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千城一面”的城市空間中,為了突出城市的文化內涵、個性與獨特魅力,從地域視角來探尋建筑的形態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如何體現個性的文化內涵和外延的歷史文脈,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設計如何應用以及用何種手法表達,是值得當今設計師思考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地域性、建筑設計、課程研究
1、地域主義設計理論
地域主義是指在進行建筑設計創作時,對現代主義建筑重新思考和定位,加入地方化的設計方法和設計元素,并進行系統化的理論研究。它認為,應當吸收自然環境的特征和民族民俗的傳統并融入到現代建筑中,以體現獨特的地方風格。
地域性建筑是某個特定地區的建筑形式、空間美學、當地的材料和技術的有機結合,它是能反映某特定地區文化特色的建筑。地域性建筑是一種創作主張,是人、建筑和生態的結合,講究“此時、此地、此情”,是可持續建筑的發展方向。
“地域性建筑的特點就是時間、活動、程序、技術、文化在某一地區空間形態上的反應。”
2、地域主義的誕生
隨著工業文明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現代主義建筑逐漸成為世界建筑的語言。但到1960年以來,人們漸漸開始產生反思和質疑,因為現代主義建筑給我們帶來了千城一面的感覺。
同時,地域主義開始逐漸得到了各地區建筑界的認同,因其一直都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情感對抗著“國際式”建筑。
其中的代表建筑師——賴特,他的作品吸收了美國的殖民地居住方式和傳統的土著文化特點,他設計的代表作品是那座獨具地方特色的流水別墅。
3、地域主義的延續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芒福德最早提出了地域主義的理論,當時理查森的作品還不為人所知,但是他把周圍美國東部建筑的設計解釋為地域主義。理查森的設計注重立面,堅持通過地域主義的設計方式來實現建筑的社會性,芒福德稱贊其為拒絕學院派的先驅。這也是關于現代最早的關于地域主義的建筑理論。”
上世紀50、60年代以來,戰前的現代建筑單一、純凈的風格特點在西方現代建筑思潮多元化的趨勢下受到嚴重的沖擊。
比如以丹麥的菲斯克爾、芬蘭的阿爾托(圖2)、和瑞典的厄斯金為代表的北歐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時,特別考慮了當地的氣候和生活方式。他們的很多作品,都已觸及到地域性建筑思想的本質。
4、場所精神
場所理論研究開始于現象學與自然地理學。場所精神和地域文化之間有很多必然的關聯,他們同時具有幾個特點:針對某個地點、具有獨特性、具有不可復制性,世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場所或地域。
談建筑設計的地域性,我們將不可不涉及到具體的場所,其含義不僅在物質形態和空間組成的屬性上,這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突出該地區的地方特點和城市文脈,并用顯式或隱式的形式表示出來。
場所精神是逐漸發展和積累起來的,不是簡單的模仿過去。一個場地如果能讓人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通常它是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或文化特征,從而容易給人留下難忘印象。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設計應該尊重場所精神,扎根與場地之中,以傳承歷史文脈。
5、文脈延續理論
“‘文脈’一詞最早是來自于語言學,1971年舒瑪什將文脈延續解讀為城市不斷建設、更新中所保留下來的歷史痕跡,為了使城市的歷史得以延續,通過各種方式,將這些痕跡作為城市一部分,融入到新的城市有機體的整體當中去?!?/p>
地域文脈的延續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而不是對地域文化的簡單再現。城市文脈能夠為新時代的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但并不是所有文化形式,都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得以延續下去,這里面只有先進的、能夠經受住考驗的文化才是充滿活力的,并能一代代傳承下來。
文脈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的發展不可以離開的特定的地理環境,如果建筑設計背離“文脈延續理論”,就變成只是一個空殼,沒有靈魂,所以,本文的研究必定離不開文脈理論。
地域性建筑設計的創作可以從多個方面獲得靈感,比如地域文脈中傳統的語言和歷史的片段,從而使地域文脈能夠在歷史的發展中延續下去。
6、當代中國地域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中華主流傳統文化的發展、以及民族精神的發揚過程,就是不斷吸納和升華地域文化中的優秀因素的過程。地域文化(圖3)是中華主流傳統文化的多樣綻放,也是其大系統下面的子系統,更加是中華民族精神可以不斷培育和塑造的不竭源泉。
地域文化與中華主流文化具有雙向互動、相輔相成的作用,是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夠薪火相傳、永續常新的內驅力所在。中華主流文化對地域文化具有規范、導向和凝聚的作用,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則給中華主流文化不斷提供豐富的養料和能量?!爸腥A民族精神正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及以之為基礎的中華傳統主流優秀文化的人文結晶?!?/p>
中國的土地遼闊,各個地區之間在文化、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的發展,很可能存在不平衡性。因此,我們需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實際情況和地域文化的特征,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積極推動地域文化向著多元化、多層次的趨勢發展,并且不斷地融入到中華主流文化當中,以幫助我們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導向、激勵與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