭中會用到不同的移動設備,在拍攝時要考慮兩種不同移動設備各自的運動軌跡,再根據兩種運動軌跡完成接點的拍攝。
《love》中的開篇數字拼接長鏡頭是由13個獨立鏡頭組合拼接完成,單獨拍攝每一個鏡頭,再利用接點將前后鏡頭組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一個鏡頭中使用了搖臂,而在第二個鏡頭中則使用了斯坦尼康,第一個鏡頭和第二個鏡頭的拍攝場景也是不同的,由于真實的空間無法使用搖臂這樣的設備,所以在拍攝時攝制組在攝影棚中搭建了一個廁所的場景,以便完成單獨鏡頭的拍攝。當主角要出門時,我們看到廁所的門擋住了主角,這里便是第一個接點了,連接這兩個鏡頭便是連接搖臂和斯坦尼康的運動,在拍攝時我們需要在場景或道具上做標記,以便在拍攝時能夠讓第一個鏡頭的落幅畫面和第二個鏡頭地起幅畫面找到相應的位置。畫面中擋住主體人物的兩個人是在綠幕前拍攝完成的,它的作用是作為前景擋住主體人物,從而使前后兩個鏡頭得以拼接。由于主體和攝影機都是正在運動的,所以在進行下一個鏡頭拍攝的時候,應參考前一個鏡頭的景別和角度,盡量找到一個相對準確的位置關系,以便完成前后兩個鏡頭的拼接。同時,我們還要參考前一個鏡頭的光線和色彩,因為當我們遇到實景與棚景拼接的時候,隨著真實拍攝環境的變換,相應的光線和色彩也會隨之改變,我們要做的便是在攝影棚中盡量還原與實景一致的光線和色彩。同時,我們在主體的大小上,及主體與攝影機距離的遠近上應根據主體與攝影機的運動關系來判斷(主體與攝影機相向運動或是主體與攝影機相離運動)。
3.后期數字合成階段
數字后期合成是數字拼接長鏡頭的收尾階段,數字技術并不是萬能的,它需要由精確控制拍攝出的源素材,才能夠最終制作出令人滿意的畫面效果。上文說道,數字拼接長鏡頭是由一組分別拍攝的單個鏡頭通過接點的拼接而最終完成的,在前期策劃設計階段我們分別設計每個鏡頭和鏡頭間的接點,在實拍階段我們精確控制畫面細節,那么在后期數字合成階段,我們要完成的便是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完成拼接前后鏡頭的接點。
現在的后期技術軟件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目前為止我們常見的接點制作多為前景遮擋和CG合成。我們可以看到影片制作時在綠幕前拍攝了一對男女由右入畫隨后由左出畫的鏡頭,這個鏡頭中的男女便起到了前景的作用,這里前景的使用不同于《奪魂索》中的前景,《奪魂索》是將前景壓黑從而使前后兩個鏡頭得以拼接,而我們看到《love》中作為前景的素材并不是漆黑一片的,前景也是有細節的,并且是移動著的。鏡頭跟隨著主體移動,鏡頭與主體之間也是有空間存在的,前景能夠擋住主體和一部分背景,將在綠幕前拍攝的前景素材扣取下來,疊加在源素材當中。再利用前景擋住主體的瞬間完成前后兩個鏡頭的拼接,這時只需要前后兩個鏡頭的落幅和起幅中主體的位置和離鏡頭的距離大致相同,便可以逼真的制作出接點,完成兩個鏡頭間的連接。這樣制作的接點相較起壓黑前景所制作的接點,更讓我們感覺到真實,同時也更不易被察覺。還有一種接點是利用CG畫面拼接前后鏡頭。影片《love》中有一個鏡頭接點便是如此完成,鏡頭跟隨主體在房間中游走,然后鏡頭過窗向上升,最后再進窗。這樣的鏡頭運動看似超越了客觀世界的物理規律,但利用數字特效技術便可使之得以完成。我們看到的效果好像是鏡頭穿過了一層玻璃再向上升,隨后又穿過了一層玻璃來到上面的房間。但其實在拍攝時并沒有玻璃,只是在后期制作的時候用電腦做了一層玻璃在畫面上,而我們看到鏡頭沿著外面的玻璃墻向上升的畫面則是由數字CG制作的。經過這樣的接點制作,我們便能完成鏡頭穿過玻璃窗戶,然后向上,最后再過窗來到樓上的房間的超越理論可能的鏡頭運動。
