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人在孤獨中進行創作的時候,會產生某種療愈作用。作家的這種孤獨感或是由于身世飄零,或是由于情感受挫,或者出于對時代的感慨。一直以來,對蕭紅及其作品的解讀不甚其數,而從孤獨感來解讀應當算是個新鮮的角度。
【關鍵詞】:孤獨;作家;蕭紅;文學創作
一
古往今來,孤獨都是文人們經常抒寫的哲學命題。尤其是女性作家,創作中總會伴隨著一種或深或淺孤獨意識,孤獨的重要價值就在于孕育、喚醒和激發了精神的創造力。蕭紅自然也不例外,本文旨在探討蕭紅的孤獨,以及孤獨對她文學創作產生的影響。
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孤獨不外乎生活方式和內心體驗兩種,作家的孤獨兩者皆有,而更多傾向于后者。這種孤獨與寂寞與無聊不同,它是一種文化心理狀態,是人的一種精神現象,是靈魂的獨舞,是一種獨特的心理感受,是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每個人都會陷入一種孤獨,并且或許不會被治愈,它也許會伴隨你的一生,就像心頭缺失一塊不能被填滿,或許就是種若有所失的感覺。
陳染曾說過“任何一個真正不同凡響的作家,也許都會面對這樣一種永恒:永無止境地探尋自己以及先輩作家沒有做過的嘗試。這注定將自己遠離轟天炮響前呼后擁的紅火境況,而走在一條孤立寂寥的似有似無的荒僻路上[1]。”尼采曾寫信向妹妹訴苦:“如今我孤單極了,不可思議的孤單”,“那種突然瘋狂的時刻,寂寞的想要擁抱隨便哪個人[4]”。諾麗利斯《夜頌》中寫到“從來沒有一個孤獨者像我那樣孤獨,我被說不出的憂心所逼,頹然無力,只剩下深感不幸的沉思。”可見,似乎作家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進入孤獨狀態,像是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亦或是內心的自我掙扎。當在這種狀態下,靈感如泉水般噴涌而出,形成一股沖動,人會變得更加清醒,思考更深入。
二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作家、詩人,當他們把這種孤獨注入作品中,作品中的人物便也蒙上了一層孤獨,我們在閱讀作品時才會有“熟悉的陌生人”之感,因為其中或者也有你熟悉的影子。而要理解這層孤獨,首先要了解作家的孤獨。盡管每個作家的構思選擇不同,但這份無人理解的孤獨是相似的。蕭紅,可以說也是現當代女作家中值得一提的人物。說到底,這是一個飽經滄桑的女人:一生都在品味孤獨,又在孤獨中顛沛流離。要解讀蕭紅的作品,就要從了解她身上散發出的孤獨感開始。
人們常說,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的人都被出身定格了以后的選擇。作家的創作同樣會受身世的影響。家庭生活是人生面臨的第一課堂,并且長久性地對個體生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烙印終生都難以磨滅。在一片冰冷的世界里,唯有文字才能讓蕭紅感到一絲溫暖、獲得一點力量。她擁抱了鮮花與掌聲,享受了別人贊賞的目光,卻唯獨收獲不了親情。九歲喪母,父親總為小事罵得她發抖,即使后來成為名作家,父親還是將她的名字從家譜中剔除。童年的陰影成為她內心的創傷,使她的性格變得敏感而又缺乏安全感。所以,她的文章中,父親的角色總是以冷酷、暴力的形象出現。父親看她是“斜視”,是“高傲的目光”。
她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種缺愛的陰影一直在她心中陰魂不散,才有了后來的種種為愛和自由做出的瘋狂舉動。但那些似乎都是從錯誤走向另一個錯誤、從異鄉到異鄉的不歸路,她最終也沒能找到心中的歸屬,最后也只能在不甘中孤獨凋零。她說自己“半生盡遭白眼冷遇”,她的文字中字里行間記錄著她的掙扎、她的叛逆、她的吶喊、她的渴望。《呼蘭河傳》里就有她的內心寫照:“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關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病,人吃五谷雜糧誰不病呢?死,這回可是悲哀的事了,父親死了兒子哭,兒子死了母親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來哭。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總得到城外去,挖一個坑把這人埋起來[2]。”這段文字寫得凄涼透骨,一個孤獨落寞的形象躍然紙上,我們似乎還能感受到一種冷漠。因為她是缺愛的,所以她的文字也是缺愛的;因為她是孤獨的,所以書中的主人公也被孤獨籠罩著。
