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底,部分上市公司有關獲得政府補貼的公告又該頻頻出現了。上億資金,向上百家公司輸血續命,似乎已成為近幾年來司空見慣的事情。這上百家上市公司,有的已經淪為資本市場上的“僵尸企業”,卻靠補貼續命保殼,有的是行業寡頭卻依然能夠獲得百億補貼,有的甚至每年盈利,卻還依然靠政府補貼“進補”。
細數A股市場上那些吃政府補貼的上市公司,真是各有各的吃相,各有各的故事。
哪些行業享受補貼最多
雖然上市公司接受政府補貼已司空見慣,但是不同的上市公司,不同的行業,在接受政府補貼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就去年來看,哪些行業享受政府補貼最多呢?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經統計2016年上市公司財報營業外收入的政府補貼金額發現,A股3222家上市企業中,有2893家企業2016年獲得政府補貼,占比約九成,共計1655.65億元。
而2015年,A股上市公司獲政府補貼總和為1743.4億元,2014年這一數字為1391.7億元。相比之下,2016年,政府補貼總額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較2015年整體下降5%。
從行業來看,機械設備行業獲得政府補貼最多,共計896.33億元,涉及23家上市公司。其次是化工和電子行業,分別有14家、12家上市公司。接受政府補貼超過10家上市公司的行業還有醫藥生物與有色金屬。
相對來說,房地產、非銀金融、建筑裝飾、文化體育娛樂業等行業則沒有成為政府補貼的重點領域。數據顯示,這些行業接受政府補貼均不超過1家上市公司。
去年接受補貼最多的5家公司
事實上,根據上市公司年報統計,2016年A股上市公司接受政府補貼中,中石油以85.09億元的政府補貼成為“補貼王”,其次是中石化、江淮汽車、農業銀行和南方航空。這5家上市公司成為去年接受政府補貼最多的公司。
數據顯示,中國石油2016年所獲政府補貼為85.09億元,較2015年獲得的政府補助同比增加。中國石化2016年獲得政府補貼39.87億元。而江淮汽車2016年獲得政府補貼39.85億元。農業銀行則為29.19億元。排名第五的南方航空則為28.84億元。
同花順數據顯示,從政府補貼明細來看,中國石油政府補貼的具體項目包括進口環節增值稅21.90億元(政府對進口天然氣按一定比例返還)以及營改增增值稅即征即退32.15億元。
事實上,近幾年來,中石油、中石化都是政府補貼的重點企業。例如數據顯示,在2011年至2014年的4年間,中石油分別獲得財政補貼為67.34億元、94.06億元、103.47億元和39億元。相比中石油,中石化在接受政府補貼上也“毫不遜色”。數據顯示,2005年至2008年,中石化4年間分別獲得政府補貼94.15億元、51.61億元、48.63億元和503.42億元。這么大的體量,這么多的補貼,因此有人戲稱“兩桶油”為A股市場上名副其實的補貼“大小王”。
值得一提的是,有數據發現,近幾年,大部分電氣企業的凈利潤都是持續增長的。不過,盡管如此,不少電氣企業特別是地方電氣企業卻依然是地方財政補貼的重點。例如,去年有4家電氣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總金額超過30億元。

“僵尸企業”越補越虛
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政府補貼如果能夠幫助它們轉型升級,扭虧轉型,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理想狀態,但事實上,有數據顯示,政府補貼大量的資金都流向了產能過剩的行業,甚至流向了“僵尸企業”。
這些“僵尸企業”就算是連年虧損,毫無業績可言,卻依靠自己獨特的騰挪之術,要么變賣資產,要么吃吃政府補貼,依然能夠在A股市場上續命保殼,書寫專屬A股市場的傳奇。
例如,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兩市披露年報的1725家公司中,有144家公司連續3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負數,扣非虧損合計為575.19億元,而近3年這一指標值合計為1555億元。這么多連續虧損的企業之所以能夠依然存活,背后靠的是政府補貼的支持。
如重慶鋼鐵年報數據顯示,該企業從2011年以來,其業績就開啟了巨虧一年、微利一年的循環節奏,從2012年到2016年的5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全部為負數,5年凈利潤分別為-14.93億元、-18.69億元、-24.99億元、-25.37億元、-93億元。
面對這樣的數字,相信很多人都會問:是什么讓連續5年巨額虧損的公司依然存活至今?只能說,當政府補貼流向這些“僵尸企業”時,就注定這些錢不會讓它們起死回生,只能是越補越虛。
事實上,數據顯示,如果以連續3年獲取政府巨額補助來統計,有百家近3年虧損達1400億元。這類上市公司多屬鋼鐵、煤炭、水泥、化工、造船、汽車、造紙等重資產行業。盡管這些企業被市場劃歸兩市的“僵尸企業”之列,但奇怪的是它們依然能依靠政府補助資金存活至今。
一般而言,適度的政府補貼,或有針對性的政府補貼,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資金支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數據統計發現,很多政府補助資金流向了產能過剩行業,而其中的企業更是成為政府補貼的受益大戶。
這樣一來,靠補貼的“僵尸企業”一方面不能高效退市,而另一方面需要資金支持的企業卻被“僵尸企業”擠占了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