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15.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8-0032-04
在我國,養(yǎng)豬斷奶日齡千差萬別。在20世紀90年代,仔豬的斷奶日齡多為6~7周齡,目前多為3~5周齡,早期隔離斷奶的仔豬則在7~12日齡斷奶,大的規(guī)模化豬場(如1 200頭以上)設計的斷奶日齡跟隨美國,大多為21 d,小的規(guī)模化豬場(如300頭左右)的斷奶日齡則在25 d~35 d。仔豬何時斷奶為宜,一直是養(yǎng)豬生產者關注和關心的問題。由于飼養(yǎng)設施與設備的不斷改進、從業(yè)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飼養(yǎng)管理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及對仔豬消化免疫系統、營養(yǎng)原理、母豬生理與免疫系統發(fā)育等認識的不斷深入,斷奶日齡逐漸提前。根據本人從事多年規(guī)模化豬場養(yǎng)殖和市場服務,認為斷奶仔豬應據自己硬件設施和軟件進行合理斷奶。
1 斷奶仔豬與母豬關系
母豬年提供多少斷奶仔豬數嚴格來說是衡量一個豬場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大多數規(guī)模化豬場2點式飼養(yǎng),人為地把合同養(yǎng)殖與母豬場分開。許多人認為將仔豬放養(yǎng)給養(yǎng)殖戶好像不是自己的“豬”,其實他們的養(yǎng)殖水平和生產性能以及盈利水平都與母豬場息息相關,因為斷奶仔豬在母豬場關系每頭母豬每年所能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更是合同放養(yǎng)這一環(huán)每頭母豬每年出欄肥豬頭數的關鍵所在,起到承上啟下作用。
母豬非生產天數是衡量母豬繁殖率的一個重要指標。當斷奶仔豬日齡<17 d,出現有明顯發(fā)情征兆的母豬下降60%,即使有發(fā)情征兆的母豬其排卵也受到抑制,排卵數量不足,影響受胎和產仔。每個產床每年提供不同斷奶日齡的仔豬數不一,15 d斷奶的129頭,19 d的112頭,21 d的84頭,與豬場設計有關,要充分利用好產床。
母豬胚胎成活率是豬場養(yǎng)殖的基礎,也是衡量豬場的另一個重要指標。若仔豬斷奶過早,尤其在13 d前,可能導致20%母豬發(fā)生卵巢囊腫和排卵失敗。研究表明子宮完全修復需 28 d,修復不完全是胚胎死亡的主要原因;延長斷奶日齡13 d~32 d可明顯提高胚胎的成活率(P<0.05)。
母豬垂直傳播疾病會影響仔豬斷奶日齡和生產性能。仔豬早期斷奶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垂直傳播率和改善仔豬生產性能的發(fā)揮以及母豬合理的繁殖周期。1991年,歐盟已經立法規(guī)定仔豬斷奶日齡不能早于21 d,2006年規(guī)定為28 d。從西班牙研究人員基于歐盟法令的2年養(yǎng)豬實踐來看,21 d斷奶仔豬總數為13.3頭,28 d斷奶則為14.5頭(2009年6月),過早斷奶雖然能縮短母豬的生產周期,但是會降低母豬的繁殖性能。仔豬斷奶日齡決定仔豬體重,又對仔豬消化系統發(fā)育影響較大。仔豬不同斷奶日齡對母豬年產胎數和產仔數影響見表1。
早期斷奶對母豬的壽命(淘汰)有不良的影響。泌乳期較短的母豬其以后的窩產仔數也少,因此早期斷奶的母豬淘汰率高于晚斷奶的母豬。適當延長斷奶仔豬日齡可以提高母豬窩產仔數,26 d~30 d斷奶產仔數最高(P<0.05),但在惡劣情況下,延長斷奶時間對下一胎數量影響不大。年產胎數和斷奶仔數是母豬年產仔數的決定因素,后者的影響尤為突出,而70%的斷奶仔豬數由產活仔數決定,其余30%則受斷奶前死亡率的影響。
2 斷奶日齡對仔豬的影響
仔豬斷奶主要發(fā)生2個變化:一是日糧的改變,二是強烈的應激反應,又分為胃腸pH的變化、腸壁結構變化和消化酶的變化以及生理的變化。
仔豬消化系統是否成熟是以胃腸道的吸收能力以及消化酶和胃酸的分泌能力作為一個重要指標來衡量。在仔豬生長階段,胃腸組織生長發(fā)育快于其他組織,10 d時仔豬小腸的吸收面積增加了1倍,20 d時胃腸的增長明顯超過大腸。整個消化道如胃、腸、胰腺發(fā)育的最快階段在20 d~65 d,明顯快于哺乳期仔豬,雖然受到斷奶日糧改變的影響。
