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思潮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地域內,具有影響力的文學運動、文學流派、文學思想。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特指新民主主義革命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內,即我國文學史上思維活躍、流派林立、文化沖突激烈的特有歷史時期內我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有的歷史現象,是當時社會政治與文化交融的體現。
文學思潮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其自身的復雜性與融合性。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影響至今存在,并且還在自己的軌道上前行著,同時文學思潮內部的各流派在相互借鑒與融合中不斷地壯大自己流派的勢力,這就為文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這深刻體現了當今社會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文學領域的貫徹落實。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政治背景之下向前推進的。盡管在社會生活中影響著歷史進程的因素很多,但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政治意識。每一種文學思潮的出現,都有其歷史原因與社會背景,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及迎合了當時特定時空的社會心理和讀者的審美要求。同時,社會思潮和文學思潮是相輔相承的。常常是社會思潮先行,文學思潮后變;文學思潮又常常反作用于社會思潮,以十分活躍、敏感的形式引領著社會思潮的發展方向。如歐洲啟蒙運動和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都引發了相應的嶄新的文學思潮,而啟蒙主義文學思潮和“人的文學”的文學思潮又作為了新的社會思潮的先鋒,推動著新的社會思潮不斷向前發展。
下面,以中國現實主義思潮為例,淺談一下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現實主義是對現實的感受與看法,隨時代、地域的變化而變化。現實主義文學思潮是文學對現代性帶來的社會問題的揭露和批判,它以人道主義立場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下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人的墮落與苦難以及對小人物的命運同情與憐憫,呼吁人類用愛來化解社會矛盾?,F實主義文學思潮的核心內容是主張文藝要有社會作用,即文藝要在社會發展中起積極、促進的作用。它要求作家正視現實,忠實地描寫現實。作為現實主義流派的思想特征和藝術表現手段,都是以現實主義文學思潮這個核心內容為基礎的。
首先,從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到一九二七年為第一階段。其思想特征是表現人生,提倡個性解放,挖掘舊社會的病根,以引起療救的注意;其藝術上的特征是寫實的手法。聲勢浩大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現代中國歷史上人的空前覺醒。近代洋務派的破產、辛亥革命半途夭折的教訓,刺激著“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他們醒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僅憑物質技術和政治體制的變革都不能救中國,欲救國必先造出現代國民。于是,他們上承梁啟超的“新民”說,仿效西方文藝復興與啟蒙主義運動,將目標由政治革命轉向思想革命。隨著“人的覺醒”時代主題的確立,文學亦覺醒起來,作家們維護文學的尊嚴,追求文學的“全”與“美”。不過,嚴酷的中國現實不允許文學有太多獨立的時間和空間。此時的文學家不能置涂炭的人生于不顧,因而,“表現人生,指導人生”成為了當時一切有著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作家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文學理想與追求。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們是這樣,倡導過“為藝術而藝術”的創造社同樣如此,全都大談文學的社會使命和功利價值,走入了風雨飄搖的現實生活。從整體上看,“五四”時期似乎存在“為人生”與“為藝術”兩大文學思潮,而雄居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則是“表現人生”。在“表現人生”的文學思潮中,不同的作家對現實人生有著各自的視角與闡釋方式。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多從人道主義出發來反映人生、探討人生、指導人生,他們描寫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與小知識分子灰色的人生,筆端滲透著同情與憐憫。如葉圣陶的《潘先生在難中》、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等。創造社的作家則從個性主義入手,不重視客觀描繪和細節真實,主要宣泄主觀情感,訴說性的苦悶、生的窮愁和時代的悲哀,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個人的尊嚴、價值及欲望的追求。如郁達夫的《沉淪》、郭沫若的《女神》等等。我們在他們的作品中不難找到他們自身的影子?!拔逅摹睍r期作家們主要關注文學與人生的關系,形成了真誠地看待人生、如實地表現人生的共同創作準則。強調“真”是文學研究會作家與創造社作家共同的著眼點。前者傾斜于再現生活的“真相”,后者突出表現內心的“真情”。文學研究會成員對封建禮教持批判態度,“為人生”“改變人生”態度主要是針對老百姓的態度,于批判中抱有理想,在理想追求中又未放棄批判。批判人性弱點、愚昧、麻木,但未歸結于老百姓,而歸結于社會制度,即批判性價值所在。
其次,第二階段是從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前后。這一時期隨著革命的發展,很多作家具有明確的階級意識,逐漸明確為革命斗爭服務的目的性,努力以無產階級立場、觀點去反映現實,把人放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中加以描寫。因此,作品的內容較前一個時期有明顯的變化。在藝術表現上提倡“新寫實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法”。由于城市資本主義的發展,文學批判的任務開始從農村文明擴展到城市文明、從封建主義擴展到資本主義。《死去的阿Q時代》《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中新一代知識分子認為大革命后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文學要創造生活,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的變化,文學成了為革命服務的工具。20世紀30年代的現實主義作家有老舍、曹禺、茅盾等。老舍主要關注北京的市民生活,包括底層勞動者的悲慘命運。由于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他對城市中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文明持批判、拒斥態度,他揭露資本主義的商品關系、個人主義帶來的災難,表現出平民主義甚至民粹主義的思想傾向。老舍的代表作是《駱駝祥子》敘述了一個淳樸的農民祥子在城市打工而遭遇的悲慘命運和人格的墮落的故事,來批判“城市文明病”,也揭示了“個人主義的末路”。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劇作,主要揭露和批判了現代城市文明中個體的悲慘命運。茅盾代表作《子夜》既遵從革命古典主義的原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分析觀點,演繹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表達了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題,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特別是城市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表達了對現代性的批判意識,從而具有了現實主義的傾向。
總之,從中國現代文學史發展中,現實主義思潮、流派始終是充滿生機的,它是現代文學發展中的主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中國革命這一社會現實的要求所決定的。在革命斗爭日益劇烈的形勢下,革命斗爭之于文學創作,不允許“為藝術”的藝術,不允許悲觀頹廢的藝術,不允許晦澀難懂的藝術,不允許暗示象征的藝術,甚至不允許幽默浪漫的藝術。革命要求文學對現實做出立即的反映:去喚起人民的覺醒,去同敵人作戰,去解救受苦受難的人民。最能滿足這個要求的,只有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其次,在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學中的現實主義的藝術特色和藝術手法,養成了人民大眾的欣賞習慣。作家若通過作品起到喚起民眾覺醒、鼓舞民眾斗志的作用,也必須尊重民眾的欣賞習慣,采取現實主義的手法。再次,隨著革命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漸深入,文藝工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觀在不斷進步,堅定了革命的信念,要與革命斗爭采取同一步伐,就必須拋棄不利于或不適應斗爭需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手法,因此,必須走現實主義的道路。
中國現代文學中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始終與馬克思主義相伴隨。對于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來說,政治不僅需要文化支持,更是文化的現實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