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調與轉調是改變調關系所常用的技法,也是調性音樂創作中最常見的和聲技法之一。幾乎所有的和聲書中都對離調與轉調理論有詳細的講解與例證。但是,筆者通過對不同和聲書中的理論進行對比發現,這一基礎的理論在不同和聲書中卻存在著分歧,甚至是相矛盾的,比如有將離調歸屬于轉調的,有將離調區別于轉調的等不同觀念。那么,只按照某一本書中的定義來理解離調與轉調理論顯然是片面的。筆者針對和聲書中關于離調與轉調理論中的差異問題,嘗試著對離調、轉調問題進行梳理與探討。
一、認為“離調”區別于“轉調”的理論
在不同的和聲論著中都對離調與轉調技術有著詳細的論述,筆者依據幾部較有代表性書籍,對其理論進行梳理與總結。
(一)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中的定義
斯波索賓等人合著的《和聲學教程》在中國無疑是最權威且流傳最廣的和聲書籍,大多數人對離調與轉調的定義也都來自于該書。《和聲學教程》中對離調、轉調理論有明確的定義。《教程》認為轉調是:“音樂結構轉到一個新調并在這個新調上結束叫做轉調。”這里強調了轉調要“結束”于新調的特征;離調是:“在一個完整的單調結構或轉調結構(樂段)中,短時間的進行到副調,這叫離調。”《教程》中強調離調的特征是在調式結構內部,并且是“短時間”離開主調的現象;《教程》還提出:“離調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用來鞏固新調的結束終止,所以仍然保留著自己在主調內的調式功能。”再次強調了是否“終止”是判斷轉調與離調的主要依據,即在新調結束終止的屬于轉調,反之則為離調。
在《教程》中不斷強調離調與轉調的差異性,可見其理論是將離調與轉調相區分的而并非包含關系。中國絕大多數和聲書受其影響與該理論觀念相一致。
(二)桑桐《和聲學教程》的定義
桑桐先生在《和聲學教程》中將離調的定義為:“應用副屬和弦與副下屬和弦的和聲進行后,得到加強的不是調內的主和弦而是其他各級和弦,形成一種暫時進入另一個調的現象,因而這種和聲進行稱之為“離調”。”桑桐先生是以副屬或副下屬和弦的應用來解釋離調理論的。隨后強調“離調是在結構內部,具有調性發展上的臨時性、經過性與未完成性的特點。”該觀點與斯波索賓的觀點大體一致,都認為離調具有在結構內部、未完成性(沒有終止)與經過臨時性(沒有鞏固新調)的特征。
桑桐先生對于轉調的定義為:“從一個調性轉入到另一個調性的和聲進行稱轉調。” 與亨德米特的《傳統和聲學》中的轉調定義相一致。并在下文中做出更詳細的解釋:“轉調是含有新調的變音為特征的調性變化方式,并通過結構的條件使新調調性中心得到肯定,有完滿終止或明確和聲進行來確立新調。”強調了轉調具有鞏固新調與完滿終止于新調的特征。除此之外,書中還說明了“轉調并不只是一種和聲手法,還要與結曲式結構、旋律進行等條件相結合,并提出了轉調在結構方面、旋律方面以及和聲方面的相關特征。”
二、認為“轉調”包含“離調”的理論
(一)普勞特(E··Prout)《和聲學理論與實用》的定義
普勞特將“調子的變換稱為轉調(modulation)。”“假使轉調最短而僅是由兩個和弦所組成,這就稱為暫轉調(transition)。”即離調。可見普勞特將離調歸結于轉調范圍之內,是一種短暫的轉調(暫轉調),但僅是由兩個和弦組成卻是未必,至少或通常是由兩個和弦組成更為準確。普勞特對于轉調與離調理論的定義非常簡單,將離調稱之為“暫轉調(transition)”,且在標記法上也并沒有將離調與轉調相區分。
(二)該丘斯(P·Goetschius)《和聲學》的定義
該丘斯認為離調是:“樂句或樂段中,有剛轉入某新調,立即轉回原調,或再轉入原調的其他進關系調者稱“一時轉調”(Transient modulaion)。”該丘斯將離調稱為“一時轉調”,“一時轉調歷時短促,長則數拍,短則僅兩拍;但不能少過二拍。”從書中下文得知所謂的“拍”即和弦,不能少過兩拍即不能少于兩個和弦組成。突出了離調具有時間短促的特點。且相對于普勞特所謂的“暫轉調僅由兩個和弦組成”的定義顯然要更加準確。
除了離調與轉調的定義問題外,桑桐先生在《關于離調、副屬和弦的理論探討》一文中提出普勞特與該丘斯在離調理論中標記法所存在的問題。該丘斯對“一時轉調”所采用的標記法與轉調完全相同,“這種分析和標記方法,將“一時轉調”的和聲進行,變成自然片段的進行,無法表明其前后之間和聲上的相互關系。”而普勞特指出了臨時主和弦從屬于本調范圍這一重要的理論。但依然存在不足,首先,在標記法上不能顯示出離調和弦與臨時主和弦的關系,也不能顯示與本調內前后和弦之間的邏輯關系。其次,沒有說明離調和弦在本調內的意義。
綜上所述,離調與轉調理論雖已相當成熟,但其中依然所存在著的一系列的問題,各個觀點看似的對立實質卻是相互彌補。除了上述教材所代表的觀點,還有國內外的理論家在其基礎只是提出更詳細的技術理論,如楊通八先生在《和聲分析教程》中提出轉調應以相應的和聲語匯加以鞏固的觀點“和聲的轉調一般具有三個階段即呈示階段、轉調過渡、確立新調,各個階段并結合相應的和聲語匯加以鞏固。”該理論為確立轉調技術提出了更加準確的技術參考。另外諸如勛伯格在《和聲的結構功能》中從結構視角對轉調與離調的問題做出解讀,辯證的看待離調與轉調的問題。除了離調與轉調理論在定義上存在的此類問題,還包括交替、換調、調關系的理解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解讀,各種理論相輔相成,全面解讀才可理解作品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