仔豬消化酶活性隨著日齡的增長而呈增強現象。仔豬消化淀粉的能力較差,3周后淀粉酶和麥芽糖酶活性上升,5周明顯提高,一直到8周(Inborr,1989),這也是20世紀選擇6周才斷奶的真正原因。在28 d斷奶時,胰脂肪酶、小腸蛋白酶活性不降低或降低后更容易恢復到或超過原有水平。但是在18 d~21 d斷奶,似乎更有利于促使胰淀粉酶的釋放,同時除了日齡和日糧組成,形態(tài)也影響消化道酶的合成,底物利用也發(fā)生了變化,從消化酶來看3周后斷奶更有利。
在出生后幾周內仔豬分泌胃酸近乎沒有,由母乳乳糖發(fā)酵來補充,斷奶失去乳糖源,要飼料補充,但其腸道內pH(5.5以上)可能明顯高于斷奶前,pH高不能激活蛋白酶原,消化率降低。同時胃酸不足失去對細菌由胃內向小腸上端轉移的限制而導致消化紊亂發(fā)生,pH在4以下可使有害菌失活。
仔豬腸道主動免疫在4周~7周才能發(fā)育完成,但從腸道主動免疫來看,4周斷奶比較適宜。
仔豬斷奶時,離開母豬會感覺心里難過,日糧改變及形態(tài)改變,乳糖不能及時補充,不同仔豬混群和環(huán)境變化以及營養(yǎng)等方面的應激,會造成拉稀、焦慮、食欲差等,斷奶越早應激越大。
在3周齡時仔豬的免疫系統才逐漸成熟,如產生白細胞介素,到8周齡時才完善,尤其在小腸中占重要地位的派亞氏腺具有抗原識別和免疫反應誘導功能,IgG和B細胞在4 周達到完善(Binns等,1994)。在2周~3周斷奶,仔豬表現出顯著的免疫抑制,抵抗力弱,5周斷奶則與自然吮吸仔豬沒有顯著差異(Biecha,1993)。
仔豬認食是斷奶的關鍵。飼料的適口性關鍵在于滋味與氣味。14 d開始補料,斷奶后 10 d蛋白質的影響很少。乳清粉可及時補充乳糖,日常添加量為5%~8%,在斷奶2周內使用,但乳脂的添加不能改善斷奶2周內仔豬的生產性能(張宏福,2009)。斷奶前補料可減少飼料轉換后的應激,減少拉稀。
斷奶頭1周的管理非常重要。溫度設為 28 ℃,地溫效果更好,以后每周降1 ℃,直到22 ℃為止,濕度65%左右;訓練好吃喝拉撒睡,以及定點定位定時和群次秩序的建立;飼料口味氣味不要輕易改變,改變腸道的pH和添加酸化劑可幫助激活消化酶。
根據美國Purdue大學的研究表明,21 d斷奶與使用大量藥物疫苗相比更能保證仔豬的健康。品種豬一般在2周~3周達到泌乳高峰,雜交豬則在3周~4周,峰值過后開始下降,但仔豬的生長卻呈直線上升,也就是說3周~4周后母豬提供的營養(yǎng)不能滿足仔豬快速生長的營養(yǎng)需求。
3 分析
從集約化豬場的設施和管理水平及執(zhí)行上來分析斷奶仔豬日齡。
近年來,早期斷奶是一種通過母仔分養(yǎng)來阻斷疾病循環(huán)傳播的重要方法。理想的斷奶日齡是大部分仔豬攜帶常在菌而無仔豬攜帶病源的日齡,這一理想日齡在不同的豬場應各不相同,主要依據母豬的免疫狀況、感染情況、配套設施質量、完備的補料以及斷奶后的飼喂體系。大多養(yǎng)豬生產者對于疾病暴發(fā)所造成的損失,往往只局限在由死亡和治療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而往往忽略由其間接導致生產性能下降所引起的潛在的巨大經濟損失。斷奶日齡應根據已知疾病對豬群的威脅程度來確定,預防疾病見表2。
不同質量的補料對斷奶仔豬的增重有不同影響,體重在5 kg以下的仔豬在消化、免疫、體溫調節(jié)以及抗應激能力上較差,不易斷奶。而另一方面,仔豬斷奶太早,胃腸道、免疫系統以及其他器官的發(fā)育不全,會造成仔豬斷奶后死淘率上升,也就是說斷奶日齡與死淘率呈正相關。
不要盲目跟風,采用適合自己的運營模式。其實斷奶日齡沒有固定的標準,由飼養(yǎng)條件、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來定。仔豬越小,要求的環(huán)境條件和管理水平越高,因其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不完善。其條件之一是豬場硬件條件與對應的軟件條件是否相匹配,設施設備要求是關鍵,任何一件事的執(zhí)行必須與自己本場的情況相匹配;二是仔豬的認食情況與糞便顏色有無轉變;三是季節(jié)變化和當前豬場的疫病流行情況,第一胎,夏、秋在22 d左右斷奶,冬、春在26 d左右斷奶;四是在生產性能和豬場設計建設上就應該考慮哪天斷奶合適,考慮到腸道與免疫系統發(fā)育很好,斷奶成活率高,料肉比低,出欄快,發(fā)病低,要經常觀察母豬,看母豬膘情和仔豬大小、健康度及天氣情況來定,斷奶時間越晚,母豬下次發(fā)情就不穩(wěn)定,主要為母豬營養(yǎng)所致,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豬場的問題都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仔豬斷奶日齡也是這樣的。