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新形勢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網絡時代如何貫徹黨中央號召,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值得重點關注。本文調查了當前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情況,并簡要分析了問題原因,提出通過“互聯網+”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網絡新媒體載體和傳統文化特色活動等舉措來加強新形勢下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網絡傳播;傳統文化教育;影響
黨的第十八屆第三次全會提出了完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意見,同時指出要落實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1]在全球化時代,文化軟實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文明,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軟實力。因此,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積極學習先進文化成果,圍繞“四項”戰略,創造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的教育和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的重要地位。同時,李克強總理在2015“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新概念,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了網絡傳播時代。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如何以“網絡”為載體,將優秀傳統文化推向校園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用社會傳播最快的流行文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很有必要性,如門神、春聯、民間藝術和傳統小說的傳播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傳播作用。在網絡時代,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的需要,開展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改革,更新教育內容,轉變教育渠道,充分發揮新型網絡媒體的作用。以大學生為本,加強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
一、網絡文化傳播影響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一)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關注度缺乏精力
網絡文化的傳播占用了大學生大量的時間,多元化的內容影響著大學生的許多認知。作者曾對一個班的44個學生做了一次調查。調查的內容是關于古代四四大名著的認知問題。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知道四部優秀作品和其中一些作品內容,但大多數學生沒有讀過四部名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知道大部分內容是通過電影和電視作品,并且完全閱讀原著的不到5%。作為“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紅樓夢”的中國四大名著,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文學水平,人物細致的刻畫,突出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包括故事、場景和人物對人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有著深刻的影響。但許多影視作品都做了改編,保持原汁原味的寥寥無幾。因此,大學生獲得傳統文化的渠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同樣,據估計,還有些諸如戲劇和古老傳說文化,大學生了解的更少。因此,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是非常缺乏的。
(二)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節日日漸模糊
由于網絡文化的傳播,許多大學生喜歡西方節日。很多大學生都知道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每年的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雙11購物節等。這些節日充滿了學生的大腦空間,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是非常時尚和重要的。學生都認為情人節是送給女人禮物的節日,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節日。然而,存在于中國的一些節日,如七夕節、元宵節、上巳節。特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每年的第一個滿月高懸的夜晚,這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中國情人節”,很多大學生也不知道。傳統文化面臨這樣的尷尬局面,突出了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模糊化問題,這說明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薄弱,應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三)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誤區
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知識對自己沒有用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古董。簡單的理解就可以,沒有必要進一步研究。一些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不感興趣,他們認為對他們不太有幫助。他們認為不必太注重傳統文化道德。但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現在許多學生不注意接受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還存在一些庸俗的現象,如破壞、涂鴉、欺騙、欺詐、拜金等。另外,現在的大學生更注重外國文化,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有一個嚴重的誤區。
二、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一) 社會原因
由于網絡時代,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快,網絡技術的進步也是日趨明顯,全社會都在受到網絡傳播的影響,整個社會所營造出的傳播傳統文化的陣地還是嚴重偏少,大學生走進社會接觸到的較多的仍然是網絡文化元素,比如購物付款、吃飯點餐、娛樂等等,所有這些社會場所呈現的也是一種“e網時尚”,缺乏傳統文化元素。
(二)學校原因
一些學校缺乏必要指導,必修課開設缺乏合理性。除了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外,大部分學生忽視了傳統文化教育。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同時,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過于單調,學生只是簡單地記住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而已,缺乏強調知識外延和精神內涵的闡釋。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蘊含著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養,這就需要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教學吸引力,增強教學效果。
(三)自身原因
