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使用符號去創造文明,發展文化,通過共通的象征表達對人生的核心體驗,不分地域或年代,超越了語言的藩籬。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為現代藝術的發展開拓出了一片新的廣闊空間,在這一時期,藝術家們開始探索新的方式來觀察世界,并且產生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新發現,為我們揭開了主觀意識的新層面,符號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創新和多樣化。通過對現代藝術不同流派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闡述和分析,來解讀現代藝術中的符號與人類活動之間,與客觀世界之間的種種聯系與意義。從而深入了解現代藝術中藝術家們把握客觀事物的方式以及符號自身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符號;現代藝術;解讀
正文:
自文化發展以來,全世界人類都通過符號、雕刻、建筑或神圣物品,表達重要的人生經驗,如男子氣概、生殖力、死亡、宗教信仰與愛,同時也表達著人們對宇宙萬物的理解與想象,符號于是也成為了人類文化的重要注腳。隨著人類文化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符號也從低級走向高級,其抽象程度也越來越高。
藝術本身就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因此,藝術世界也可以認為是人所構成的符號世界。藝術把形象放入到符號世界中,用簡單的形式體現出復雜的事物,同時藝術的價值也得到了升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后來的藝術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新藝術觀念的推動下,古典主義藝術開始消解,藝術開始走向大眾、走進生活、走向自然。諸如:婚戀、娛樂、環境保護、種族沖突等等社會問題成為了藝術家們關注的題材,使藝術符號更具生活化和親和力。
19世紀攝影術的發明對現代藝術的發展方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隨著整個世紀的前進,藝術家們堅決地拋棄了古典主義寫實畫家的創作方式,去努力地尋求一種更深的現實。藝術家們去重新觀察這個圖像化的世界所帶來的額外的認知層面,因為事物表象的重要性越來越低于觀眾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藝術家們再次背負起了深入探索和揭示各種隱含世界,把那些無形之物付諸于可視形式的使命。那些組成各種形狀以及可視意象和虛構意象的外在構造的基本元素在藝術家的眼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藝術家將自然這一元素融合并轉化成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此來描繪這個在20世紀上演更多歷史巨變而變得更為宏大的現實世界。在新的藝術形式不斷涌現之中,人們不再局限于對現實世界中的事物進行直接的描繪,而是更加注重藝術符號創新的探索與展現。幾乎在每一種現代藝術的流派中都能在哲學里找到符號的聯系。無論是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未來主義都在追求純粹、明晰、完美的藝術符號。
立體主義是20世紀早期最有影響力的現代藝術流派,它以幾何性的抽象對物體進行了重新構建,將一切物體的形象進行破壞和解體,重新加以主觀組合,激活了整個畫面。如立體主義的代表人物畢加索,他的創作理念是建立在多側面觀察的基礎上的,用精神狀態的形式代替目視形象來表現事物。在他的畫作中人物同時擁有正面和側面,完全立體的畫像和重組的背景強調了藝術創作中的主觀意象和自我感受。畢加索的壁畫作品《格爾尼卡》中表現了藝術家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的深切關注,畫面描述的是二戰時德國戰機轟炸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的情景,其中運用的象征符號的含義與傳統符號的表現方法完全不同,夸張的造型和深沉的色彩體現了真實感,畫面右邊的婦女張著雙手從著火的房子掉下來,另一個婦女奔向畫面中間,在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斷劍而死去的士兵,左邊是一個懷抱著死嬰仰天哭泣的婦女,在她身后有一頭象征著暴力和黑暗的公牛。畫面中間是一匹嘶吼的馬的形象,受傷的馬代表著遭受苦難的西班牙人民,馬的上方,一個舉著油燈的女人探出頭來。馬的頭頂上,有一個像眼睛一樣的東西,中間包含著一個燈泡。從它底部邊緣放射出參差不齊的光線。它是太陽嗎?還是一只眼睛?在一些中世紀的教堂里,天花板上畫有一個象征上帝之眼的眼睛,其中的隱含意義可能與啟蒙運動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符號形象可能象征著人類的破壞行為。作者運用變形重疊的立體主義手法表現了符號的象征意義,沉痛地譴責了法西斯對西班牙人民所犯下的殘酷罪行。
20世紀早期的雕塑進行著由自然主義到抽象主義的轉變過程。其中康斯坦丁·布朗庫西將現代主義符號特征融合到作品中,在《空中之鳥》雕塑作品中,布朗庫西把一塊不會活動的死物變成了一個無比優雅、輕盈飛揚的造型。具有高度反射性的磨光表面使這件銅雕塑輕盈且充滿張力,整件作品簡潔明了,沒有過多的細節刻畫,富有空間的符號表現力,喚起真正純粹的愉悅和無限的符號聯想。
波普藝術家采用天然物品作為符號對象來創作自己的作品,波普藝術家們試圖挑戰文化意義上的藝術定位,有時采用諷刺的手法批判當代生活的冷漠和空虛。呼吁人們要熱愛生活,追求個性和自由,使藝術走向流行化、大眾化、通俗化,加強了藝術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關系,創造出了眾多代表流行文化符號的繪畫作品,如: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雙折畫》、《坎貝爾湯罐頭》等。
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大地藝術,藝術家們開始為某一特定的場地量身定做一些貼近場地且不可單獨分離的作品,目的是完全顛覆美術館和博物館的收藏綜合征,把藝術變成一種體驗和感受,在與當地的環境形成互動影響的關系中表現符號的演繹過程。羅伯特·史密斯的《螺旋形防波堤》表達了對自然界和古代藝術圖騰的向往。沃爾特·德·瑪利亞的《閃電的原野》是由400根不銹鋼柱子組成,在電閃雷鳴之中,每根柱子都將會成為一根避雷針,形成一個空間電場。營造出一種遠古時期的地球氣候變化的迷幻狀態,使藝術與自然相融,給人以美妙壯觀的景象。
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摒棄了傳統表現素材,不再進行記錄,而是專注于創作過程本身。藝術家們將身體和日常生活都看作為藝術符號的創作過程,解構了符號自身的概念。如:約瑟夫·博伊斯的《如何向死兔子解釋繪畫》等。
總結:
現代藝術以其標新立異來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力圖在物質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轉換中尋找更貼近大眾生活的可以理解的藝術符號形式。波普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藝術創作方式用更加貼近自然,貼近大眾的藝術方式融入到普通人的文化生活中,傳統的藝術邊界被模糊。在現代藝術符號的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全新的藝術符號形式,為大眾展現了一個斑斕、多元的藝術創作氛圍。
參考文獻:
[1]馮鋼,藝術符號學[M],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
[2][美]帕特里克·弗蘭克,視覺藝術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英]薩拉·巴特利特,符號中的歷史[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2016
[4][英國]M.奧康奈爾,象征符號插圖百科[M],汕頭大學出版社,2009
[5]丁爾蘇,符號與意義[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