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一代文壇大師沈從文先生一生的寫照。他用筆墨渲染出故鄉的一首詩,他用摯誠譜撰出家鄉的一支歌。《歌者默然》這部電視散文追隨沈先生的腳步,帶領觀眾來到山清水秀的鳳凰古城,領略這熱愛至深處的一方鄉土。
導演安排了一位講述者,用主觀鏡頭的形式,使觀眾更加身臨其境,走近沈從文先生的思想世界,來到這片沅水流淌的土地上,片中也多次拍攝到了水的畫面,是那樣平靜,悠然,又虛幻,又真實。沈先生的精魂得以在此升華,奏出那動人的旋律,那樣舒緩,寧靜,又遙遠,又親近。導演意在用水比擬沈先生,每每體味它真摯的情感和親切質樸的語言時,都可以感受到他淡泊平和的心境。他對人生的感悟那么寧靜平和,那么超脫,似水般空靈,清澈,靈動起來。導演用鏡頭體現對沈先生的敬佩之情。
講述沈先生生前作品時,導演運用情景再現,由于沒有情節,在紀錄片中,必須靠這種插入影視作品的手法,豐富情節,記憶猶新的就是在介紹《邊城》時,將翠翠影視作品中靈動畫面,鳳凰的毓秀山水全然映出,讓沈先生的文字發揮的淋漓盡致,散發出人性美的清香。恰恰是這種電影的表現手法,視覺聯想的確切性和創造性,以及有目的性的剪輯手法,才能使影片生動有趣。讓觀眾更加了解沈先生筆下的人物,烘托安靜的氛圍,增強觀眾對沈先生的敬佩之情。回憶起那些在不可知的命運中,堅韌地生活下去的人們,映照出沈先生同樣的一生。
翠林山中,碧藍水旁。講述者踏上這塊神圣的土地——沈先生的墓地。鏡頭跟隨著行者腳步,一節階梯,一道淺溝,步步輕入圣潔的思想殿堂。心情緊張,澎湃,腳步更顯凝重。導演運用仰拍的方式拍攝沈先生的墓志銘:照我思索,能認識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偉岸身影淺顯傾出,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導演以碑為背景,把文字重新打在畫面上,更加清晰,顯耀,也襯出沈先生在文壇的北斗之尊,映出他對人性及生命的哲學思考與寫作態度。
畫面切換到沈先生的居所,用滾輪式手法播放其弱冠之期至耄耋之年的照片,似對沈先生一生的追溯,猶向沈先生過世的挽歌。導演安排講述者從窗戶仰瞭一望無際的藍天,俯瞰水缸中明洗如鏡的水面,這種精妙獨到的微小細節無不體現出沈先生的思想境界之高。他是如此崇高,而人心卻如此卑微。我們只能從冰山一角去窺視他那似小溪靜默流淌,又如海浪般波濤洶涌的世界,卻還無法企及他的萬分之一。
片中細細雕琢的還有那尾處畫龍點睛之筆,如夢如幻,魂牽夢繞的搖籃之土為底,并把它壓縮到畫面的一半,畢生之詞至下而上緩緩推移,好似那文字從故鄉孕育而生,飄向遠方,也隱喻著雖描繪的都是母鄉,但其主題,內涵要更勝一籌。沈先生用清淡的文字體味生活的不幸與美的消逝,用平愛深遠的歌聲表現破損世界中人性的樸實與純凈。
沈先生的一生都獻給了世界,猶水般潤萬物而不居功,清淡的筆墨繪出長河般的畫卷,點出令人心靈顫抖的故事。他借湘西邊地風情而對中國古典詩意的卓越再造,用無聲的文字,歌唱出愛的雅頌,成為永恒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