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沒有哪件樂器是完美的,同時反過來講也沒有哪一件是不完美的、我們改良樂器只是想讓他在某些特定的環境里能夠更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優勢、音色的特點以及更優質的聲音融合感。
【關鍵詞】:民族樂器;微改良;材質;發音
世界的樂器品種繁多,各式各樣,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同時有相應的共性,人們便于研究和識別喜歡將它們分類而置,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性質、使對樂器分類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有三種分類法比較有代表性:
一、八音分類法、二、管弦樂隊分類法三、薩克斯——霍斯柏斯特爾分類法
第一種眾所周知的是中國古代按樂器的材質分類的方法,所謂“八音”是指八種不同的材質有“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本文要講的弓弦樂器便是屬于其中的“絲”之所以歸為“絲”而沒有歸為“木”“革”是因為振動體是絲質的琴弦,木制的皮制的琴身只是傳導體。
第二種分類法是由歐洲傳入中國的,是以西洋管弦樂隊聲部的劃分分類的。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作為效仿將自身劃分為彈弦樂器、撥樂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四大類。弦樂器又可分為拉弦樂器、撥弦樂器和擊弦樂器。
第三種分類法是由奧地利音樂學家霍斯柏斯特爾和美籍德國音樂家薩克斯提出的一種新的樂器分類法。分類是根據樂器發生振動體的特性進行的,所有樂器可分為弦鳴樂器、體鳴樂器、氣鳴樂器、膜鳴樂器和電鳴樂器,其中弦鳴樂器可分為擦弦樂器和擊弦樂器、擦弦樂器又可分為弓擦和手撥、弓擦樂器又可分為有指板樂器和無指板樂器。
有了這三種分類的方法我們首先就可以更好的更精準的界定民族弓弦樂器,那就是從古至今凡一是出現在中華大地上并有中華民族兒女創造出來的具有以琴弓摩擦琴弦從而發音的樂器,無論是板面還是膜面、有指板或無指板,都可命名為民族弓弦樂器。
其實今時今日我們生活中所能見到和聽到的每一件樂器都是發明者、制造者、演奏者和改良者對其不斷進行改進的結果。可以說并沒有哪件樂器是完美的,同時反過來講也沒有哪一件是不完美的、完美本就是相對的,我們改良樂器只是想讓他在某些特定的環境里能夠更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優勢、音色的特點以及更優質的聲音融合感。我國民族弓弦樂器在世界樂器的舞臺上占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我作為一名二胡演奏學習的學生有責任和義務為我國民族樂器改良的發展傾盡全力,也希望通過此文章能夠把本人在進行樂器演奏時遇到的一些問題和解決的方案加以說明同時也提出民族弓弦樂器改良方面的一些淺顯的意見,主要從獨奏、重奏和樂團的角度說明幾個代表性樂曲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回首過往,中國民族樂器改良的歷史與中國民族樂器發展史是一樣久遠,我國民族樂器進行比較有規模、有組織的改良工作不過是近100年來發生的事情。據資料記載,在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由“上海工界協進會粵樂組”發展而成的“中華音樂會”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將傳統二弦改良成高胡,并使之成為廣東音樂的代表樂器,缺乏適用的低音樂器一直是困擾民族樂隊的難題,一九六四年前后出現了一批膜振動、板振動或兩種振動方式相結合的改良低音拉弦樂器,其中有四弦大胡、大四胡、低音根卡、大扎木聶,楊雨森的板皮協振式革胡等,到了七十年代文化部于1971年成立了琴、箏、瑟改良小組,呂偉康試制的扁筒高胡、二胡、中胡系列。