可見,生長環境對作家的創作心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遭際不好的作家,內心的孤獨感往往更容易形成,且持續的時間更久。因為對于他們而言,生命中似乎永遠缺少了點東西,且不是時間能填滿的空白,這對他們來說意味著自己的根沒有扎穩。
另一方面,蕭紅情感經歷的曲折更加重了她心中的孤獨感。她對愛的執著追求可以說是前衛而荒唐的,卻又是可以理解的。她一生結過三次婚,其中兩次懷過別人的孩子,一生的經歷似乎是在反抗男權對女人的束縛,爭取自己的自由,而實際上,她的命運線卻是被生命中的男人:祖父張維禎、父親張廷舉、表哥陸振舜、未婚夫汪恩甲、蕭軍、良師魯迅、端木蕻良等人牽著走的。所謂的一個個愛人也未必都是她所尋找的真愛,不過是走投無路的她在當下抓住的救命稻草,能讓她感覺到安全,就誤以為是半生所托。她覺得自己的命比青杏酸、人生是樂少苦多、周圍的一切都是凄涼的。
所以,情感道路的不順也會讓作家陷入另一種深淵,主要側重在愛情方面。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段甜美的愛情,對于作家而言,他們更渴望找到的是靈魂伴侶,或者是能夠在思想上產生共鳴的知音。當發現這樣的憧憬可望而不可即時,內心就陷入矛盾或者痛苦,卻發現無人訴說,也只能把它訴諸筆端。
如果說以上是蕭紅性格的悲劇,那么動亂的時代則是一種社會的悲劇。蕭紅的從出生到最后病死香港,一直過得寂寞凄涼,她始終無法擺脫這種情緒,于是陷入一種心靈的孤獨中。她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帶給她情感上的折磨成為成長中揮之不去的陰霾。她經歷了那個社會中一個女子的無助以及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這一切就奠定了她悲喜交加的感情基調,形成了激憤悲情的創作風格和剛柔并濟的語言風格。她作品的取景、意象的選擇等大都比較昏暗和陰冷,情感也是壓抑而低沉的。再加上常年的戰亂不斷,讓她的人生一再轉折,沒有人會去注意到這樣一個悲苦女子的才華。當她在美好的青春年紀突然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中,人們才回過頭來省視她的作品,欣賞她的才華,惋惜她的人生,同情她的遭遇。
三
并不是凡能下筆成文者都能當作家,作家需要那么點靈性,需要那么點孤獨的氣質。孤獨是文學創作的動力,將作家推向了文學創作之路。孤獨這把雙刃劍既賜予作家靈感的火花,又殘酷折磨作家那敏感的心靈[4]。在強烈的孤獨中忍受著精神的折磨,而唯一的宣泄方式就是創作。在孤獨中感悟世界創造藝術,蘸著自己的心血當作墨水,在孤獨中走向藝術圣殿[4]。當這股孤獨難以抑制,嚴重者精神崩潰,或者以自殺的方式求得解脫。
作家要進行優秀的創作,孤獨是必然的的,必須進入到孤獨的狀態,以自己的心血為墨,才能發揮出絕佳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作品植入豐富的情感。而作家創作完的不同表現,可以歸結為走得出那孤獨或者走不出那孤獨。如果走不出那深淵,則是把自己的生命和靈魂為作品獻祭了。
綜上所述,作家的創作中總是伴隨著孤獨,孤獨與作家的創作密不可分。這種孤獨感來源于作家對生活遭際的真實體驗,不管是身世、情感或者時局,都不僅僅是停留在生存狀態表面,而是表現出對個體生命的終極關懷和對人類共同命運的焦慮。藝術是極端個人化的孤獨行為,作家的創作自然不例外。一個不同凡響的作家,需要進入孤獨之城,去體驗藝術的癲狂世界,然后留下自己的曠世之作。只有置身孤獨中,他們才能集聚力量,讓生命充滿創意,展開想象的翅膀。蕭紅不是個例,她只是千千萬萬例中微小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