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至今流傳下來的至多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發展的結果,其諸多傳統文化元素廣泛運用于視覺傳達設計,兩者相互影響、相互貫通。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能夠豐富設計的理念、內容、現實意義等使其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中國傳統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可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及意義,促進傳統文化間的交流與傳播。至此,本文將闡述中國傳統元素與視覺傳達設計的概述及兩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中國傳統元素;視覺傳達設計;吉祥元素;水墨元素;應用
一、中國傳統元素與視覺傳達設計的概述
1.中國傳統元素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傳統文化元素有著至多的題材及豐富的內涵,內容包括書法、繪畫、皮影、中國結、剪紙等形式豐富多樣也充滿著悠久的歷史,這些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時,東方文化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世界文化的藝術之林中占據重要地位[1]。而在現代平面多元化設計中,如何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使得設計中的應用得以較好體現有著重要意義,這是平面設計開發多元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新理念及風格特點的重要方法。因此,作為新一代的設計師應更加重視著眼于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對傳統元素進行改造及創新,更加注重在視覺傳達設計作品中使傳統元素與時代特色相結合。
2.視覺傳達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是指設計師通過視覺符號進行信息發送,并傳達給信息接收者以實現各種信息傳遞的設計。這一語術流行于20世紀60年代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中,通過報刊雜志、印發海報等宣傳的設計流行至今。除此之外,電視、電影等多媒體內容的設計發展也可以稱之為視覺設計,總之,以一切給人視覺上觀賞為根本目的的設計都是視覺傳達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作為一門藝術在現代商業中的廣告宣傳、標志語、企業包裝、工作環境、企業形象等多方面也有著十分廣范的運用,這一系列的設計都是為了向消費者傳達設計形象,能夠將企業與消費者、產品較好地聯系在一起并能夠在現代商業發展中發揮起積極的作用,因而被稱作“視覺傳達設計”。同時,視覺傳達設計對人們的生活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傳統元素在視覺設計中的運用
視覺傳達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可以使東方文化的神秘色彩發揮到極致和加強國際文化間的交流與傳播,致使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現代設計師的重視,視覺設計作品中將民族意識融入到設計理念中,能夠促進民族心理特點適應時代延綿不斷地發展,同時能夠強化民族審美意識[2]。因此,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就成為了當代設計師關注的重要課題。
1.視覺傳達設計中應用的中國傳統吉祥元素
中國傳統吉祥元素依據不同類別劃分有許多種,其中梅、蘭、菊、竹是吉祥植物;龍、龜、鳳、鶴等是吉祥動物。但不管怎樣劃分,這些吉祥物都是古代祖先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向往。在傳統文化中,人們常將自己的精神向往及美好祝愿融入到具體事物中,如中國龍象征天子,牛、白虎等作為一些少數民族的圖騰,致使許多事物成為中國古代某一具體事物象征及主要代表。
在視覺傳達設計作品中可以適當融入傳統吉祥元素以便增強藝術效果及豐富作品理念,08年北京奧運會的標志就能較好地體現這一特征,它的設計理念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吉祥圖案“盤長”的寫意融入時代特征,將奧運會所涉及的一切重要事物生動形象地連接在一起,不僅能體現出奧運精神,還能將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各人展示出來。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視覺傳達設計中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新時代設計師的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2.視覺傳達設計中應用的中國傳統水墨元素
“水墨”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藝術元素之一,其表現形式與內容在時間的沉淀下,形成了不可比擬的樸素美與藝術境界。以水與墨作為主多種色彩與之相輔相成,凸顯水墨的變化巧妙,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從整體布局來看,作者對于線條、畫面與各個點的剛柔曲直表現方式與效果,直接影響著整個水墨元素的表現效果。近代以來,將水墨元素融入到現代視覺設計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認可,中華幾千年的藝術沉淀運用到其中,不僅能夠展示其作品的樸素性還能使畫面視覺沖擊力增強并間接弘揚和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促使現代的藝術作品得到社會更加廣泛的認知與認可。
三、結語
中國傳統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重要意義不僅體現在它源遠流長的作用,更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的一種運用方式,能夠時刻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忠實情感,展現出我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去認識、去了解,讓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到世界各地而致使更多人認識到中國。
參考文獻:
[1]周越, 王影. 視覺傳達設計中視覺元素的運用分析[J]. 設計, 2017(11):124-125.
[2]宋柳逸. 試析視覺傳達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J]. 藝術科技, 2017(1)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