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尤其是面對西方思想的強烈沖擊,中國觀念攝影的發展需要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這就從一定程度上要求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因此,作為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形象符號的“中國元素”在觀念攝影中如何應用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應該樹立對中國元素應用的自信心,在觀念攝影中真正的注入民族內涵,從而更好的提升中國攝影在國際上地位,有意識的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國元素;觀念攝影;融合;案例分析
一、中國觀念攝影發展的簡要概述
自改革開放后,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而使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推動了政治、文化等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這時,西方的思想、觀念和藝術作品不斷的傳入進來,中國開始出現學習和模仿西方藝術流派理念的風潮,致使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蜜月期”。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改變了城鄉關系的格局,致使大量人口從農村涌向城市,拉動了城市各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帶動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拓寬了藝術家的審美眼界。總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有了深刻的轉型。就在這樣的開放大潮中,不斷有西方的藝術家帶著他們的觀念藝術和后現代理論來到中國的國家級美術館做展覽,成為中國藝術家靈感和理論的來源,極大的推動了各藝術的發展與實踐,包括出現較晚的觀念攝影。
在國內,觀念攝影也有人把它稱為“新攝影”、“新影像”、“先鋒攝影”、“前衛攝影”、“攝影后的攝影”等,無論怎樣稱呼,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和以往的攝影觀念不同。由于中文的靈活性,一個新概念的出現難免會有不同的叫法,其實它們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本文就選擇了“觀念攝影”這個共識性高的作為代名詞。
中國的觀念攝影,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才初具規模,出現了眾多從事這一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他們所關注的是主觀意識、情感、意義本身等藝術范疇的東西,講求的是作品之外的觀念、價值、形式以及所產生的效應,攝影只是作為記錄這一表現的手段。他們的作品,不同于傳統的攝影流派,徹底顛覆了攝影客觀記錄的特性,打破了藝術形式上的表現。充分把攝影這門豐富的表現語言和自身的精神世界與心理世界相結合,傳達出強烈的主觀情感。打破傳統攝影的瞬間性,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質的跨越。利用各種介質作為他們思想傳遞的媒介,把各種藝術形式如:表演、繪畫、裝置、雕塑、拼貼等綜合運用,產生新的聯結,大大的豐富了創作的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講,在大多數的觀念藝術家心中,攝影已經是傳播觀念的載體。當然,傳統攝影也有觀念的成份所在,和觀念攝影并非完全不融。
二、中國元素成為觀念攝影藝術家的青睞之地
雖然觀念攝影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很短,但是中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底蘊,堪稱人類智慧的寶庫,眾觀念藝術家從中尋找素材與靈感來豐富作品的內涵。他們借鑒了一些中國傳統藝術的元素,使其與現代的藝術創作手段相結合,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使作品建構了特殊的文化底蘊和審美。他們的作品中出現了中國畫的元素、園林的元素、書法的元素、中國建筑的元素、中國雕塑的元素、中國服飾的元素等等,我們把這些帶有中國特色的元素稱為“中國元素”。
近幾年,觀念攝影在當代中國攝影呈現繁榮的景象,尤其是帶有“中國元素”的作品更是倍受國內外藝術收藏家和愛好者的追捧。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攝影一直是政治宣傳的工具,表現形式單一,并且與西方藝術文化完全隔絕。改革開放后,攝影得以解脫,出現了井噴式的思想解放。其二、自媒體的發達,攝影的大眾化,導致互聯網上一天產生的攝影作品數以億記,這也使攝影愛好者和專業攝影師的差距在縮小。由于其中大部分的攝影作品都過于平庸,給讀者帶來一種強烈的視覺疲勞感和乏味感。觀念藝術家就會極力的運用各種手段創新,結合中國傳統元素,使其作品帶有喚醒式的視覺感受。其三、隨著藝術市場的繁榮,中國的觀念攝影作品逐漸被國外的藝評人、博物館、藝術機構所關注,他們為觀念藝術家提供了很多參加國際展覽的機會,同時國內外出現了一些觀念攝影作品的拍賣機構及收藏家,尤其是一些西方買家更愿意購買帶有“中國符號”的作品,并且有很多的觀念攝影作品都達到了非常可觀的數字。比如:王慶松的《跟我學》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拍過百萬人民幣;邱志杰在1994年創作的《紋身》于2006年在佳士得成交價高達九十五萬四千人民幣;同年,姚璐的《山水》以四萬四千人民幣成交。這些都刺激著觀念藝術家為市場而創作的欲望。無疑,在這樣的藝術市場導向下,帶有“中國元素”的觀念攝影顯然是十分受青睞的,因此也就成為他們最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之一。
