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比最為強烈的顏色“黑與白”,在視覺上呈現出文化與自然、文字與圖形、水墨與平面相互區別但又緊密相連的關系,文字的圖形化和自然風景的抽象化,投影出自然和我們的真實關系。有時駐足看一看周圍的世界,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將兩種不同的元素相互融合,將它們的含義豐富化,你將會發現更多的樂趣!
【關鍵詞】:傳統水墨;黑與白;文字與圖形
平面設計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影響著我們現在的工作、生活和學習,設計中經常會融合一些標新立異的元素進去,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一、黑與白之間的融合。
黑與白,是對比最為強烈的顏色,也是設計的主要元素,黑與白之間的關系在設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知其白,守其黑\"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一種設計方法。黑與白的交叉對應是一種基本的對比關系,黑與白的相互陰陽交錯、相互制約作為一種最根本的語匯構成,是每一個設計者所必須掌握的技巧。
說到黑與白,自然而然會想到太極圖案。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
二、傳統水墨與平面設計之間的融合
傳統水墨與平面設計相互區別但又緊密相連的關系。通過對“山、海、云”這三種在傳統水墨已經非常成熟的元素用平面設計的視角重新勾勒出一幅嶄新的視覺形象。
傳統水墨和平面設計是兩種重要的創造性審美活動,都反映了人類對審美的追求。傳統水墨與平面設計是姊妹藝術,在創作理念、處理手法、構圖形式等方面有許多相通之處。水墨藝術與平面設計均屬于視覺藝術,有著相似的語言母體,可以在語言元素上相互借鑒與啟發,將孕育于傳統文化的水墨藝術融入現代平面設計之中,使平面設計得以承載深厚的文化內涵。平面設計講究點線面的組合,水墨藝術講究筆墨的靈動,水墨藝術中的疏與密、動與靜、虛實相生、黑白對比等構圖法則,“計白當黑”、“知白守黑”、“虛實相生”、“似與不似之間”等審美理念對平面設計有著重要借鑒意義。水墨藝術源于中國傳統哲學,它那韻味無窮、靈動天成、超然物外的內在精神散發著永恒的藝術魅力,這正是平面設計追求的主題。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平面設計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本土化、民族化仍是平面設計發展的主要趨勢。建筑大師賴特說過:“土生土長是所有真正的藝術與文化所必要的,優秀的設計是應代表自己的思想,代表自己的民族”,因而,應將中國元素融入平面設計之中,創造出更多有著中國文化氣息的作品。傳統水墨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藝術形式,將傳統水墨融入平面設計之中,能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更使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
把傳統水墨用抽象的語言平面化,用盡量簡潔的形象去展現完全不同的“水墨畫”。以表現傳統水墨與平面設計之間的融合。
三、視覺圖形與中國文字之間的融合
通過對“山、云、海”這三個字的偏旁部首做了圖形化處理,將簡單的視覺圖形符號與中國傳統漢字融合起來,使其大大的增加了文字的可識別性和趣味性。
文字變形后再把偏旁部首中的圖形元素提煉出來,以圖案排列的方法在畫面上以點、線、面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大家看了一目了然。
在平面設計中,圖形的創意以及個性化設計歷來備受設計師關注,每一個設計對設計師來說都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而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其創意及個性化的圖形語言來準確地傳達出設計的主題及其所富有的深刻內涵。
文字是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圖形中透露出的文字構想及文字本身象形化,可以將文字賦予一種新的形式、情趣和生命;賦予以字代圖或以圖代字這一特殊的視覺功能。因此圖形文字化在標志的設計中更多的得到應用。圖形文字化具有雙重功能;首先是作為信息傳遞作用的視覺功能,應使字形符號具有強烈、鮮明的視覺效果以使信息傳達更具體更具標識性。另一方面是作為傳情達意的心理功能,賦予字形形象化,圖形化,強化文字本身意義的外延,增加可視性,強調文字的形象化及直覺化。通過對文字的設計(文字變形)可以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把圖形符號與文字結合在一起,重新構成字的新的概念,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漢字本身的內涵,賦予它特定的含義,或重新詮釋了它的字面意義;把字進行圖形化的處理,把文字的形作為圖象來對待,把文字的意作為創意的根本指導思想,以形變來拓展意,以意來限制形的蛻變,進行文字的意象化處理。
四、中國古代詩詞與自然風景之間的融合
本作品中有一句古詩恰好有我選的文字“山、海、云”,這句古詩以線的形式坐落在招貼設計上,看似突兀卻又巧妙的融合進作品當中。“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正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關山月》。
山、海、云、光、動物、植物等自然要素的巧妙結合,構成了千變萬化的景象和環境。人們對自然景觀的觀賞,主要通過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途徑的直接感受,進而產生聯想,并通過理念的感知印象和綜合分析,產生美感并獲得精神上與物質上的享受。
自然景觀,同時體現在獨特的內容上,這就是具體的物象所表現出來的人類文明程度,這種程度越高,物象的審美價值就越大。許多風景區的名稱如九華山、張家界、黃山、華山,許多景點的名稱如神女峰、老人山、姐妹峰、望夫巖,一些風景區內的歷史掌故、傳說,如登封嵩陽書院的“漢武帝封將軍柏”的傳說故事等,無不蘊含著前人的主觀理解和審美情感。它們都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產物,包含著一定的社會生活,因而它們不僅僅在形式上給人以美的愉悅,而且在內容上給人以智的啟迪,即文化思想的教育和道德情操的熏染,所以它們同時具有文化美。
古代人常常會用詩詞去抒發一些自己當時的感情,這也是我當時選定“融合”作為主題之后,用自然風景去詮釋融合的含義。且使作品《融合》充分的表現了中國古詩文化與自然風景相互依存的關系。
五、結語
《融合》主要通過對比最為強烈的顏色“黑與白” , 在視覺上呈現出文化與自然、文字與圖形、水墨與平面相互區別但又緊密相連的關系,通過對文字的圖形化和對自然風景的抽象化處理,亦帶出了主題元素“融合”的含意,投影出自然和我們的真實關系,可謂恰到好處。
有時駐足看一看周圍的世界,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將兩種不同的元素相互融合,將它們的含義豐富化,你將會發現更多的樂趣!
本設計和論文在薛明老師和張永典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已完成,從課題選擇、畢業設計的制作和展出到論文的完成,無不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此向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參考文獻:
[1]門德來.現代圖形設計創意與表現[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2] 尹定邦.設計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 王安霞《構成設計—平面篇》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