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濕地公園是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的產物,作為城市整體環境建設的重要部分人們逐漸認識到濕地公園自然生態環境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濕地公園是人們休閑與欣賞自然風光的空間場所,通過各種空間的處理方法,將美景傳遞給欣賞者,繼而達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
本文以濕地自然景觀中的空間形態為研究,并且側重對其空間功能及形態進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濕地公園出現和面臨的問題,歸納濕地公園景觀建筑目前的研究現狀。其次,明確了濕地自然景觀及濕地景觀建筑的相關概念。然后對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體現方面研究,通過案例的分析和歸納,闡述了建筑以及自然景觀間的情感傳達。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以濕地景觀及建筑在案例設計中的功能應用和情感體驗的運用來表達生態建筑在自然景觀中的空間形態。
【關鍵詞】:濕地公園;空間形態;自然景觀;生態建筑
1引言
濕地是地球之“腎”,對濕地的保護建設是生態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濕地景觀與建筑設計不僅僅是對濕地進行重新規劃與設計,同時也是為城市發展與濕地公園景觀的利用開發提供有利的條件,滿足游客的功能需求,同時為游客創造合適的觀賞、感受、娛樂和沉靜的場所。并且加強了對家鄉文化的建設。
本文以濕地自然景觀中的空間形態為研究,并且側重對其空間功能及形態進行研究,以國內外優秀的生態建筑及景觀的解析作為出發點,通過不同空間的處理方法、空間布局特點等方面的分析探究,提煉出建筑與景觀設計的要素與方法。
2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
由于社會不斷進步的原因,我國濕地公園景觀建筑的建造技術與理論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比較落后,相應的景觀建筑的研究在其與自然關系、空間形態和設計方法上有待深入的研究。
在國外的濕地公園中比較注重的是濕地自然景觀的重建與恢復,一方面開展旅游業,另一方面提供科普教育的功能。這些都是在意識到破壞自然生態發展的情況下,采取了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方式,從而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相關概念界定及內涵解讀
3.1濕地公園的概念
濕地公園是指以濕地為主體的公園。以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教育和空間功能的運用為主題,兼具旅游休閑娛樂的設施,可以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3.2生態建筑的概念
所謂的生態建筑就是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將建筑和其他周圍因素有機的結合,使建筑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
4“紅海灘”旅游風景區濕地景觀的價值體現研究
4.1紅海灘中濕地景觀的社會意義
盤錦的石油開采范圍比較廣,當前石油的大量開采,只能將地下注水。而濕地具有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的作用。因此,濕地一旦消失或受到破壞,那么地下水資源會減少;同時紅海灘濕地公園的存在不僅能夠加強家鄉文化的建設,而且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增長。
4.2紅海灘中濕地景觀的個人意義
紅海灘濕地公園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適合觀光旅游的地方,能夠緩解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的生活壓力及緊張的情緒。此外,我們不能沒有濕地,由于現在人們對濕地的保護認識不夠,濕地的功能不斷下降。所以紅海灘濕地公園的存在還可以起到一個教育的作用,可以讓更多的后輩能夠認識濕地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以“紅海灘”旅游風景區生態建筑的空間形態設計為例
5.1項目概況
該設計選址于遼寧盤錦的紅海灘,總面積20余萬畝,保護區的最大特色是罕見的紅海灘和世界最大的蘆葦蕩,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完美結合。規劃面積約115200㎡,建筑面積為6120㎡。
5.2功能定位
“紅海灘”濕地公園以突出生態效益為主導,滿足游客功能需求為宗旨。通過自然濕地景觀及生態建筑的設計,為大眾提供一處郊野濕地,使更多的人們可以走進濕地、了解濕地。為游客提供了一個觀賞、游玩、休閑的外部空間。
5.3總體規劃
本方案設計以“絲帶”為主要靈感來源,以滿足游客的需求,吸引更多游客深入了解“紅海灘”自然景觀為目的設計的一處綜合型建筑。整體設計中充分運用了絲帶元素,不僅運用其旋轉時的動態效果作為建筑主體,進而延伸出觀景長廊及觀光通道,而且在景觀的交通流線中,也提取了“絲帶”元素作為主要道路形態。整體設計是以建筑和景觀相結合為主。通過分析交通流線、植被、地形及節點,從而把不同區域聯系在一起,形成有機的整體。
5.4設計創新點分析
(1)建筑外延以“絲帶”為主要元素,由絲帶旋轉的動態延伸出觀景長廊及觀光通道。
(2)內部空間與外延絲帶相呼應,一層頂部為鏡面材質,地面為紅海灘濕地景觀。中部區域以橋梁為紐帶作為交通要道,通過鏡面反射使受眾在室內也有置身濕地景觀之感。
(3)在游玩過后一片寂靜的休息區映入眼簾,陽光療養帶的設計使人們可以在此處安靜的休憩沉思,靜下心來回味此處的美景。
6結語
無論是從景觀學方面還是建筑學方面來講,紅海灘濕地公園都屬于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滿足人們對濕地空間向往的感情需要。濕地景觀中生態建筑的空間形態設計對創造濕地空間形態、濕地領域感和提升公園品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生態型的建筑空間形態也是整個設計的重要要素。
在濕地景觀生態建筑空間形態的設計中,必須考慮的是生態建筑與周圍環境空間上的連續性。從而保證景觀及建筑功能的延續。本文只是對紅海灘濕地景觀中生態建筑的空間形態做了初步的研究,整理出一些空間功能形態的要素,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筆者是為改善紅海灘濕地滿足對游客功能的需求以及提高濕地空間的品質為目的而行文研究。行文至此,筆者對濕地空間的設計難度深有體會。希望可以在后續的研究中,能通過更多的資料來深化本次的研究,增加其完整性和合理性。
參考文獻:
[1]田娜.淺談國內外生態建筑的發展狀況[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0 , 04 (5) :99-102
[2]張丹.盤錦紅海灘濕地公園設計 [J].《林產工業》 , 2016 , 43 (11) :60-62
[3]李桂文.建筑形態的拓撲同胚演化 [J] . 《建筑學報》 , 2006 ,(5) :51-54
[4]俞孔堅.國際“城市美化運動”之于中國的教訓(下)[J] .《中國園林》 , 2000,(2) :32-35
[5]徐健.基于生態主義影響下的現代景觀設計探索 [J]. 《藝術品鑒》 , 2017 (3X)
[6]王濤.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研究——以西安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