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5.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8-0067-03
傳染性法氏囊?。↖nfectious Bursal Disease)或甘布羅?。℅umboro Disease)是一種常發于青年雞的急性、高度傳染性疾病,該病靶向侵害雞的免疫系統,尤其是法氏囊,可導致免疫抑制。腎臟也是該病侵害的目標,可引發腎臟嚴重病變。在急性病例中,會造成腎衰竭。急性病例的死亡率可達25%,甚至更高。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免疫抑制作用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得到證實。在之后的10年里,全球主要家禽生產地區都陸續證實了該病的存在。
“甘布羅”一詞來自美國德瑪瓦半島地區,這種疾病曾經在當地肆虐。
1 病因學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是已知的3種雙鏈RNA病毒之一——其他兩種病毒與魚類、貝類和昆蟲有關。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屬于禽雙鏈RNA病毒屬。病毒因基因組中含有2個雙鏈RNA片段而得名。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非常穩定,對多種消毒劑耐受。病毒在0.5%酚中暴露1 h不受影響。在0.5%福爾馬林中暴露6 h只能降低病毒的傳染性,不能殺滅病毒。病毒在pH 12(強堿性)條件下失活,但在pH 2(強酸性)條件下不受影響。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60 ℃可存活 30 min,但在70 ℃立即滅活。該病毒存活能力極強,正因為如此,在徹底清洗和消毒的雞舍中該病毒仍存活良好。
2 毒株變異
已知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有2個血清型,即血清1型和血清2型。血清1型可導致雞發生嚴重的疾病,而血清2型最早是從火雞上分離得到的,無致病性,也可感染雞。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超強毒株已經發生進化,且都是血清1型。
3 致病性
雞是目前已知唯一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后會發病的動物。傳染性法氏囊病的典型特征是死亡率可達10%~50%,而超強傳染性法氏囊病的死亡率高達50%~100%。
4 分布
世界各地家禽主產地都出現了血清1型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
5 傳播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可在雞舍中持續存在,在清除感染雞的雞舍中仍可在數月甚至更久的時間內保持感染力。這些雞舍中的飼料、飲水和墊料在一些重要時期內也具有感染性。病毒對消毒劑耐受。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可以垂直傳播,康復雞群中無病毒攜帶者。
從感染雞舍分離得到的黑菌蟲(alphitobius diaperinus)在兩個月后喂給雞,仍可使雞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還有證據表明,大鼠和犬類可短期攜帶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6 潛伏期和臨床癥狀
傳染性法氏囊病潛伏期短,3周齡雞感染后,2 d~3 d即會出現臨床癥狀。早期癥狀是雞表現出啄肛癖,隨后可見泄殖腔周圍羽毛硬結、腹瀉、厭食、精神不濟、羽毛豎起、臥地不起和死亡等。
當易感雞群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超強毒株而暴發該病時,疾病會迅速傳播,發病率極高(可達100%),死亡率達20%~30%或更高(高達90%)。死亡病例通常在感染后3 d開始出現,一般可持續4 d。雞場第一次暴發本病時呈現最急性型,發病率最高,此后病程變弱。幼齡雞感染該病毒時,如感染的毒株不具備致病性或有母源抗體保護,一般不會出現癥狀。
7 病變
死于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雞通常會有脫水癥狀,胸肌發黑,翅膀和腿部肌肉常有出血。腎臟通常有病變,腸道黏液增多。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攻擊家禽的法氏囊。感染后3 d雞法氏囊發生腫脹,至第4天時體積翻倍。隨后法氏囊體積縮小,到第8天時為原始重量的三分之一或更小。感染的法氏囊通??梢妷乃溃⒂谐鲅紶柍鲅獣廴炯S便。脾臟輕微腫大。盡管大部分淋巴器官會出現組織病理學病變,但該病最常見于無淋巴細胞的法氏囊中。
8 免疫
雞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后,機體的主動免疫被激活,抗體反應可通過中和反應(Virus-neutralization Test,VN)、瓊脂擴散試驗(Agar Gel Diffusion Precipitation,AGP)或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進行檢測。抗體可通過卵黃傳遞給雛雞,使其免受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母源性免疫或被動免疫可干擾后代通過疫苗接種產生的免疫刺激。肉用種雞接種油乳劑疫苗通常可保護后代小雞4~5周,而接種活疫苗通常保護后代1~3周。
9 診斷
傳染性法氏囊病的急性暴發癥狀獨特且容易識別,可進行暫時性診斷。通常情況下,死亡出現快,恢復也快,整個發病期在1周內結束。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尖峰式死亡。
急性傳染性法氏囊病的可疑病例可以通過死后解剖確認,表現為尸體充血、腎臟病變以及法氏囊病變——早期因炎癥腫大,隨后萎縮。
10 病毒分離
病例也可以通過病原的分離和確認加以確診。對于此類確診方法,首選檢查器官為法氏囊和脾臟,因為這些器官中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濃度最高。
目前,對這些器官進行直接免疫熒光染色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性確診手段。
需要謹慎對致病病毒進行定期分離,這樣就能一定范圍內對病毒的變異和其他特性進行界定。
11 血清學
目前,ELISA可能是評價傳染性法氏囊病抗體水平最常用的檢測方法。
ELISA檢測的最大貢獻在于定量結果可以輕松上傳到電腦上,然后用1日齡或肉雞的檢測結果評估子代雞的母源抗體消耗水平。這些信息可以用來預測疫苗接種的最佳時機。
總的來說,由于母源抗體很快會降低到不能干擾疫苗產生主動免疫力的水平,因此檢測工作需要盡快開展。如果檢測延遲進行,場內的野毒就可能感染雞群,比疫苗毒株“搶先一步”,從而可能會導致雞群發病。
12 鑒別診斷
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癥狀與急性球蟲病的癥狀相似,當然也應該與可導致高死亡率的雞新城疫或禽流感的強毒株感染進行鑒別診斷。
正如前文已經提到的,腎病常見于傳染性法氏囊病,但是其他可造成腎臟病變的原因也需要考慮,如脫水和腎毒型傳染性支氣管炎菌株等。已知馬立克氏病也可導致家禽的法氏囊萎縮。
13 治療
目前尚無有效治療傳染性法氏囊病的方法。
14 預防
過去,在疫苗成功使用之前,控制感染曾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現在,接種疫苗是控制傳染性法氏囊病感染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多種疫苗可用,它們的主要差異在于疫苗株的毒力和抗原多樣性。
傳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通常分為溫和型、中等毒力型和“強毒型”疫苗。它們的使用基本上取決于引起疾病的病毒類型以及需要克服的母源抗體水平。
含有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中等毒力株的疫苗已成功用于1日齡雞和卵內接種,并檢測到了大量抗體水平。
基于活的重組病毒載體的新疫苗技術也已經成功應用。
滅活油佐劑疫苗可以為蛋雞和種雞提供長期的免疫保護作用,這些疫苗往往是多聯疫苗,同時包含雞新城疫疫苗和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對于蛋雞,則可能含有EDS 76疫苗。
傳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接種時間是動態的、不固定的,取決于多種因素。建議在獸醫的指導下完成疫苗接種程序。
原題名:Gumboro disease(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