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19世紀初期,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論以來,學術界有眾多的論文在探討這一問題。本文從兩個方面歸納總結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對各個學者已經發表的論文觀點擇取中,本文從不同時期的論文摘要中看到了什克洛夫斯基前期和后期的“陌生化”理論,以及不同學者對此產生的不同看法。通過對什克洛夫斯基前、后期“陌生化”理論的了解,本文進一步探尋了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論的來源。
【關鍵詞】: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論;來源
一、什克洛夫斯基前期 “陌生化”理論的闡釋研究
各個學者對什克洛夫斯基前期的“陌生化”理論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本文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試圖對什克洛夫斯基前期的“陌生化”理論進行闡釋研究。
從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實現的方法來看,郭輝在《“陌生化”帶來的耳目一新—關于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的應用舉例》文章中所言:“什克洛夫斯基早期的“陌生化”的本質就是設法拉長審美欣賞的時間,從而延長審美過程。”早期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也與形式有著緊密相連的關系。范方俊在《“陌生化”的旅程—從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萊希特》文章中所言:“形式應該完全是文學作品獨立存在的方式,與內容無涉,而與藝術性息息相關,藝術性的有無在于能否喚起人們對形式的新鮮感知。”什克洛夫斯基還將“陌生化”的探討深入到語言層面,他深信文學語言和普通語言完全是對立的。代表性論文有《評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和形式主義文學觀》(宋大圖,文藝理論與批評,1987,9)、《怎樣寫: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難化—略論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義藝術創作論》(劉志友,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5)、《“陌生化”與“非人化”--什克洛夫斯基與奧爾特加的比較》(楊向榮,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陌生化重讀—俄國形式主義的反思與檢討》(楊向榮,當代外國文學,2009,7)《什克洛夫斯基詩學的語言學基礎,庫爾德內的社會—心理語言學》(楊燕,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早期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論也有著獨特的美學價值。王昌風在《布萊希特“間離效果”與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論的比較》文章中所言:“什克洛夫斯基的出發點是人的感覺,他要通過“陌生化”的手法去解放人被壓抑的感覺,追求藝術的審美釋放功能。
二、什克洛夫斯基后期“陌生化”理論的反思性研究
早期的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文學藝術的本質在于自身,在后期,什克洛夫斯基發現,藝術不僅僅只是純粹手法的體現,在藝術中應當有現實的內容。由于什克洛夫斯基后期的“陌生化”理論與前期相比有較大的改變,因此學術界針對這一現象對什克洛夫斯基后期“陌生化”理論進行了反思性研究。
楊向榮在《陌生化重讀—俄國形式主義的反思與檢討》文章中所言:“陌生化”作為20世紀文壇最強的反叛聲音之一,理所當然地收到了來自學術界的批判、責難、誤讀。”他認為,只有將什克洛夫斯基前后期思想融貫在一起,我們才能避免誤讀,才能對“陌生化”理論展開批判性的解讀,還“陌生化”的本來面貌。這個觀點在《走向“黃金世紀”的情節—什克洛夫斯基俄國形式主義時期的情節理論探析,楊燕,(文學藝術研究),2015,7)、《淺析俄國形式主義理論—以什克洛夫斯基筆下的托爾斯泰為例》,鄭娜,(學理論)2014,12)等論文中也有所體現。楊燕在《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論新探》文章中所言:“我們應該反對那些認為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放棄形式主義走向了社會學批評的觀點。什克洛夫斯基后期確實與社會學批評展開了對話,直接承認文藝作品思想意義的存在。但如果認為什克洛夫斯基是放棄形式主義而走向社會學批評,這樣的觀點確實應該進一步考量。我們要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來考察更正,要全面地闡釋其前后期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對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 ”理論有較全面的認識。”丁國旗在《走向形式主義的牢籠—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藝思想探討》文章中所言:“盡管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認為什克洛夫斯基對后期的形式主義理論的反思與批判是被迫的。但在后期寫作《散文理論》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為那是什克洛夫斯基發自肺腑的由衷之言。”他認為什克洛夫斯基在后期文藝思想的轉變是巨大的,但是人們對什克洛夫斯基的認識卻始終停留在其形式主義的層面上。這個觀點在《形式主義的轉變及其轉變的人文啟示—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思想研究》,丁國旗(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藝思想探源,丁國旗,(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9)論文中都有所體現。
三、什克洛夫斯斯“陌生化”理論的詞源學研究
在本文前面兩個部分我們從中看到了對什克洛夫斯基前期和后期“陌生化”理論的研究,那么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論的來源是什么呢?在二十世紀, 很多學者對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的理論來源進行了探討。
陳靜在《從什克洛夫斯基到布魯姆》文章中所言:“文學的“陌生化”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提法,它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同的批評家的手中常變常新。”宋大圖在《評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和形式主義文學觀》文章中所言:“什克洛夫斯基與未來派詩歌緊密相關。”在《什克洛夫斯基詩學的語言學基礎,庫爾德內的社會—心理語言學》(楊燕,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一文中,語言學家雅庫平斯基認為:“詩語所屬的系統正好相反,在那里,要表達的意思變得無所謂了,實用目的退居次要地位,語言表象獲得了獨立地位。”什克洛夫斯基對此作出了高度評價,從中可以看出未來派詩歌對什克洛夫斯基的影響。從《“陌生化”概念源考—論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對維對維謝洛夫斯基“歷史詩學”的承繼》,趙婷廷、高珊珊,(作家),2015,8)文章中看出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對維謝洛夫斯基“歷史詩學”的承繼。什克洛夫斯基的所言的話語習慣性危害及人們對它的感知問題,在維謝洛夫斯基的詩學觀念中便已涉及。維謝洛夫斯基在《歷史的詩學》中發現了修飾語、心理對比法和情節在各國民歌中的重復以及這種重復所帶來的麻木。這與什克洛夫斯基對“陌生化”的闡述是相通的,可以看出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的理論出發點和實現途徑都是對維謝洛夫斯基思想的繼續與發展。
通過以上關于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論相關命題的研究,對其發展趨勢作其簡要分析,在中國期刊網上以“主題”為檢索項,以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為檢索詞,共檢索出151條結果,然后按查詢內容逐級遞減的方法縮小至檢索詞至“什克洛夫斯基前期陌生化”理論共找到94條,“什克洛夫斯基后期陌生化”理論共找到95條,至什克洛夫斯“陌生化”理論的來源找到結果92條。這些數字能夠說明一定的問題。從論文發表年限以及論文發表的數量也可以看出,從2001年至2017年間,對什克洛夫陌生化理論研究呈上升趨勢。后來產生的“布拉格學派”、“結構主義”都是對“陌生化”地繼承,可以看出“陌生化”理論受到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維·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2]楊燕:《什克洛夫斯基詩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