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針對高職學生特點構建實習學生的管理和教育體系是所有高職院校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實踐出發,分析高職實習學生特點和實習管理存在問題,對構建“產教融合、工學交替”培養模式下的實習學生管理體系進行分析和探討,為同類高職院校的實習學生管理工作 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高職教育;實習學生管理
近年來,國家對于高職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學生實習是指實施全日制學歷教育的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按照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和人才培養方案安排,由職業學校安排或經職業學校批準自行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包括認識學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認識實習、跟崗實習由職業學校安排,學生不得自行選擇。根據文件精神,高職學院不斷探索適合自己學院的“產教融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先用2-2.5年時間在校內學習應知應會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再用 0.5-1 年 的時間到校外企業單位真實的生產和工作崗位環境 中,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頂崗實習,進一步加 深、細化、熟練、沉淀已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提高職 業素養,達到培養應用型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
一、學生實習期間遇到的問題
(一)實習時間長、實習地點分散且有差距
根據國家的關于實習的相關規定實習期不少6個月,如果是學前教育、護理等專業實習期一般為一年,對學生而言實習時間長。并且像學前教育、護理等專業由于實習單位接收的實習學生一般都是幾個人,學校不得不把學生分散到多家實習單位進行實習,從而產生工資待遇、工作時間、食宿安排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學生互相對比產生意見。學生輔導員和實習指導教師對于學生的管理和指導全部只能憑借網絡和電話,對于學生實習具體情況了解不詳細,缺少面對面的管理和指導。
(二)學生情況多變,個人追求不同
經過調查發現在大學第三年進入實習的學生年 齡集中在 21 歲左右。這個年紀的學生心理還不是很成熟,對個人發展的認知不夠,對社會的了解不全面。學生很容易在實習前自視較高,求職目標集中在管理、技術等方面,對實習單位的待遇、環境等客 觀條件要求較高。同時,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學生對實習崗位的要求也多樣化。因此很多學生一旦進入實習單位,因為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客觀條件與個人發展的不平衡造成心理問題和實習不穩定現象,甚至出現半年內更換多家實習單位的情況。
(三)擁有多重身份,涉及多方管理
處于實習期的學生擁有多重身份,即是還未領取畢業證的應屆學生,又是正式在單位進行定崗實習的實習生。學生和企業員工的身份使得學生需要接受包括學生輔導員、實習指導教師、企業管理人員、崗位帶教師傅等多方面的管理。
二、構建高職院校實習管理體系的探討
要做好實習學生的管理,不僅要根據實習學生特點更要從實習管理存在的問題出發尋求合適的方 法方式。通過多年的探索,筆者發現實習學生管理并不僅僅涉及最后一年的實習,而是應該多方位、多角度、長期的進行教育和管理。應該根據高職學生 特點,構建一套符合學生特點和培養要求的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產教融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體現真正價值。
(一)做好實習動員工作,讓學生正確認識實習
在學生入學伊時,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使學生了解實習工作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從大一學生的認識實習到跟崗實習,再到畢業前的頂崗實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職業使命感,為今后三年的在校學習,實習、以及就業創業提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在頂崗實習之前,除本院組織的實習動員大會等相關工作之外,還有針對性的聘請企業高管及高級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講座,使學生能及時了解企業,了解實習工作的崗位要求,以及實習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等,使學生胸有成竹,確保實習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 遴選實習單位,努力滿足學生需求
作為高職院校,學院應依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畢業生實習工作的相關規定,組成由學院院長牽頭,院領導全力配合,主管院長主抓,教務處和招就處分工協作,各系具體實施,根據不同專業的性質和特點,組織人員進行考察,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符合實習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滿足不同民族、不同專業學生的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的校外實習基地。
在確定實習企業前,教務處、招生就業處以及各系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實地考察評估,并形成書面報告,考察的內容包括:單位資質、誠信狀況、管理水平、實習崗位性質和內容、工作時間、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以及健康保障、安全防護等方面。
三、制定實習方案,加強實習管理
以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下發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和省教育廳畢業生實習工作的相關規定為依據,修訂和完善了學院實習實訓的相關制度;同時,結合學院各專業實際,由教務處牽頭,各系具體參與,將專業技能、專業特色與實踐相結合,從適用范圍、實習目的、時間安排、實習企業及崗位要求、實習指導教師、實習條件保障、實習內容、實習成果、實習考核以及組織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詳細可操作性的專業實習工作實施方案。
學院不斷加強和規范對實習工作和學生實習過程的監管,監管方式主要包括構建實習信息化管理平臺、校企合作安排實習指導教師,與實習單位合作制定和完善《實習標準》,以及共建共管等方式加強實習過程管理。
學院與實習單位相互配合,建立學生實習信息通報制度,在學生實習全過程中加強安全生產、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學院和實習單位共同制定和執行實習學生住宿制度及請銷假制度。學院的實習指導教師和實習單位指定的師傅,相互配合,共同合作負責實習學生實習期間的業務指導和日常巡視工作,定期檢查并向學院和實習單位報告實習學生情況,及時處理實習中出現的有關問題,并做好記錄。
實習指導教師對打算放棄實習的同學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對水土不服的學生進行二次實習安排;生病學生就近安排實習或者學生通過自主聯系實習單位的形式聯系實習單位,報證完成國家規定的實習時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Z].教職成[2016]3 號文 .
[2]翟培,于麗平.“2+1”人才培養模式下實習管理體系的探討[J].藥學教育,2012( 6) .
[3]吳建設.高職教育推行現代學徒制亟待解決的五大難題[J].民辦與職業高等教育,2014( 7) .
[4]秦炳貞.高職旅游管理專業酒店實習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