歸納前人評價樂器改良工作德與失的標準可歸為六個字“音為本、樂為魂”,“音”是指樂器的聲音屬性、“樂”則指樂器在音樂表現力方面的性能,音和樂本就是相互關聯的,缺一不可,在改良方面都是基于這兩點,要么改進樂器的性質,要么就在音樂表現力方面下功夫。總而言之音效變好了也就達到了目的,所以從根本上講,樂器是一種發音的工具是一種形質,一個音效因素,因此,聲音特性的主要表現體現在音色上面也就是一件樂器最基本的屬性,更是人們辨識一件樂器的最重要的依據。對于改良但要保留樂器的聲音特色這一點我國的樂器改良人士似乎已經達成了共識——以音為本對于樂器表現力性能方便(形制、音律、演奏技巧)大家的認識各有不同,早在一九五一年《人民音樂》雜志上,就有對于二胡改良不同意見的討論,爭議主要表現在對于某些改良樂器的評價上,是否保留了傳統演奏特點的方面。1945至1955年,李元慶先生曾發表《談樂器改良問題》和《談樂器改良的原則》兩篇文章,其中提出了保存和發揚原有樂器的民族特點和注意對兄弟民族樂器和古代樂器的改良。對今天的樂器改良工作依然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認為在改良樂器時一定不能破壞樂器本身的因素特點,可為了更好的音色音質從而不斷地完善樂器自身的形制,完善演奏技巧或者為追求聲響音效上的完善和變更樂器組合的形式。
目前我國民族弓弦樂器在聲音的表現力方面上有不足,在演奏過程中無論是獨奏還是合奏都或多或少的有些音色上的欠缺,我們以二胡舉例比如在演奏時到了高音區,音量就會隨著音高不斷升高而逐漸遞減,聲音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不明亮,尤其是內弦到了下把位音色就變得很沒有質量,中胡、高胡、馬頭琴也是如此。這些弓弦樂器都是由琴弓摩擦琴弦振動通過膜或板傳導從而發聲的,所以我們應先從弓弦樂器本身結構入手進行改良,二胡是由琴軸、琴桿、琴弦、琴筒、千斤、琴碼、琴皮、琴托構成的、二胡的發聲原理在這里就不做過多的說明了,只是從組合配件上看能否進行完善。
1.琴軸:上下共有兩個、上琴軸縛絞內弦,下琴軸縛絞外弦,起調節音高的作用,經過反復試驗從側面看當內外弦到同一平面是音色最佳需要把下周卷弦孔向內調至1厘米左右。
2.千斤: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千金的位置是根據演奏者小臂手掌的長短而定的,經過多次實驗得出千金的擺放位置位于下琴軸到起碼這段長度的0.618處音色最佳。
3.琴桿:起支撐作用沒有太多的變化。
4.琴碼:是琴弦與琴皮之間震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著重要的作用琴弦的震動通過琴碼傳導到蟒皮上,因此,琴碼的選料形狀以及琴皮上安放的位置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二胡的音質,經過本人的實驗發明最起碼的形狀進行了變化,對兩根琴弦在琴碼的著力位置進行了移動、從而調節那兩根不同粗細琴弦的壓力,對比之前的音色更加明亮,尤其是內弦的音色。
5.制音墊:安放在琴碼與琴托、琴弦與琴皮之間,它的材質、大小、安放的位置直接影響著聲音的傳導,長寬不能超過2厘米,材質用氈子和薄羊皮最佳,位置在騎馬正下方,松緊適宜,質硬店的作用是消除過多雜亂的琴弦震動,是聲音通過琴皮時過程延長,有利于音樂的傳播。
6.琴弓:是由弓桿和弓毛構成的,長76~85厘米不等,弓桿由江葦竹制成,兩端烘烤成彎來,弓毛由馬尾制成與弓桿兩端連接,馬尾放置于兩弦之間,擦至松香用以摩擦琴弦發音,為提高音質,弓桿和弓毛的選材尤為重要,弓毛多為馬尾,也有用尼龍線來代替的,音效較差。茅尾一分三六九等,以馬群中種馬的馬尾為首選,種馬馬尾經過觀察檢測摩擦力較大。馬尾與弓桿連接時要排列的整齊、平展、長度一致、粗細均勻,弓桿在烘烤兩端成彎時要注意弧度,由于二胡的琴筒有六角、八角、變圓之分,所以要分別作出相應的弧度,以便演奏。
胡琴類的樂器從結構、發聲原理、材質等元素上來看,各有各的不同之處,但總的來說從這些方面進行著手改進的方式手法大致相同,不能把它徹底顛覆,只要不斷完善它的音色就好,民族器樂需要不斷改進,不光是為了完善自身更是為了民樂大家庭的發展,民族管弦樂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寶強編.音的歷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
[2]蕭友梅.對大同樂會擬仿造舊樂器之我見[J].樂藝,1931.1(4)
[3]上海音協編輯部.中國音協在京會員民族音樂組成立[J].音樂通訊,1959(1)
[4]李元慶.民族樂器改良文集[M].音樂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