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有三個方面,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不夠,語言文字訓練尚不落實,思想教育缺乏審美性。要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必須體現以語文訓練為重點,讓學生積累運用語言;必須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高方法
一、引導自由閱讀,拓展思維的遷移與發散
現代教育十分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自由表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學習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自然樂意去學;不感興趣的,如果強制他們去學,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導學生自由談論,自由講述,自由提問,自由發表意見,就變成了逐步提高閱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智能結構,有目的地把學生引向目的地,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為了更好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還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我在教二年級的一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時,首先拋出趣味性濃的問題:“植物旅行靠的是啥辦法呢?”接著把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給孩子們聽,創設了良好的情景。學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媽媽對孩子們的關心喜愛。緊接著,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這些植物是怎樣出外旅行的呢?我們先來看看蒲公英。”教學操作辦法如下:
1、學生自由朗讀。
2、自讀自說,談談蒲公英出外旅行靠的啥辦法?
3、教師指導朗讀:為了讓孩子順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媽媽特意給孩子準備了降落傘。(指圖)你覺得這位媽媽對孩子怎樣?(關心、喜愛)
4、大家練習,比賽朗讀,把媽媽對孩子的愛讀出來。(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動作)
如此引導,熏陶,學生稚嫩心靈體會了人間的母愛,情境達到了和諧統一。至此,我提出新的學習任務,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既定思維產生發散與遷移:蒼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啥辦法?每個同學只需抓住其中一種植物來學就可以,還可以仿照教師抓住關鍵詞板書。這一任務交給學生,就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在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自由表達中。本人認為:課堂上,教師不要作任何限制,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好。“質疑”與思考密切聯系,不會思考的人難以提出問題的。如在教《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有一學生提出:蒲公英的孩子離開媽媽去旅行會不會很傷心呢?作為老師的我能體會到孩子對母親的依賴和眷戀,缺少獨立精神。對此,教師要運用教育機智,善于為學生解決問題,并能培養他們自強自立的素質。也只有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由朗讀,自由提問,自由發表,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自主鍛煉思維,拓展思維,使思維素質產生發散和遷移。
二、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強化訓練意識
小學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要落實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不足,必須突出工具性,把語文課扎扎實實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
1、首先要明確訓練的含義
語言訓練課不同于語言練習課。練習是指教師出題目或演示一種動作,由學生反復學習,多次操作,掌握某項知識或形成某種技能技巧。課文課也有練習課型。語文教學中的“訓”是教導,“訓”是教師的事,“練”是習練,是學生的事。語文教學中的“訓練”是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轉化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技能的學習實踐活動。它以“練”為主,以“訓”為輔,二者不可缺一。
2、 要優化訓練的結構
要改革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結構,設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自主訓練型”課堂教學結構。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啟發導入、點拔誘導,組織評議三個方面;學生的學分為三個層次:學習目標導向,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定向環節;以學生自主學習為表現形式的智能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學生學得如何,效果怎樣,需要通過多種方法當堂了解學習效果,以提供反饋信息,這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評價環節。
三、 要強化訓練的指標
1、要突出讀和背的訓練。朗讀既是理解語言的手段,也是積累語言,培養情感的手段。讀書瑯瑯上口,熟讀成誦,運用時就能脫口而出。背誦是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學習語言必須記憶,要讓學生多讀、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2、讀寫結合,讀中學寫。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要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就要注重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知識,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按照讀寫對應規律,抓準讀寫結合點,讓學生學習寫作知識,掌握寫作技能。
3、要重視語言積累。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朗讀、默讀、背誦、復述、聽寫、讀寫結合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熟記語言材料,把課文的語言盡可能內化為學生的語言;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寫觀察筆記積累寫作的素材;可以通過課外閱讀寫讀書筆記積累語言材料,掌握語言表達技巧;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
4、要發展學生的思維。一方面教師設計的提問要有啟發性;另一方面要提倡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敢于問答,通過引導使學生善于問答。長期堅持,使學生養成多思善問的習慣。
四、 因勢利導,善于點撥。所謂 “勢”即教材內容及學生心理。
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內容中去領悟做人的道理。如教《我的戰友邱少云》:先出示掛圖,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觀察畫面(注意邱少云的眼神與表情);再聽教材范讀。啟迪學生從視覺到聽覺這種高級感官來體會邱少云在烈火燒身中所忍受的巨大痛苦。進而要學生進行想象,自覺對照,從不同的現實生活,不同的感受與邱少云嚴守紀律的高尚品德相比。學生受到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所以文道統一,德道兼備,殊途同歸。
參考文獻:
[1] 張靜.淺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方法[J].引文版:社會科學,2015(3):71.
[2] 巴音孟克.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儷人:教師,2016(3):22.
[3]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學基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5]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教育部2001年7月頒發.
[6] 國家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人教版,蘇教版,語社版.小學語文新課標教材.
[8] 巢宗祺等.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