仔豬斷奶越早,母豬的非生產天數就少,年生產胎次就會增加,而且母豬泌乳期縮短后,掉膘失重的程度就會減輕,也有利于縮短斷奶再發(fā)情的時間,因此早期斷奶從理論上對母豬是有利的。同時早期斷奶對硬件設施、護理工作、營養(yǎng)的要求也極高,也容易造成抗生素的濫用。因此,無論多少天斷奶,都要遵循“安全斷奶”的原則,否則就是顧此失彼,有可能得不償失。
素質與管理水平高低決定著豬場的命運。扎實地把這一胎次的小豬帶活帶好,然后再展望下一胎次的生產成績,才是豬場高效有序生產的基礎。我們可以算一筆賬:28 d斷奶, 365÷(115+28+7)=2.43胎/年,如果每胎活健仔10頭,那么每頭母豬年產斷奶仔豬就是24.3頭,也就不用考慮“豬周期”的影響了。
其次,考慮過早斷奶的影響。早期斷奶對仔豬的挑戰(zhàn)是巨大的,營養(yǎng)要求及其營養(yǎng)成本也很高,而對母豬的生產性能有很大影響,可能抵消或超過母豬非生產天數所省下的費用。要據母豬的生理特點,來看是否有利于提高母豬的繁殖效率。早期斷奶可通過縮短母豬的泌乳期及斷奶至再發(fā)情配種的間隔(如果母豬泌乳期失重少)來縮短繁殖周期,提高年供斷奶仔豬數。產后母豬的生殖系統完全恢復的時間為28 d,在生殖系統未完全恢復時配種,受胎率低,胚胎死亡率高,母豬的年生產能力反而降低。根據Le Cozler研究,斷奶時間自19 d延長到29 d,母豬產仔數每胎多0.62頭,并且隨著斷奶日齡增加,產仔數呈線性指數增加。早期斷奶對母豬的壽命有不良影響,泌乳期短的母豬,以后的窩產仔數也少,因此超早斷奶的母豬淘汰率高于晚斷奶的母豬。實施早期斷奶時,斷奶后適宜的飼養(yǎng)方法極其重要,盲目地實施早期斷奶會適得其反。
營養(yǎng)在早期斷奶仔豬上影響。各國斷奶日齡不一,美國是18 d~23 d,加拿大、巴西是21 d,澳大利亞則是22 d,但是不早于18 d,歐盟是28 d,但從福利待遇和生產性能來講最好是28 d。我們的飼料質量標準跟不上國外發(fā)達國家的,因此要延長日齡使體重達到7 kg為佳,同我們的蛋雞在4 周齡時末體重始終達不到要求,就要延長到5周齡達到體重要求再限飼一樣。21 d斷奶必須對仔豬的日糧營養(yǎng)水平和飼養(yǎng)管理水平有高要求,要根據教槽料的開發(fā)力度來決定斷奶日齡,找到合理的斷奶時間。
斷奶體重與上市體重有著必然關系。斷奶仔豬體重最好不要低于7 kg,研究顯示,斷奶體重每提高1 kg,斷奶階段日增重就會提高 40 g/d。提高斷奶體重的好處不僅局限于斷奶保育階段,而且還表現在整個肥育階段,斷奶體重每提高1 kg,20周齡體重可增加4.2 kg。
斷奶仔豬是繼哺乳仔豬管理后的又一個重要階段。斷奶仔豬的生長性能決定肥育豬的上市時間,若要獲得良好的斷奶后生長性能,必須從營養(yǎng)、環(huán)境、人員素質、疾病、管理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管理,偏重任何一方都不會獲得理想效果。豬場的規(guī)模、設施設備條件及飼養(yǎng)管理水平是確定適宜斷奶時間的重要因素。在具有良好設備和適宜環(huán)境條件以及仔豬能夠良好消化和吸收并能滿足仔豬快速生長營養(yǎng)條件的前提下,再配合高水平的管理,仔豬就可在3周后斷奶。若有其他商業(yè)目的,也可在28 d左右斷奶,但不宜再晚。
4 結論
仔豬斷奶日齡不僅是商品豬生產中一項極其重要的經營管理決策,而且也是養(yǎng)豬業(yè)一直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相對條件比較好的大規(guī)模豬場(1 200頭以上基礎母豬),如設施設備好、飼養(yǎng)管理水平較高、營養(yǎng)配方合理、環(huán)境控制到位以及人員素質較好的豬場可以考慮在21 d進行斷奶。相反,或基礎設施設備相對差,管理水平中等以及其他方面不佳的豬場則在26 d~30 d斷奶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