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以及網絡科技和傳媒的發展,為各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的漢字,武術和傳統文化等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知曉,尤其是中國武術深受外國人的喜愛。一提到中國武術,大多數的外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少林寺”。在全球熱播的電影《少林寺》,一時間使得少林寺在世界上名聲大噪,后來舉辦“少林國際武術節”活動,更是推動了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目前全球“漢語熱”的浪潮迅速刮起,國家大力支持漢語國際推廣,這為少林武術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將對外漢語教學和少林武術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對培養出會講漢語又會武術的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武術;漢語;課程
1.引言
少林武術源遠流長,從古代強身健體到行俠仗義,拳腳功夫、十八般武藝在歷史的長河中不但流傳下了許多拳譜、絕學,而且積淀下了豐富的“武德”文化,武術始終成為人們身體和道德修養的重要部分。早在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論述,在司馬遷的《游俠列傳》中熱情謳歌的行俠仗義、一諾千金的俠義精神,這都成為后世武學道德的深厚淵源。以后隨著時代的發展,武德的涵義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1987年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將武德規范概括為“尚武崇德,修身養性”,其傳承的 “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虛心請教、戒驕奢淫逸”等作為武德信條和我國的傳統的儒家思想有著許多相通之處。[1]在外國,中國的武術被稱作“功夫”。長久以來,作為功夫的武術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有很多人因為愛上了功夫,最終愛上了中國。有學者在漢語國際推廣中少林武術文化的傳播方面做了細致的研究,[2]通過對漢語國際推廣中少林武術文化傳播方式的分析,研究了其因緣性及多元性,分析了少林武術文化如何成為漢語國際推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在中華崛起、儒學復興的今天,在各地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少林武術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武者道德,對于推動中華文化多樣性的傳播,將具有積極的意義。現在,許多對外漢語教學已經開始將教授太極拳作為學院的科目之一,但在武德的弘揚和武術技能的推廣相結合中還沒有很好的教學模式,探究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武術文化策略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隨著近年來中國武術的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和對外漢語教學在世界各地的快速發展,學術界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武術文化也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從中華民族古代的崇尚武學道德和修為的民族審美文化入手,探究了武學道德和尚武文化對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武學與儒學關系密切,儒家非常注重社會責任感,這兩家思想的巧妙結合,于是漸漸形成了具有特殊韻味的少林武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教學[3]。把中國武術依托對外漢語教學,作者認為不光要注重武術表演的視覺效應,讓武術和武術文化都要走進對外漢語教學課堂。還要注重武術師資的培養和利用等對策[4]。
2.武術文化課程的設置要求
學院武術文化課程的設置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武術文化教學的重要載體之一,設置規范化的武術課程是學習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課堂教學是少林武術文化教學最基本的形式,也是系統學習武術知識的良好途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開設專門的少林武術文化課程,老師把少林武術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了解武術表演外所包含的深層的武術文化內涵,讓他們理解少林武術文化的精髓,了解武之強者并不是只追求武技高低的好勇斗狠之徒,武術的精髓在于重禮明德、謙虛禮讓。
首先,在設置武術課程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在制定武術課程目標時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合理有效的目標,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在對少林武術感興趣的學院設立少林武術課程。讓每一名學生在少林武術文化教學活動中都能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二是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安排適合他們的武術課程,針對學生的個人情況因材施教,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找到自信,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學校和社會教育服務機構要采取各種激勵措施,鼓勵國際漢語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教學。因為,拿少林武術來說,有原生拳種30多種,植物、動物、日常用具、自然四季等在其中都有一定的體現,每種拳法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內涵在里邊。從整體來看,[5]少林武術涵蓋了易學、兵學、倫理、美學、養生等很多方面,其中有些方面如拳法、兵器等可以通過實物、圖片等直觀展示手段來傳播推介。單靠武術表演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少林武術的一招一式,再與對外漢語教師的直觀表演結合起來,使課堂更生動,學生學習起來也更方便。
另外,某些武術招式的名稱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如太極扇中的白鶴亮翅、揮鞭策馬、手揮琵琶等,這些單靠翻譯根本無法傳達其中的美感和韻味,只有真正理解了漢語意思才能體會。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更好地學習和使用漢語,漢語水平的提高為他們接觸特定領域的文化信息提供了語言基礎,以便他們能夠更好的了解多元的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融入武術課程,使得學生武術學習和漢語學習相互促進,有了良好的漢語基礎,武術技法和武術文化的學習都能夠更加深入細致,從而使武術國際推廣不只是停留在花拳繡腿的表面功夫。因此,這就要求國際漢語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對外漢語教育知識,在少林武術文化方面也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因為要培養出既懂漢語又懂武術的人才決非易事,國際漢語教師在從事武術文化教學中面臨著挑戰,這就向國際漢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國際漢語教師培訓中要注重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多才多藝的技能。
最后,少林武術文化課程設置要注重多樣性和靈活性,除了直接的語言講解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定期為學生播放中國武術電影,讓學生在觀看電影的同時體驗其中包含的文化思想,并且鍛煉學生的漢語聽說能力。還可以以夏令營、游學的方式吸引學生走進河南,走進少林寺,讓學生對河南有直接的認識,更好的把河南的文化介紹給他們,從而為河南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武術文化課程設置的意義
少林武術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武術既可以為練習者提供舒活筋骨的過程,也可以在練習中增強對戰勝自我、提升精神境界的感悟,武德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密切相關,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少林武術文化課堂中不僅要傳播少林武術的一些技法,更要將少林武術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來。隨著“漢語熱”在全球的不斷升溫,少林武術文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推廣發展具有較好的優勢。我們應借著對外漢語教學完備的教學模式,完善的教學機制的東風,大力宣揚少林武術文化,不斷提高少林武術的知名度、公信力和娛樂功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合理有效的課程設置,利用武術表演和活動以及現代傳媒技術來推介少林武術文化的傳播,也為河南的文化在世界上打開知名度。將漢語和少林武術文化結合,培養出既懂漢語又懂武術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徐虎潑.張衛東.趙金亮.武術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價值[J].少林與太極, 2009年06期.
[2]燕董嬌,徐姍姍.漢語國際推廣中的少林武術文化傳播[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1).111-112
[3]陳青.武術文化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09年第8期.
[4]于野、李杰毅.試論中國武術推廣與對外漢語教學協同發展[J].搏擊(武術科學).2014年03期
[5]宋海燕.漢語國際推廣與武術的國際化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2下).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