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動畫角色設計的視覺語言進行研究,力圖挖掘動畫藝術的視覺表現潛力,探索運用視覺語言進行動畫角色設計的方法,進而拓寬創作思路,提高動畫藝術表現力。本文以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互動模式作為理論的構架,將動畫角色設計中的視覺語言分為靜態與動態兩部分,同時依據共時性和歷時性符號時態的差異性,探討動畫角色圖像的表現形式,并綜合視覺及符號語義上的深層次結構關系,建立解讀與設計動畫角色的完整模式。
【關鍵詞】:動畫角色;視覺語言;共時性;歷時性
一、視覺語言的構成要素
狹義上“顏色、形狀和方位關系”等就構成視覺語言本身。廣義上視覺語言是對視覺藝術表現元素的一種形象概括。她使用視覺語言符號所代表的豐富內涵創造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藝術作品,吸引觀賞者,傳達信息,產生視覺美感共鳴。繪畫、雕塑、攝影、工藝美術等等都屬于視覺藝術范疇。在這些藝術中,視覺所見到的點、線、面、體、色彩、材質就如同是構成語言的字、詞、句一樣,是視覺語言的構成要素。對稱、均衡、比例、律動、統一等形式美法則就如同視覺語言的語法。
二、動畫角色設計的共時性視覺語言解析
最早的動畫是“畫”出來的,并且這種方式還沿用至今:將一個動作分解成許多的靜止關鍵幀,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快速播放。即使是定格動畫和當紅的CG動畫,其制作也是通過調整關鍵幀完成的。按照刺激物的相近、相似或連續等特性將其組織為簡潔完美結構的原則。了解觀看者的審美習慣,能夠更有效的控制通過形、色彩、構圖、風格以及材質等視覺語言傳達出的設計意念。
1、形
確定一個動畫角色風格是可愛型的還是寫實型的的抑或是半寫實、另類的,似乎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造型風格的確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意識,使人物形象的構思開始就立足于故事提綱,看看這樣的故事用什么樣的風格表現最合適。從邏輯上說,每個故事都有一個而且只有一個最好的講法,那么,造型也應該只有一個、而且只有一個最適合這個故事的設計方案。根據習慣和現有類型確定角色造型?,F有的動畫角色設計教材多是從形狀本身出發,按外形輪廓分類,歸納為圓形、方形、三角形或是其它形狀等不同類型,要得到觀眾的認可并進一步加強造型產生的視覺刺激,也要考慮觀眾的視覺習慣,考慮觀眾的接受能力。設計動畫角色形的過程可以分為幾步:頭一一五官一一表情——身體。
1.1、頭
頭的形按人物性格劃分可以大體歸納為甜美型、怪異型以及另類型三種類型:甜美型;怪異型;另類型。
1.2、五官
角色面部五官的構造是一個整體相關的造型,雖然有比例夸張的現象,但五官彼此之間的視覺設計上仍需講究協調的原則。原則并非一成不變,尤其在于表達情緒的表情時更需靈活運用,例如嘴型變化的大小程度,眼神、眉型方向和臉型之間的緊張關系,情緒反應與皮膚用色的搭配等,細節上有所注意搭配,才能使動畫角色生動、立體起來。
1.3、表情
表情是一種狀態,從屬于面部五官造型,它利用五官的搭配關系來描述人物的心理狀態。動畫表情具有更夸張、更容易塑造的優勢;然而在刻畫沒有大動作的細膩表情時,動畫角色的表情天生又處于劣勢。表情設計沒有捷徑。我曾嘗試把表情歸入喜悅、憤怒、悲傷和恐懼四大類,細分每一類的特點,并找出規律。然而與預期效果有差距的是,單看人物的某個定格表情還可以,一旦將造型與劇中搭配的角色組合就會發現雷同,生硬等現象
1.4、身體
動畫造型的優勢在于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將想象變為現實,塑造現實之外的生命和空間。想象和變化,在動畫世界里是唯一不變的主題。與真人形體不同,通過想象,動畫角色可以三頭六臂、可以比例失調、可以擬人、可以擬物、可以移植重構、可以嫁接、甚至可以更換骨架與材質。給動畫角色設計身體的時候,不妨先將整體按塊狀分割,然后針對單獨塊狀體積做夸張變形處理。