數字技術作為當今影視制作的一個重要手段為我們的創作打開了思路。以往攝影機拍攝的畫面總會將時空加以分割呈現在我們眼前。當有電影畫面產生開始我們就在討論攝影機與人眼的關系,因為電影是將現實或虛擬的情節經過人為創作搬上熒幕而產生的,電影是人類視覺與聽覺感知的藝術形式。人的眼睛是人們觀察這個世界和生活的窗口,而鏡頭則是電影創作的眼睛,它以導演的思維,將“看到”的畫面記錄下來呈現給觀眾。人眼看到的畫面是連續不間斷的,而鏡頭則將時空關系進行分割,最后以一種思維式的片段整合在一起。人眼看到的事物都遵循著這個世界的物理規律,而當數字技術進入影視以后,電影鏡頭似乎已經超越了人的眼睛,它能夠以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法見到的視角和內容創造出不可思議的畫面。數字拼接長鏡頭得益于數字技術的加入,能夠使電影鏡頭超越人的眼睛,以一種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視角拍攝畫面。相較起一般的長鏡頭,數字拼接長鏡頭最大的特點便是能夠以無所不能的視角連貫流暢的表現畫面。
結語:在影視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電影能夠帶給我們更多驚奇的體驗,數字拼接長鏡頭作為利用數字技術制作完成的一種新式鏡頭語言,的確為我們的影視創作拓寬了思路,豐富了影像表達的方式。數字拼接長鏡頭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制作方式,但是它的優勢已經在很多影片當中得到了體現。它不僅可以使攝影機超越人的眼睛,完成很多超越客觀物理規律的鏡頭運動;交代更多的影片信息量,還可以開放我們的創作思路。它不僅具有藝術性,而且還具有商業性。在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商業影片中,比起那些單純眩目的電腦特技,使用數字拼接長鏡頭更加能夠吸引住觀眾的眼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如今的電影觀眾已經不能夠滿足于單純的特技和火爆場面了,當人們看了過多的特技以后,勢必會在審美上產生疲勞,而數字拼接長鏡頭把數字技術隱藏其中,其外表看來只是一個擁有復雜運動的長鏡頭,但其實卻運用到很多數字特技在里面。這種看似原始的方法卻隱藏著許多技術,這樣一來,觀眾便不易察覺到數字特效的痕跡,但所看到的畫面卻又是前所未見、不可思議的。觀眾會驚訝這個鏡頭是怎么拍出來的?它是不是使用了特技?在哪里使用了特技?有了這些問題,好奇心便會吸引住觀眾,而吸引住觀眾便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的關鍵所在。技術都是人類新的嘗試而創造出來的,電影的本質是故事,所以無論是傳統意義的長鏡頭還是數字拼接長鏡頭,它們都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將創作者心中想要講述的故事,轉化成切實的畫面展現給觀眾。技術只是作為電影創作者們講述故事所運用的手段和工具,最重要的還是電影本身所展現的人的思維。
參考文獻:
[1]高琳. 數字技術長鏡頭對電影美學的豐富與發展[J]. 藝術理論.2010(8)
[2]廖莎莎. 視覺的超常體驗——數字運動長鏡頭在當代電影中的創造性應用[EB/OL]. http://www.docin.com/p-407418269.html
[3]徐欣. 電影《云水謠》開篇長鏡頭的數字合成制作[J]. 現代電影技術. 2007(7)
[4]鈕承澤. 《love》開篇長鏡頭大揭秘[EB/OL].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E4OTg5NTI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