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王陽明在贛期間著述(詩文為主)為檢視文本,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與贛州地區風土人情相關的內容,從中開掘王陽明視域中的贛州形象。在此基礎上,初步探究形象的形成原因和贛州與王陽明文化的淵源。
【關鍵詞】:王陽明;著述; 贛州形象;文化淵源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他一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而南贛是王陽明奠定一生政治功業和學術事業的根基之地,。王陽明曾經受命巡撫南贛,后來又避禍贛州,在贛州誕生了致良知的思想,最終逝于南安。王陽明在贛南地區的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是在正德十二年一月入贛州開府平亂到十四年六月離開宜;第二次是在正德十五年六月到九月來贛避禍;第三次是在嘉靖七年十一月,王陽明抱病從南寧起程回越,病逝于江西南安。由此可見,王陽明與贛州淵源很深,在他的作品中,也留下了關于贛州的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觸摸贛州、感知贛州、書寫贛州,在王陽明的筆下,贛州究竟具有怎樣的形象。內外成因是什么呢?本文將通過檢視在贛州的不同階段王陽明的著述(以詩文為主),就王陽明視域中的贛州形象進行分析
首先來看王陽明巡撫南贛期間。明代的贛州地區百姓生活較為貧窮,江西與福建兩省交界之處更是農民起義不斷。明正德十一年九月,王陽明被任命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鎮壓滇南的義軍。王陽明有經略四方之志,他少時便熟讀兵書,并不畏懼蠻夷賊寇。此時他躊躇滿志,在進軍汀州途中,作《丁丑二月征漳寇進兵長汀道中有感》:“將略平生非所長,也提戎馬入汀漳。數峰斜日旌旗遠,一道春風鼓角揚。莫倚貳師能出塞,極知充國善平羌。瘡痍到處曾無補,翻憶鐘山舊草堂。”[1]“將略平生非所長”是自謙也是自矜。在他心中,更懷著對鎮壓寇亂平復國之瘡痍的愛國情懷,
而對于用兵的勝利,王陽明頗感到自負。正德十二年四月,他平亂還贛,在于都作詩《還贛》云:“積雨雩都道,山途喜乍晴。溪流遲渡馬,岡樹隱前旌。野屋多移灶,窮苗尚阻兵。迎趨勤父老,無苗愧巡行”正德十三年(1518),王陽明平三浰諸寇,后班師過九連山,作《回軍九連山道中短述》:“百里妖氛一戰清,萬峰雷雨洗回兵。未能干羽苗頑格,深愧壺漿父老迎。”這些詩句都表現了出兵勝利后回到贛州歡欣喜悅的心情,雖然贛州地區軍事力量薄弱(見《與王晉溪司馬》:“不然,以南、贛素無紀律之兵,見賊不奔,亦已難矣”),但是王陽明對自己用兵是非常自信自負的。此時的贛州,是王陽明施展抱負的舞臺,在他眼中贛南的一切風物都具有鮮活的色彩。
但同時,頻繁的興兵作戰讓王陽明在用兵勝利的喜悅之余,對戰爭的意義產生了深切的思考,正德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陽明班師回贛,作《桶岡和邢太守韻兩首》,詩中所表達的用世、愛國之情懷與前詩是一致的,且體現了對于黎民百姓生活的關切。“處處山田盡入畬,可憐黎庶半無家。興師正為民痍甚,陟險寧辭鳥道斜!”而“窮巢容有遭驅脅,尚恐兵鋒或濫加”,則是體現了王陽明的對窮兵黷武的反對。王陽明在鎮壓義軍之外,更注重安民建設,以十家牌法整頓秩序,以鄉約、社學為教化,以講學為政事外最重要的活動,民生疾苦是他最為關心的,所以在其二中,他表達了歸耕田園的意愿“旋凱須還隴上耕”,世道的滄桑,黎民的流離失所,遠離親側的孤獨惆悵,讓王陽明心生彷徨悵惘。辭官還鄉、歸隱田園,或許也是另一種圓滿的歸宿?
