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新課程要求,是學習的基本要素。思維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小學階段是今后學習的基礎,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為要求,努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才能讓他們更有效學習。因此,作為小學一線教師要通過平時的教學實踐,在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進行不斷探討和創新。尋求有效的途徑,努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本人主要談談以下幾點建議:
一、 有效設計問題,明確學習思維方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小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是思維活動、發展的過程。所以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及學習問題,才能使學生學習有目標有方向,才能積極有效地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發展學生思維的。例如,在教學“整數除以分數16÷4/10”時,有的學生應用商不變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10,轉化為160÷4,從而得出商是40。教師可接著問:“除了剛才這個同學的算法外,還有其他解法嗎?”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激發下,積極主動思考,要解決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有的學生又想出可以把分數改寫成小數來計算,有的應用整數應用題的思路推導出乘倒數的方法,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出教材中乘倒數的方法。然后進一步延伸問題:“在這些算法中,你喜歡用什么辦法?”這樣的問題設計,有效地指引學生思維方法多樣化,總結出多種算法優化,思維得到提升與發展。這樣教學,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達到減負增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質量的宗旨。
二、 畫圖,構建思維的“橋梁”
畫圖是解決問題中常用的一種思維思考策略,畫圖也是解決數學問題常見的一種方法,是培養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學中既要掌握知識,也要學習方法。在平時的例題教學中或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畫圖,讓他們明白能把圖畫出來答案就離不遠了。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借助線段圖或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尋找數量關系,分析題意,理解題意,結合具體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搭建親歷思維各個過程的“橋梁”,引導學生舍棄與數學無關的東西,抽取實際問題中的數量,理解數學概念所表達的意思,同時給予學生“設計線段圖”的自主權,活躍他們的思維。如在教學“植樹問題”這一課,先讓學生讀一讀題意,然后畫一畫給出的條件,來幫助學生理解 “間隔數”“兩邊都要栽”“兩邊都不栽”等較為抽象的數學問題來進行學習。這樣就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學生理解得快又學得容易。
三、 動手操作,創造思維空間
“動手操作是解決數學學科抽象性與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之間矛盾的重點手段。”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水平,借助動手操作來優化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學習。因此,教師要在設計操作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引導學生當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過程,明白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通過以前學過的求長方形面積的方法來獲取。這樣的教學設計,層次分明,能實實在在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學生學習了新知又參與了學習的過程,實踐證明學生所學的知識掌握得快,記得也牢。
四、 有效體驗,激活學生思維
現代教育觀認為讓學生的思維閃光的前提是:老師必須合理設計體驗活動,將獨立的材料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整合,同時巧妙地加以引導,這樣才能讓思維走向深刻!必須懂得知識產生的過程,體驗學習知識的必要性。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單位“千克”、“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噸”是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對于“1噸”所表示的實際質量,學生還是非常模糊的。課堂中如何提供充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體驗,有所感悟是上好這堂課的難點。因此,“讓學生經歷,體驗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思想的過程,體驗了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明白了體驗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懂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才能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變得積極有效,從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有效情境,提供學習的良好氛圍,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積極情感和新的思維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悟新知識,發現新概念,借助數學這把金鑰匙,去開啟知識的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