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中國民族音樂指的就是我們世世代代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上好民族音樂欣賞課,首先,要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擴展欣賞范圍,全面領略民族音樂魅力;最后,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欣賞水平,最終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培養;興趣 ;提高
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要認識中國音樂,不能僅僅會唱一些中國歌曲,聽幾段傳統樂曲,還必須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國音樂,了解中國音樂,從而真正理解中國音樂的內涵,了解它在世界音樂體系中的地位和歷史價值。民族音樂文化更是高中音樂欣賞課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把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這一課題融于自己教學實踐之中,努力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民族音樂的欣賞水平和鑒賞力,最終達到教學大綱中所要求的培養人的目標。
一、導語的重要性,先聲奪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語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導語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也是一節民族音樂欣賞課成敗的關鍵。
高中生正處在青春期,可以說對愛情也有了一些朦朧的認識,我們正好可以利用他們對愛情的好奇心來設計某一堂課的導語。比如,在原教材中對名曲《梁祝》的欣賞時,可把導語設計為:同學們,你們知道梁祝嗎?知道梁祝故事的人,聽過《梁祝》音樂的人,都永遠會為這種千古傳詠的愛情故事所深深撼動。愛情就是這樣,它是兩情相悅兩廂傾慕兩性向往生死相隨之最完美體現。而更讓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絕唱。從它誕生以來,就一直成為世人的愛情楷模和民族偉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蘊育著民族精神和忠貞理想,中國人民深深喜愛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樣是喜愛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這種情愫,而音樂卻又是全人類共同的語言,中國民族音樂《梁祝》正是對這語言的一種最完美的體現。這段導語并不是提倡學生早戀,而恰恰可以教育他們正確的認識真正的人生觀愛情觀。
再比如,欣賞《茉莉花》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對樂曲的興趣,誘發學習熱情,我們可用其他方式,換個角度著重從樂曲的來歷和聲譽兩方面設計導語,使學生覺得非常新鮮。《茉莉花》這首音樂歷史悠久,隨著各種民族各個地區的不同而版本眾多。后經過了幾代音樂家們的千錘百煉,最終成為一首藝術精品。包括意大利著名的歌劇大師普契尼經典歌劇《圖蘭朵》當中對它的完美展示,如今此曲國際聲譽極高,在國外演出時,深受國際友人的歡迎,甚至被稱為中國的“第二國歌”。講到這里,同學們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要求老師馬上帶領大家來欣賞這首經典音樂。
二、開拓創新,全面領略民族音樂魅力
中國民族音樂博大精深,精彩紛呈。除器樂曲以外還有很多不同表演形式的民間藝術,如最常見的民歌,風格各異的說唱音樂與戲曲音樂等我們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種種原因,現在人們接觸這類藝術形式的機會少了,尤其是中小學生對它們更是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學中比較難以與之進行溝通。很多學生只對現代音樂、流行歌曲感興趣。然而,我國的傳統藝術文化更加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揚光大。這就需要我們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并在教學中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幫助學生了解民歌,說唱、戲曲音樂的風格特征,以及它們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使他們懂得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
例如,上學期在講說唱音樂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了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欄目中的開場曲,由于這首歌短小生動,又兼有說唱音樂中的某些風格特征,而且大家相對比較熟悉,再加上有的部分我還來了個生動的模仿,所以立即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便抓住時機,結合這首短小的歌曲給大家介紹說唱音樂的有關知識,使他們對說唱音樂的風格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我又播放了《丑末寅初》,接著評析了這段唱腔中幾處有特點,以及對京韻大鼓和作者駱玉笙的相關介紹,使學生對說唱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又如,欣賞戲曲音樂豫劇《花木蘭》,由于當時正是由趙薇、陳坤等一線明星領銜的電影大片《花木蘭》上映不久之時,而且學生在初中時曾學習過一篇課文《木蘭辭》。大多數人對花木蘭的故事都很熟悉,所以,我首先讓學生給老師講一講木蘭從軍的故事,或背誦一段《木蘭辭》,這樣就讓所有的人都了解了這首音樂的文學和藝術創作背景。隨后給大家播放了那段由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小香玉演唱的《花木蘭》片段《誰說女子不如男》(《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緊接著我又順勢讓大家欣賞了另外一部經典豫劇《朝陽溝》中的片段《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并把豫劇的風格特點以及一些著名的豫劇大師等基本知識介紹給了大家,同學們自然也就欣然接受了。就這樣我啟發學生在欣賞和哼唱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歌曲中所表現的內容、情感和濃郁的風格特征,同時還讓學生懂得說唱音樂與戲曲音樂的不同點。通過以上這些手段,學生們對民族音樂有了廣泛的接觸和認識,有的同學情不自禁地搖晃著腦袋,一邊聽,一邊跟唱,一邊品嚼著其中的韻味,表現出對民族音樂的濃厚興趣。
三、教學與實踐、課堂與課外相結合,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欣賞水平
絢麗多彩的民族音樂作品,長期以來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但學生對民族音樂了解少,接觸少,才會出現“不知劉天華只知劉德華”那樣的情景,因此,僅僅靠課堂上的欣賞引導是遠遠不夠的。要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和興趣,還要加強課后的引導,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建議學生回家多聽一些民族音樂的曲子,到學校后交流自己的欣賞體會;組織民族樂器興趣小組;甚至民族音樂社團,并定期組織民族音樂欣賞知識專題講座。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潛移默化,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民族音樂素養,熱愛我們民族音樂文化,從而把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融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教學實踐告訴我,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要做到熱愛我們的民族音樂,用自己的熱情去感化學生,切不可根據個人的情趣和學生喜好而忽略教材中有關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同時必須吃透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樂中各種藝術形式的風格特征以及它們所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力爭用豐富多變的教學手段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為這些學生當中有些今后可能會走向從事音樂的道路,那么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更要靠他們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