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在主營業務之外走偏門,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而且近年來愈演愈烈。有人在理財市場上倒騰,大手筆購買銀行理財、信托理財、股票、藝術品等各類理財產品;有人則任性變賣資產從而粉飾業績,填補虧損;更有人大肆靠政府補貼“進補”,以期保殼續命……
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逐年高漲,到2016年已攀升至7807億元。而上市公司在變賣資產上更顯大手筆,截至2016年,滬深兩市3300家上市公司,有45.3%的上市公司在賣房子。至于政府補貼,A股上市公司中,去年就約有九成獲得政府補貼。
投資者買一家公司的股票,是為了其主業的前景,如果一家企業只顧拿著從市場中融來的錢“沉醉”于理財,或者只想依靠資金騰挪來粉飾報表,而不努力拓展主業、發展實體項目,那顯然就不能為股東和社會創造實實在在的財富。
而對于監管層來說,面對上市公司扎堆走偏門,就有必要用監管之手來糾偏,引導企業專注主業,防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