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現代養殖業的規模化、生態化發展,傳統豬舍的生豬飼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養殖業的需求,尤其是豬舍內排泄物的堆積問題。生態養豬是從韓國、日本的養殖業中借鑒經驗,并與國內實際養殖情況相結合,形成的一種生態且高效的生豬飼養方式,徹底解決傳統豬舍的環境問題,同時保障生豬的生長性能。本文通過比對試驗,研究傳統豬舍與生態養豬效果。
關鍵詞:傳統豬舍;生態養豬;效果;比對試驗
中圖分類號:S8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8-0048-02
生態養殖的實現是以微生物為能量轉換、能量循環的中樞,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有益微生物進行優化,再經一系列工藝流程,形成微生物菌種,并將其與木屑、鋸末、活性劑以及輔助材料等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混合,經過發酵之后,形成有機復合墊料,使生豬對豬舍通風、保溫、微量元素等需求得到滿足,此種生豬飼養模式即為生態養豬。利用此種模式對生豬進行飼養,不僅可以降低投入產出比,還可以降低料肉比,保證生態環境的同時,提升經濟效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選取70頭健康雜交豬,體重在25 kg左右。通過單因子試驗設計,將所選生豬隨機分成傳統組和生態組,每組35頭,本次試驗自2016年5月1日開始,生豬體重增加至約100 kg時結束。
1.2 方法
1.2.1 制作發酵床
設計生態豬舍:改造了原豬舍,豬舍從東西向變為南北向,保證充足的光照和通風。豬舍的單間面積約為25 m2,屋脊與墻分別高4.5 m、3.5 m,可容納生豬15~20頭。豬舍中南面開設一個窗口,可自由開關,保證陽光照射所有豬床,并在豬舍中北面安裝了食槽和自動飲水設備。
發酵床原料:君道復合菌種、谷殼、麩皮、木屑、豬糞。
制作發酵床圈底:本次試驗均為地下發酵床,在地面挖出70 cm~90 cm深的深坑,并填滿有機墊料。底層用棉花稈、玉米秸稈、木段、樹枝、雜草等材料進行鋪墊,壓實壓密,為疏松層;上層用木屑、鋸末、稻殼、秸稈粉、菌糠等進行鋪墊,為發酵層。取5 kg君道復合菌種與25 kg麥麩或玉米粉或米糠充分混合,分層次在上層中均勻撒入,并整體翻拌均勻。
1.2.2 飼養管理
傳統組生豬在水泥地豬欄中進行日常飼養,飲水和攝食均比較自由。生態組生豬在發酵床豬欄中進行飼養,定期用墊料對豬排泄物進行覆蓋,覆蓋深度約為30 cm。觀察兩組生豬的健康狀況,如果發現疾病癥狀,及時給予對癥治療,并記錄病因和治療方法。兩組生豬均給予常規的保健和驅蟲。
1.3 測定方法和指標
(1)生長性能:在試驗始末對兩組生豬的空腹體重進行測量,并記錄各組飼料消耗量,計算出生豬的日增重、日采食量、飼料轉化率,分析經濟效益。
(2)生豬排泄物的營養含量以及減排量:在飼養試驗90 d后對豬糞樣本進行采集和檢測。
1.4 數據處理
本次試驗所得數據均通過SAS統計軟件進行處理,用均值和標準誤差的形式表現出現,給予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通過鄧肯氏法對數據進行分析。
2 結果分析
2.1 兩組生豬生長性能比較
生態組日增重以及飼料轉化率均高于傳統組,詳見表1。
2.2 兩組生豬排泄物的營養含量以及減排量比較
生態組主要營養物排放量和干物質量明顯少于傳統組,詳見表2。
3 討論
生態養豬模式下,5~8年不需要對豬舍進行清糞沖圈處理,因為豬舍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夠將豬排泄物在1 d~2 d之內分解掉,豬舍在不沖洗、清糞的情況下仍可以保持衛生,可以節約近80%的水,同時省去了污水池建設方面的支出。在人力管理上,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節省了部分支出。另外,冬季比較擔心的豬舍溫度問題可得到有效解決,利用生態養豬豬舍冬季溫度也可以維持在20 ℃,與生豬生長發育需求相適應,節省了燃料和電力上的支出。
生態養豬的方式可利用微生物分解合成豬排泄物,形成高級菌體蛋白,再依照豬拱地的自然習性,高級菌體蛋白可以被生豬拱食,這在飼料上也是一種節約,按照此種方式,在添加飼料時只需原飼喂量的80%左右即可,且不會使出欄時間受到影響。
4 結語
總之,相比傳統模式下的生豬飼養,生態養豬不僅可以提升生豬生長性能,還可以降低排泄物營養含量,更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