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各行各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就對中職教育提出的更好的人才培養要求,促進了中職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在對中職教育體制改革中,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推進德育教育工作。本論文以中職德育為研究出發點,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職德育研教育開展的必要性、現狀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并在次基礎上提出向相應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中職教育;德育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對中職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為社會培養出素質更高、專業技術更強的人才。再加上新課程改革的深層次推進,中職教育必須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德育教育的開發與改革,才能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中職德育教育課程改革和開發的重要性
在中職德育教育中,傳統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知識的積累,卻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弊端,越來越顯著。為了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各大中職院校加快了德育的教育的實施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較,德育教育的實施非常有必要,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更加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更好引導學生成長
在中職教育中,傳統的教育模式,只單純地注重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發展,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身心等各方面的綜合性發展,不符合社會發展對中職教育所提出的人才培養需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中職教育的德育工作,才能推動學生個性、身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另一方面,中職學生的生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以初中畢業生為主要招生對象。與普通學校的學生相比較,其行為習慣、智力發展程度、以及綜合素質有明顯的差異,這就要求中職院校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加強技術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德育工作加以重視。
(二)提高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對中職教育各門課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與此同時,在這一改革過程中,教師也開始相互合作、全身心投入,不斷摸索教學的新思路。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熟練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并積極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并在此基礎上,通力合作,對學校的社會資源和課程資源加以利用,并積極觀察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共同研制出具有特色的、符合學生發展的課程教材。
這一教學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教師在教育中的探索習慣,從而提高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二、中職德育教育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中職教育雖然加大了對德育工作的研究力度,并采取了積極的德育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師生雙方倦怠現象嚴重
中職教育的學生多為叛逆的中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并且對德育課程缺乏明顯的興趣,所以在德育的課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處于倦怠狀態。
另一方面,學生的倦怠狀態也會影響到老師的教學狀態,嚴重影響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再者,中職教育的老師,由于教學壓力低,教學態度不端正,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從而導致中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出現倦怠的現象。
教育雙方存在的倦怠現象,嚴重阻礙了中職教育的發展。
(二)中職學生沒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根據中職學生的生源的特殊性,叛逆的心理非常嚴重,他們總想做出各種各樣的事情,以引得教師的注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漠不關心,只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厭師的現象,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另外,中職學生大多成績較差。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對成績好的學生更加偏愛,卻嚴重忽視了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就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教育理念存在明顯的錯誤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各種專業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學校為了片面追求招生效率,學校也將重點放在了技術的人才的培養上,以至于中職學生畢業之后,既能找到心儀的工作,而忽視了德育工作的展開,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價值觀、個性差異,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職德育教育工作實施途徑
(一)根據學生的特點,搭建德育工作的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片面地追求升學率,過度地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術知識的培養,以至于學生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阻礙了學校的德育工作。
所以,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想特點,構建出更加科學的德育工作體系:以德育教育為內核、多途徑、多方式的德語教育體系,積極向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務必將德育深化到學生的心中,使得學生內化并逐步體現在行為上,這才能達到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二)結合學生實際心理特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根據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特殊的心理,并且受到多元化趨勢的影響,中職學生的心理表現出不同的變化。例如,學生在面對挫折、壓力時,由于耐挫力不足,就會促使心理的變化,使其更加叛逆。因此,中職院校在進行德育工作中,必須要加大對學生心理的關注,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要及時進行有效的梳理。
在構建德育教育體系中,加強學生心理教育的關注,是其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大目標。所以,中職院校在開展德育工作中,必須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學生的心理疏導、教育工作。
(三)結合中職學生的專業特征,不斷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中職院校不僅要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專業人才,不僅要教給學生大量的專業技能知識,還必須要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情操。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要不斷加強對職業道德、法制方面的教育課程;其次,在教學方式上,要更加側重于實踐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社會調查,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不斷規范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從而積極推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落實。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適應新課程改革,中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大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思想特點等實際情況,積極構建德育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羅偉林.淺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0,(15):151-152.
[2]張麗.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育的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7,(12):95.
[3]戚一冬.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職德育教育[J].職業,2015,(2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