三、中國元素在觀念攝影中的應用表現——以姚璐、楊泳梁為例
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觀念攝影藝術家大量的運用Photoshop等軟件來制造影像,打破了傳統攝影的理念,這也預示著攝影創作手段的越來越豐富。攝影這種強大的包容力也使得藝術家的觀念有更廣闊的表現空間,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想象力,創造屬于自己的影像世界。藝術家姚璐通過敏銳的嗅覺和獨特的觀察力注意到城市建設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這些建筑垃圾都被工人用一堆堆綠色的防塵布所覆蓋,形成一座座綠色的小山。這些景象在他眼里就像是中國山水畫里的高山,所以他運用電腦后期技術把大量前期拍攝的素材加以制作,形成一種新的“中國風景畫”。
仔細觀察姚璐的《中國景觀》系列就會發現,他在畫面中添加了一些亭臺樓閣、漁舟等元素,有的甚至還添加了一些與畫面時空不相關的當代民工和工業煙筒,再采用卷軸和扇面等畫幅形式,使其拼湊形成精妙的青綠山水畫面。這些畫面顯然是來自當下房地產事業興旺的現實中,也在處處映射出大興土木的現實。遠觀姚璐的這一作品,畫面和諧自然,近看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形成一種強烈的遮掩與暴漏相持下的對比關系,似乎這種關系只有在當下的中國才能產生。姚璐用這種丑陋來營造一種美的錯覺,使丑陋和美進行碰撞,產生新的思考和反思。他采取挪用的手法,把美麗的宋代繪畫的外觀復制過來,加上自己的主觀發揮,并和傳統對話,反應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看法。
同樣是中國傳統山水的挪用,楊泳梁的《蜃市山水》卻把他對現實的反思隱藏的更深。姚璐的畫面中是用城市中的垃圾為素材,而楊泳梁在畫面中把山水換成了日常的城市景觀,塑造了一種冰冷的恐懼感,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反思。他的作品都是以上海為創作藍本,金茂大廈、城隍廟、東方明珠等元素反復出現在作品中,這種現代的符號和傳統的山水符號形成一種時空上的聯結,創造出超現實的畫面語言。
從表現形式上看,楊泳梁和姚璐的作品中都運用了“比較”的思維方式,用現代的都市作為題材,采用中國的山水畫形式表現出來,在美與丑、古與今的碰撞中闡釋深刻的含義。
四、中國元素在觀念攝影應用中的缺憾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漸趨成熟,中國的觀念攝影藝術家在“中國元素”的運用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當下的觀念攝影作品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由于中國的觀念攝影是受西方的深刻影響,作品也是基本上由西方人收藏,以致當下的好多藝術家站在西方的語境下審視自己的作品,失去了本身所固有的表現語言,借助政治符號、文革符號等極其敏感的元素來滿足西方人的心理需求,從而達到物質上的滿足,即所謂的一切創作向“錢”看。 這樣導致作品只是一些符號的堆砌,根本不能凸顯出內在的人文價值和深刻的反思,觀念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可言。再加上觀念攝影在中國的起步相對較晚,收藏機構和藝術評價體系比起西方還有較大差距,這就導致觀念攝影在導向上基本受制于西方,自身很難產生具有引導力的話語權。其實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受西方思想和市場的束縛,進而使觀念藝術家失去了創作的核心值理念。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發覺本土文化的價值,用已有的語言體系訴說中國自己的故事,使中國的藝術理念能和當代國際文化形成比較吻合的滲通。
五、結論
觀念攝影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表現形式,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無限的空間和可能。我們在藝術創作時,不僅要學習外來文化的精華,還要避免一些不良的因素,走出受控于人的模式,努力使帶有“中國元素”的作品具有走向世界的潛力。正如著名藝術理論家孔新苗先生所說:“‘本土成功’+‘間性意義’,正是一個‘地方符號’成為‘世界的’必須具有的兩大基本要素”。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并讓其接受,是我們這一代在未來時間里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姚璐,顧錚,遮掩與裸露——姚璐的《中國景觀》[J].中國攝影家,2008(9).
[2]孔新苗,境遇·鏡像:中國美術與“國家形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邱志杰,攝影之后的攝影[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唐曉蘭,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M].香港遠流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