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寧》是作曲家陳怡受美國明尼蘇達室內樂協會和楊百漢大學巴羅國際作曲基金會委約,創作于2001年的混合三重奏(小提琴、大提琴、琵琶)。這部作品中的中國民族音樂語言融合了陳怡的創作風格與個性,實現了音樂創作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本文旨在通過深入分析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在這部作品中的個性化運用與表現,研究其如何通過個性的音樂創作手法來展現民族音樂的內涵,以個性化的音樂語言來表現音樂內容。探索陳怡特色鮮明而又獨具魅力的創作風格,同時也可以對當代民族音樂作品的創作有所啟發。
【關鍵詞】:《寧》;陳怡;民族音樂元素;當代
一、作曲家陳怡及其《寧》
華裔作曲家陳怡是近年來在國際音樂舞臺上最為活躍的作曲家之一。2001年,美國國家文學藝術院為陳怡頒發了艾夫斯作曲家獎,這是全球專門為作曲家而設的金額最高之大獎。評委會認為陳怡的音樂將中國與西方音樂的影響與樂器法非常自然并富有色彩地融合為一體[1]。
陳怡的混聲三重奏(小提琴、琵琶、大提琴)《寧》創作于2001年。該作品是為“魂橋——場緬懷與和解的音樂會”而作,音樂會是為了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絕人寰的“亞太沖突”而舉行[2]。漢字“寧”是二戰期間中國的首都南京的別名,另有安詳與和平之意。作曲家本人稱這是一首“把靈魂召回到一個安息的地方”的作品,為了追憶南京大屠殺,并展望未來的世界和平。這首作品是以一種充滿戲劇化的方式創作而成的,其音樂創作技法與音樂的表現內容緊密結合,用獨具個性的音樂描繪了一幅殘忍暴力、痛苦悲劇的場景,以及發人深省的沉思和對寧靜和平的渴望。
二、《寧》之民族化音樂語言個性化發展
《寧》這部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性主題材料就是中國江蘇民歌《茉莉花》,一方面是這首民歌是中國流傳非常廣的代表性民歌,另一方面是貼合作品主題而選擇江蘇民歌。《茉莉花》是中國傳統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流傳于民間的《茉莉花》有多個版本,在《寧》中選取的是江蘇民歌版本。
該主題材料以二度、三度的級進為主,旋律線條呈波浪形。作品中多次出現并大量運用該材料,但其引用手法各不相同,將這一中國傳統音樂素材以其個性化的技法展現在作品中。
(一)抽音重組
《茉莉花》主題材料的第一次出現在作品的第2、3小節。
此處原素材中的A、D、B、A、#F、A、B被抽取出來,先是前三個音下移小三度為#F、B、#G,節奏從原素材中的四個十六節奏變為三連音節奏。緊接著出現的A、G、E、D、B、D,通過A連接,將原素材中間的五個音上移純四度出現,連續兩個三連音后,短暫的回到了原素材中的前十六后八節奏。
在《寧》的第6、7小節,將《茉莉花》主題材料抽取出來進行重組。譜例3中圓圈部分,第一拍為原材料第三、四拍改變節奏,第二拍第三拍為原材料第一、二拍上移純四度原節奏出現,其中加入了一個E-bE的半音。
這些一個個小的旋律動機聽起來在節奏上或是旋律的連貫性上和原材料沒有多大的關系,加上頻繁移調和不協和音的加入,造成一種若隱若現,卻又在音樂中四處彌漫的效果。
(二)對比復調
在《寧》中另一處理《茉莉花》主題材料的個性手法是將同一個材料,在三個聲部,用不同的對位技法使三個聲部彼此間產生對比關系。三種樂器的材料是一致的,但又呈現出形象對比與音色差異,共性中又體現出個性。
在《寧》的第114-116小節。此處用復調的手法對主題材料進行展開。最先出來的是琵琶的聲部,將主題材料以緊縮節奏,片段式的進行陳述。緊接著小提琴將主題音調音型化發展出現,作為一種伴奏音型,逐漸形成旋律線條,背景式鋪墊。最后,大提琴將主旋律節奏放寬,在低音區緩緩進入,并通過不斷的離調對主題進行變化發展。此處的音樂已經進入到日軍侵華,中國人民慘遭欺辱和殺戮后,中國人民遍地哀嚎的場景,三個聲部都以《茉莉花》主題材料為動機進行發展,呈現出一個中國人民在絕望中相互哭訴,陰郁凄涼的場景。