“教育”在中國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與社會、人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自我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生活性、主體性、自制性和內向性。人的需要是自我教育的動因和動力。自我意識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關鍵。大學生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動性學習意識。他們不想探究原因,也不想改善他們的自我教育。甚至有一些學生僅僅因為從需要考試出發而學習,而有些學生只注重學習實用性而忽視理論知識。因此,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許多大學生學習動機不夠,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三、網絡時代提升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應對策略
中國的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正在改變和提升傳統產業。它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和教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將《國學》作為各專業的必修課的山東師范大學歷山學院的做法值得思考和學習,同時,學校還加強網絡環境下的新媒體的校園網絡建設,逐步形成了新聞網、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全媒體平臺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文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推進傳統文化的營地建設。
(一)整合開展網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課堂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從文化的角度看,教育是一種文化的獲取、繼承和創造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觀察,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和要素都圍繞著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要素、載體和目標展開。在網絡的支持下,把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內容結合起來,通過互聯網突破時空限制,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營造師生互動的氛圍,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相適應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高質量、全方位的人文素質課程體系賦予傳統文化更新的內涵,進一步深化人文課程的教學和研究,新的教學模式適合于網絡時代的探索、創新與個性化教育。如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通過利用互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聯網資源,建立了“素質教育”課程,包括西方文化素養、普通理論概論和大學生科技論壇經典讀物等內容。教師集體備課,分析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點,利用新的文化載體加強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的教學、討論、學習和分享、視頻講解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以網絡新媒體為載體,讓中國傳統文化帶入網絡
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不僅包括傳統媒體,還包括網絡媒體。傳統媒體主要指傳統媒體,如圖書、報刊等紙質媒體和廣播、電視、電影等電子媒介。在大學校園中,網絡媒體的便捷性、快捷性、新穎性和知識儲備是大學生最喜愛的。網絡傳播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加強網絡教育平臺建設,建立傳統文化網站,并創建一些傳統的文化產品,如微信、微視頻、適合新媒體如互聯網和手機,推動傳統文化進入互聯網,進入新媒體。通過校園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報、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進行傳播,使傳統文化教育立體覆蓋。開展原微博、微視頻、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的微觀探討,確保傳統文化興趣教育,多樣性與大學生的有效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教育,“仁愛共濟,李已掌握“社會關愛的教育,“正心篤志、崇德弘毅”人格素質教育的培養,學生有自信、自尊、自強,可以爭做優質、文明、愛心、榮譽感、正直、誠信的新型中國人。同時,充分發揮校園內的文化資源和主題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獨特教育功能。我們應該定期開展活動,參觀公共文化機構,體驗傳統文化,營造以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氛圍。
(三)以傳統文化特色活動為紐帶,讓中國傳統文化扎根人心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用的,所有把神秘理論帶到神秘主義的東西,都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在人類實踐和理解這一實踐中得到解釋”。 具有組織特色的學生活動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學校實施能力本位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參與社區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促進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教育,提高品位,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過去許多學生的活動受到場地、資源和財力的限制,但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這些問題已不再是問題。通過網絡,大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完成研究和實驗,在網絡世界中找到學習的需求和價值。在虛擬環境中,大學生可以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增強主觀能動性,明確學習主體的地位,擺脫被動學習,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如四川師范大學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繼承學院整合組織的中國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系列,提高校園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誠信教育體系。大力開展據大型人文講座、經典話劇、著名讀書沙龍等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充分利用互聯網作為載體,提高大學生參與的有效性,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青島濱海學院開展的中國傳統節日宣傳活動也起到了很好的傳統文件化教育作用,他們將中國傳統節日制成目錄,針對每一個傳統節日的特點開展向對應的特色活動,引起了廣大學生的廣泛參與性,效果較好。
總之,在網絡傳播時代,我們要與時俱進,改革和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特征,探索最自我的特點和辦學特色,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文化精神的動力感,對文化和文明的繁榮繼續做出新的貢獻。同時,通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有效地將大學人文文化轉化為大學生的境界、修養、素質和終身氣質,使廣大大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2]尹章池.網絡傳播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3]陳娟.基于 Internet 的網絡信息傳播自由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15.
[4]林涌謀,陳曦.網絡信息傳播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