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陽明的成圣之旅充滿傳奇,其文治武功吸引無數人關注,但如果不理清成圣的一般原理,盲目效范其個人行為,無益于今人的成仁成德。王陽明經歷了立志成圣、學佛學道、借雄成圣、苦功朱學、龍場悟道、致良知學說創立與完善、天泉證道等復雜曲折過程。今人成德必須明確成圣內涵,避免希高慕大;懂得成圣艱難,立志長期修煉;找準修煉法門,增進修煉果效。
【關鍵詞】:王陽明;成圣;致良知;啟示
傳統文化逐漸升溫,史上一些優秀人物受到關注和仿效。王陽明作為真三不朽的圣人,成了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許多青年或明示或暗自立志成圣賢,既有積極意義,也因對成圣的曲解帶來諸多弊病。須理性認識王陽明的成圣過程,促進當代成德教化良性運行。
一、王陽明成圣的曲折歷程
(一)立志成圣與初期探履
據《王陽明年譜》:“1483年,十二歲,在京師,請教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師說,讀書登第,汝父也。先生說,恐未是,當讀書做圣賢耳。”《論語·先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等先圣提倡“為己之學”,只有自己修好了,才是仁心一顆,必會為人。十二歲的王陽明立志做圣賢,道出了讀書真諦。漢代以來,儒生做學問為的是科舉考試,加官加爵,容易忽視“為己之學”。據《年譜》,王陽明十五歲出居庸關,逐胡兒騎射,憑吊古戰場,緬懷先輩于謙,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經月始返,夜夢拜謁伏波將軍馬援廟。想學好兵法,效法先烈保家衛國。十六歲,感慨時事,屢次欲上書皇帝,被父王華阻止。1488年,十七歲,在洪都,新婚日偶入鐵柱宮,與道士對坐忘歸。1489年十二月,十八歲,攜夫人歸余姚,途經廣信,拜謁理學大師婁諒,相信“圣人可學而至”,一改活波性格,嚴肅求成圣人。
(二)成圣的困惑與轉向
據《王陽明全集》:“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于眾說之紛繞疲疢,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于心,以為圣人之學在此矣。”據《年譜》,17歲新婚日于鐵柱宮忘歸,27歲,“偶聞道士談養生,遂有遺世入山之志”,30歲上九華山,向道士“蔡蓬頭”和地藏洞里的“異人”討教,31歲“筑室陽明洞中,行導引術。”
婁諒向陽明推介宋儒“即物窮理”的“格物”說,陽明依之于19歲在家鄉余姚格竹7日無果。26歲苦功兵法,因無實戰舞臺,以果核列陣演繹,想“借雄成圣”。27歲立志探究理學,苦讀朱熹《四書集注》,終覺物理吾心判而為二,乃棄而從道士學養生。
《傳習錄》載:“蕭惠好仙釋,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篤志二氏,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其后居夷三載,見得圣人之道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嘆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王陽明早期尚未悟透成圣法門,想通過佛、道已達夢想,佛、道之于心性開悟并無不妥,但在治世安民方面,與現實貼得不夠緊密,不如儒家徹上徹下的一貫功夫宏闊。早年學佛學仙,晚年批評佛、道偏于虛寂,甚至視佛教不重生產人倫為私心,要求弟子們以儒家為正學,也批評當時那些沉迷于向外求理的程朱理學的學子們。王陽明修道途中的多種嘗試,雖遇困惑,卻為其以后另辟蹊徑轉入圣道打下了基礎。
(三)最終成圣與學說開創