2、色彩
色彩能夠渲染氣氛,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色彩會使觀看者引起種種的感情作用,是因主觀因素而起,是從過去經驗、記憶與知識所引起的聯想。色彩的聯想經過長時間的累計,會漸漸形成記號式的表情,而后甚至會建立起表示抽象意義的色彩象征。人們對色彩的感覺所產生的共通性,如民族習慣或傳統,會賦予色彩特定的象征意義。另外人與人之間對色彩和形狀的反應是有差別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不同時刻對同一色彩的感覺也會有區別,這在許多心理學實驗中已得到證明。因此,色的感覺會隨個人、國家、民族、地理、宗教、時期等因素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感情變化。 嚴格說來,一切視覺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產生的。在信號和圖表中,色彩都被用來作為通訊工具。作為一種通訊工具來說,形狀要比色彩有效得多,但是運用色彩得到的表情卻又不能通過形狀而得到。色彩產生的是情感經驗,而與形狀相對應的反應則是理智的控制。對色彩反應的典型特征,是觀察者的被動性和經驗的直接性;而對于形狀知覺的最大特點,是積極的控制。說到情感作用,色彩要勝過形狀一籌,那落口的余暉以及碧藍色海洋所傳達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確定的形狀也望塵莫及的。
3、構圖
構圖包括對畫面表現的主次、對比、明暗、遠近、虛實等矛盾性要素和關系的處理和確定,與創作者個人的審美觀念和習慣相關,藝術性較強,很難一概而論。原則上說,繪畫、攝影等畫面藝術形式中有關構圖的理論和方法都值得動畫片借鑒,動畫片特有的繪畫性特征在構圖上與繪畫、攝影有相通之處。但是要注意的是,繪畫和攝影所創作的畫面是單幅的,而動畫片是連續播放的。它在時間上的連續性一方面表現為一個鏡頭本身的每幅畫面是連續的,另一方面則表現為鏡頭之間也存在著連續關系。這種連續關系對構圖有特別的要求,一個鏡頭的畫面構圖必須考慮它的前一個鏡頭畫面和后一個鏡頭畫面的構圖情形,否則就可能無法很好的銜接。在動畫中要用構圖來反映這種內在關系靠的就是角度、面積和位置的處理。
4、風格
風格,在英語中為style,德語為stil,都是起源于拉丁文中的stilus o Stilus為古代人在蠟板上書寫文字時所使用的筆尖或鐵筆之意。由此轉化為文體、書體之意,再轉借到其他的創作領域中,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有風格,如美國的幽默風格,歐洲的浪漫風格,臺灣的無厘頭風格,口本的漫畫風格等等。不少動畫家也形成自己個人風格,口本動畫大師手家治蟲在其動畫影片《森林大帝》中,通過黑白素描的水彩的繪制手段,表現了森林被破壞的情景,揭示出了對自然生態被毀滅的反思。另一位口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動畫影片之所以被稱為“個人風格”影片,不僅在于他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清新脫俗的題材,更在于他那深沉的畫風及創作思想,為口本動畫開創出的全新風格。
結論:
本研究主要從視覺語言的視角對動畫角色設計的視覺語言元素逐一以符號學中共時態與歷時態的的劃分方式進行解析,從視覺思維習慣、元素傳達的符號理念、影像運作到組織結構最終產生的結構關系分析造型呈現的隱含含義。通過對動畫角色設計的視覺語言解析,探討了動畫角色圖像的表現形式在共時性和歷時性時態下的差異,并綜合視覺及符號語義上的深層次結構關系,建立了解讀與設計動畫角色的完整模式。
參考文獻:
[1][英〕莉斯·費伯[美〕海倫·沃爾斯特著.動畫無極限[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原動畫基礎教程一一動畫人的生存手冊[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