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全面掌握豬異食癖的發病原因,提高生豬養殖過程中的健康水平,本文就豬異食癖的成因進行分析,結合臨床癥狀提出了綜合防控措施,以期為養豬從業人員及獸醫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豬異食癖;成因分析;綜合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8-0042-02
豬異食癖是由于飼養管理不當、圈舍環境惡劣、飼料營養失衡、機能代謝障礙等因素引起的一種營養代謝性疾病,多見于24 kg~40 kg的小豬和產前、產后或懷孕初期的母豬[1]。在臨床上大多呈現漸行性消瘦、皮毛雜亂無光、生長發育受阻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豬的生產性能嚴重降低,成為僵豬,引起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制約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和養殖效益的提高[2]。本文通過對引起豬異食癖的成因分析,結合臨床癥狀提出了綜合防控措施,以期為養豬從業人員及獸醫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技術參考。
1 發病原因
異食癖在臨床上癥狀鮮明,其診斷并不難,但引起豬異食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1 管理不當
養殖過程中,飼養密度過大、溫濕度控制不當、圈舍內豬只大小差距過大飼槽空間狹小[3]、限飼與飲水不足、并群造成打斗、爭奪位次等因素是豬異食癖發生的誘因;同時,豬舍內空氣質量較差,氨氣、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濃度過高,干擾豬正常的生理條件反射,造成嗅覺異常,引起異食癖[4]。
1.2 飼料營養因素
飼料中礦物質不足(如鈉、銅、鈷、鈣、磷、鐵等),鈣磷比例不平衡,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D缺乏均會引起異食癖。此外,使用以玉米[5]、豆餅等為主要原料的自配料時,不注重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有效供應,造成必需氨基酸缺乏,引起異食癖。
1.3 疾病因素
患有蛔蟲病等體內寄生蟲病時,豬胃腸道和其他臟器受蟲體等異物的刺激,豬只之間相互攻擊,產生異食癖[2];患有疥癬、豬虱等體外寄生蟲時,豬皮膚瘙癢難忍,在立柱、食槽、圍欄等硬物處摩擦,致使皮膚出血,吸引其他豬撕咬,產生異食癖。
1.4 激素因素
豬在性成熟過程中,體內激素分泌異常,尤其是種豬因性興奮而發生異食癖[6]。
1.5 豬的本性
豬愛玩好動,在舒適的生長環境下,小豬相互撕咬玩耍或使用仔豬啃咬玩具過程中,仔豬相互模仿、撕咬或吸吮,導致豬群出現咬尾、咬耳惡癖。在此過程中,皮膚、尾根和耳郭出血,豬只相互撕咬興趣劇增,致使發生異食癖,而且一旦發生在豬群中很難根除[7]。
2 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病豬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味覺異常,出現異食現象[8]。幼豬在舔食或啃咬食槽、墻壁和地面的糞尿、砂石和泥土等帶有咸味的異物的過程中,出現相互咬耳、咬尾或彼此攻擊的現象[9]。臨床癥狀通常呈現為先便秘后下痢或便秘、下痢交替出現,發育遲緩或停滯,逐漸消瘦,被毛蓬亂無光澤,并出現貧血[10]。如治療不及時,嚴重影響生長發育,甚至變成僵豬[11]。嚴重時,繼發感染,引起膿腫和骨髓炎,處理不當,引發敗血癥,最終死亡[12]。母豬患病后除上述癥狀外,還會發生妊娠期流產,分娩過程中采食胎衣、死胎或仔豬,且泌乳量減少。
3 綜合防治措施探討
3.1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的飼養環境
3.1.1 控制適宜的飼養密度
圈舍大小以不擁擠、不影響生長和能正常采食飲水為準。同圈豬只的個體差異不應過大[13],飼養密度冬季宜密、夏季宜稀,控制在肥育豬 0.8 m2/頭~1.0 m2/頭、中豬0.6 m2/頭~0.7 m2/頭、仔豬0.3 m2/頭~0.5 m2/頭。
3.1.2 及早控制咬耳尾癖
發現有咬尾、咬耳惡癖的豬,及時挑出進行單獨飼養。可在豬尾、耳部涂抹煤焦油,使豬對耳、尾部產生視覺抵觸,控制咬耳尾癖。同時全群用50°白酒或臭藥水、克遼林等含有異味的液體噴霧,每天2~4次,可有效改善豬群氣味,控制咬耳尾[14]。對被咬傷的豬應立即隔離飼養,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傷口,涂上碘酒,肌肉注射青霉素防止傷口感染,嚴重者應進行傷口縫合處理。
3.1.3 防止環境刺激影響
加強通風換氣,注重防寒保溫,合理控制豬舍溫濕度,防止賊風、穿堂風侵襲和有害氣體刺激造成環境應激。注重飼料、飲水質量對豬生產性能的影響,定期清潔飼槽和水槽,保持干凈衛生并可以正常運行,避免爭食(水)搶斗,造成外傷,誘發異食癖。
3.2 平衡日糧配方,保障營養需求
嚴把飼料原料質量關,適量調整食鹽用量。對于有食仔癖的母豬,加強分娩護理,及時清理娩出的死胎、胎衣,分娩結束后,將100 g~300 g河蝦或小魚煮湯候溫飲服,每天1次,連服3 d,暖胃消渴,補充分娩過程中的體力消耗,防止母豬因子宮疼痛、腹部不適,引起母豬在哺乳時產生食仔(胎衣)惡癖[15]。對于肥育豬,可以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白糖、辣椒粉、碎陳皮等調味劑,改善味覺刺激,預防氣味異常引起的異食癖[16]。
3.3 及時對癥治療,注重礦物質補給
3.3.1 抗菌消炎、驅蟲鎮靜
對于由慢性胃腸疾病引起的異食癖,以清腸止酵、抑菌消炎為原則,結合強心補液、消炎鎮痛等治療措施,促進胃腸道疾病的康復,盡快恢復消化機能。對于寄生蟲病引起的異食癖,應及時用左旋咪唑、伊維菌素和敵百蟲等藥物及時驅蟲[17]。
3.3.2 注重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補充
對于有吃煤渣、泥土惡癖的豬,及時補充鐵、錳、鋅、鎂等微量元素。對于異食糞尿的豬,可口服維生素B,每天1次,每次500 mL~1 500 mL,連用3 d~4 d。有啃食墻壁和料槽表面涂料、砂石惡癖的豬,應調整飼料配方,添加熟石灰、骨粉等礦物質飼料和B族維生素。食鹽添加量控制在0.5%~0.8%也可有效預防異食癖。
3.3.3 突出對咬傷和吞食異物豬的處理
在豬異食癖的防治過程中,豬相互咬傷和誤食異物的現象在所難免。對被咬傷的豬,應及時進行外部消毒,并肌肉注射抗生素,防止感染。對于吞食異物的豬,如果異物進入胃內,要通過口服下泄類藥物的方式排出,如果異物阻塞在食道,依照阻塞物形狀的不同,及早采取食道切開處理,如果無治療價值,誤食異物癥狀嚴重,應堅決予以淘汰或撲殺。
參考文獻:(17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