據《年譜》,37歲的陽明因彈劾劉瑾專橫而貶謫貴州龍場,在惡劣環境,遭厄運洗練的他,加上前期積淀,冥思苦想之際,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成為他成圣旅途的飛躍:一是悟出“心即理”,雖孔門即心法,前有曾參、子思、孟子、陳灝、陸九淵等思想家傳承論述,但身處理學大背景的他,要親證“心即理”并非易事;二是超越生死,此前他自述唯有生死一念尚掛礙于心,龍場悟道證悟心性與天道合一,深明萬物一體、生之永恒。可以想見,他除了超越生死,必有極樂于懷、仁愛盈胸、本心明照、恒靜至大、持經達變等等悟道者共具的心靈與行為特征。38歲提出“知行合一”,讓人從天理良知出發,一以貫之于人生事業當中去,救正程朱理學因聽從外在異己律令帶來的偽善。39歲提倡“靜坐”,叫人去蔽顯知,為言行提供良知的天理根據。50歲確立“致良知”之教,其說該貫“形而上下”,成為人類思想星空一巨星。自從經歷了宸濠之亂和張忠、許泰之變,他益發相信,良知足以忘卻患難,超越生死。去世前曾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晚年的天泉證道之“四句教”,與致良知本質合一。
二、陽明成圣對當代成德教化的啟示
(一)明確成圣內涵,避免希高慕大
據《傳習錄》:“希淵問:‘圣人可學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圣者安在?’”陽明答,圣人之圣,不在才力大小,而在其心是否純乎天理,好比足金只是成色純而無有銅鉛之雜,與斤兩無關。“人人皆可為堯舜”正在此。如果不明此理,以為成圣必須達到一個外在的功業標準,難免促使求圣者務外遺內,助長功利心,浮躁虛華。每個人秉性、出生背景、生活環境、才智機遇、甚至時代等等都不完全一樣,個性差異不可能要求成圣有外在標準。只要內心純凈,做力所能及的事,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這正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才能避免攀比爭斗,如此,即便只是一個環衛工人,也是圣賢。心地不純凈,急功近利,成王敗寇,乃至虛榮虛偽,即便權傾朝野、富甲天下、名揚四海,也只是小人。
(二)懂得成圣艱難,立志長期修煉
王陽明成圣久經磨難,非一蹴而就。雖佛家有頓悟之說,但頓悟只是心性初開,要做到知行合一、經得起現實考驗、徹悟天人合一,還得經歷“事上磨”的長期過程。《周易·文言》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大人”即圣人。《孟子·盡心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大學》的所謂“大學之道”,也即成為大人的學問,明明德,即是修煉以明良知本心,親民,即是愛萬物,止于至善,即是達至良知并依良知而行。《大學》主旨與致良知并無二致,都是成德成圣之學。懂得成圣的艱難與長期性,才會讓人安心,腳踏實地,心向美好,于自己分內之事中不斷砥礪前行,不至于急于成就。欲速則不達,急于成圣恰是成圣最大的敵人。
(三)找準修煉法門,增進修養果效
個性不一,成道法門也不一。佛家所載修煉法門八萬四千,儒家修煉方法之精要集中在《大學》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止者,止于邪念,邪念一止,本心覺照則化邪妄為誠明,心誠明則定,心定則靜則安,持此安心而思慮,才得事物之真相,從而成就事功,造福人類。須注意,天理人欲本是一件,只是相對,得具體分析對待,不可執一,否則要么認賊作父,要么認父做賊。人皆有情欲,愛己愛人愛天即可,不可縱欲、禁欲,宜適欲。不可道貌岸然,故作高深,故弄玄虛,也不可自由散漫,得文質彬彬,個性張揚而又兼顧社會人倫,在與社會共生互愛中自如地生活。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特性找準自己的法門。具體如何做,儒釋道本一家,殊途同歸,最終歸屬天道,只是表述與運用不一,所以,在修煉方面,除了要遵守儒家尤其是陽明學特重“事上磨”的關鍵外,可參照佛、道兩家修煉法門。特別注意,修心養性乃至明心見性最終是自己的事,他人只能指引不能代勞,也沒有人生說明書,不要遇到困難就放棄乃至懷疑本性光明的真實性,大道無形,大音希聲,大美無言。致良知是一個有層次有階段的過程,不苛求完美,盡心盡力,持之以恒,切己實修,必有所獲,即便成不了圣賢,也只會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