在處理政事之余,王陽明時常與友人游玩贛州各處山水。王陽明曾以龍南玉石巖石雙洞極佳,將其改名為陽明別洞,并作《陽明別洞》(三首),王陽明夸贊陽明別洞:“洞府人寰此最佳,當年空自費青鞋。麾幢旖旎懸仙仗,臺階高低接緯階。天巧固應非斧鑿,化工無乃太安排?欲將點瑟攜童冠,就攬春云結小齋。”我們可以從詩句中體會到王陽明輕松、愜意的心情。而第三首的 “應懷茲土復鄉間”一句,甚至體現了他對贛州懷抱著近似于第二故鄉的深切熱愛。這種感情的產生,是伴隨著對于任職地地質環境、經濟狀況、民族生態、文化風情的深入了解,從心理認知上不斷加以適應,漸趨平和穩定。后來,王陽明隨贛州知府珣共游陽明別洞時,作《再至陽明別洞和邢太守韻二首》:
春山隨處款歸程,古洞幽虛道意生。澗壑風泉時遠近,石門蘿月自分明。林僧住久炊遺火,野老忘機罷席爭。習靜未緣成久坐,卻慚塵土逐虛名。
山水平生是課程,一淹塵土遂心生。耦耕亦欲隨沮溺,七縱何緣得孔明。吾道羊腸須蠖屈,浮名蝸角任龍爭。好山當面馳車過,莫漫尋山說避名。[2]
這些詩句表現了王陽明樂山樂水的心境,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靈魂的歸宿。
王陽明在贛州山水中不僅收獲了美的直觀享受,更有出塵超脫的精神狀態。最典型的例子如
“意到已忘言,興劇復忘返。坐我此巖中,是誰鑿混沌?尼父欲無言,達者窺其本;此道何古今?斯人去則遠。空巖不見人,真成面墻立。巖深雨不到,云歸花亦濕。”(《忘言巖次謙之韻》)
“潮頭起平地,化作千丈雪。棹舟者何人?試問巖頭月。”(《潮頭巖次謙之韻》)
這些詩句里營造了一種浩大寬闊而肅殺的氛圍,汲取東溟之水煮南山之石的新奇幻想,對“棹舟者何人”的發問,王陽明登臨覽圣時超凡脫俗之想,這也為而王陽明在贛州提出“致良知說”奠定了基礎
王陽明第二次來到贛州,是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月至九月,是為避禍而來,王陽明此時處于人生低谷,內外交困。在《思歸軒賦》里,王陽明表達了更為強烈的回歸田園故土的心情:“歸兮歸兮,又奚疑兮!吾行日非兮,吾親日衰兮;胡不然兮,日思予旋兮;后悔可遷兮?歸兮歸兮,二三子之言兮!” 仕途官場的黑暗,讓他深陷其中,進退不能,身不由己。年譜云:“先生至贛,大閱士卒,教戰法。江彬遣人來觀動靜。相知者俱請回省,無蹈危疑。先生不從,做《瞅瞅吟》解之。”在這首詩里,王陽明說“知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戚戚眉雙愁。……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這首詩寄托了致良知的哲學思想,以及灑脫曠達的精神情懷,王陽明用自己創建的思想體系來完成心靈上的自我救贖,正如明穆宗隆慶二年的《誥書》中所言:“身瀕危而志愈壯,道處困而造彌深”。
王陽明病逝于從廣西回越地的途中,南安成為他生命中最后的歸宿所在。時隔十二年故地重來,王陽明感慨萬千。“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王陽明最后的遺言,他一生追尋良知,人生跌宕起伏之下,也并未更改初心。
贛州見證了陽明一生中平亂、避難、逝世的重要時刻。而陽明帶給贛州地區社會和文化兩方面的影響也都是巨大的,他在平亂之外,開展治安整頓和社會教育,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學術發展。他所留下的歷史足跡也成為了贛州地區寶貴的資源。,無論是在初入贛州的平亂義軍初期的躊躇滿志,還是后期的平和隱遁,以及對贛州山水的喜愛與眷戀,正如王陽明在給友人黃誠甫的書信中所說的“何處非道,何處非學,豈必山林中”,都對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開辟精神天地乃至形成整個哲學思想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注釋:
[明]王守仁著:王陽明全集[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460頁
[明]王守仁著:王陽明全集[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482頁
參考文獻:
[1][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2]張祥浩:《王陽明與南贛》[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22-25頁。
[3]周建華:《成雄與成圣——王陽明巡撫南贛汀漳業績另說》[J],《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87-88頁。
[4]黃家強:《王陽明南贛活動年譜》[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73-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