(三)材料融合
《寧》這部作品反映的是二戰期間中國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因此在作品中,代表日本的音樂材料是取自日本傳統五聲調式音階的A、bB、D、E、F,用音級集合的方式來表示為:0、1、5、7、8。在《寧》中陳怡用來代表日本的主要和聲與旋律動機材料為:A、bB、B、D、E、F。音級集合為:0、1、2、5、7、8。與日本的傳統五聲調式相比,多了一個B。使這組音列中由原來的一個三全音(bB-E)變成加上(B-F)的兩個,原來的兩個小二度增加到三個,增加這組“入侵者”的不和諧色彩與猙獰面目。
在作品中,陳怡巧妙的將代表日本的動機材料融于《茉莉花》中。
在《寧》的第169-171小節。從前面的168小節開始,音樂由三種樂器以很弱的力度演奏,小提琴與大提琴加弱音器,琵琶連續的長音,呈現出的迷茫黑暗,轉入到《茉莉花》主題。小提琴與大提琴相隔兩個八度,以連續的三連音音型,平行演奏片段式的茉莉花音調,速度開始加快,力度加強。其中不斷離調、音區翻轉并添加附加音。在169小節的最后五個音陳怡將其變成了日本五聲調式。這五個音為:#F、G、B、#C、D,用音級集合為:0、1、5、7、8。可以發現,其音級集合與日本五聲調式是相同的。此處以茉莉花音調為主,日本五聲音調融于其中,小提琴與大提琴同時演奏,琵琶穿插其中,暗喻著中國人民即將奮起的精神,再往后音樂便進入到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場景。
作曲家以中國的《茉莉花》音調代表中國人民,以日本的傳統調式音階代表入侵的日本人。通過作曲家的巧妙安排。將日本調式音階自然的融于茉莉花音調中。表示著中國遭到日本的入侵,此時仍然受到日本的壓迫與殺戮,但此處以茉莉花音調為主,預示著中國人民即將奮起。
結語
《寧》這部音樂作品的創作,極大地發揮了小提琴、琵琶與大提琴的表現力,將民族音樂元素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在作品中。相比其他使用民族音樂元素的作曲家來說,在組織材料上,陳怡更多的注重音樂表現的內容與情感,并不是單純的展現技法。而是通過其個性化的創作手法,將各具風格的中西方音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其具有鮮明特點的音樂形象描繪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與人們的心靈變化,讓創作技法始終與音樂的內容緊密聯系。通過對《寧》中的民族音樂元素個性化發展的分析,讓筆者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中國音樂文化是民族音樂創作之根本,而民族音樂的創作絕非簡單的引用、借鑒與疊加,而應該結合自己的思考,展現其內涵,實現音樂形式與內容的一體化。
注釋:
[1]王小夕.唱出自己的聲音-陳怡音樂創作中的個性體現
[2]黎頌文.東方素材 西方技法—分析陳怡混聲三重奏作品《寧》的主題材料及技術處理手段
參考文獻:
[1]高山.陳怡音樂作品民族化創作風格的特點及啟示—基于和聲學理論方法的研究 [D].東北師范大學,2013.6
[2]黎頌文.東方素材 西方技法—分析陳怡混聲三重奏作品《寧》的主題材料及技術處理手段 [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9
[3]王小夕.唱出自己的聲音—陳怡音樂創作中的個性體現 [J].人民音樂,2006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