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助于信息化教育平臺,來推動特殊教育更加現代化,有利于解決特殊教育中的各種難題。信息化技術與特殊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突破師資匱乏、教學資源稀缺等諸多難題,本文也具體針對信息化背景下,特殊教育發展新方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特殊教育;數字化
21世紀到來之后,人們迎來了網絡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可以說離開了信息化,處理事情的效率會下降很多。在人人平等理念的指導下,殘疾人能否與普通人一樣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權,已經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以往特殊教育面臨的種種困難,在信息時代中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這也是技術革命對教育做出的貢獻。因此應當以信息化來促進特殊教育更加現代化,推動教育的改革創新,為更多的殘疾人士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一、信息化技術為特殊教育提供的便利
相比于許多的西方國家,我國特殊教育起步比較晚,發展程度也不是很高,存在著教育體系不健全、教育缺乏保障等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信息化時代中都可以找到突破的途徑。
(一)特殊教育更加普及
從特殊教育學校分布現狀來看,呈現出了零散的趨勢,這也使很多殘疾學生無法接受到特殊教育,因此對于殘疾學生的義務教育應當進一步地普及。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在未接受到特殊教育的殘疾學生中,有近八成的學生分布在我國的中西部省份,他們未接受教育的原因主要是家境困難、交通不便利、尋找不到特殊學校等。的確相比于西部省份,東部沿海地區的特殊教育學校比較多。在大力推行信息化技術的背景下,國家除了新建更多的特殊學校,還可以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來提高已有特殊學校的吸納能力,尤其是許多偏遠地區的兒童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接受遠程教育,這使得特殊教育普及率增高。
(二)提高培訓教師質量
在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的背景下,將來會有更多的殘疾人士主動報名接受特殊教育,甚至許多重度殘疾的兒童也將有機會接收到教育,這也意味著特殊學校將面臨更多數量、更多類型的學生,這也對學校教師個人能力和素質提出很高的要求。國家除了健全現有的特殊教育師資體系之外,還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將分散在各個地區的教師匯聚在一起,開展集中培訓,這是當下最可行、效率最高的培訓方式。
二、特殊教育現狀分析
我國教育界將信息化技術與特殊教育相結合發展時間比較短,教育工作仍然處于逐步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
(一)政府學校重視不夠
無論是國家還是特殊教育的學校,對信息化教育之于特殊教育的重要意義關注程度偏低,并沒有制定出相關的教育方針或者制度,這也就暴露出了這樣的問題:有部分學校希望開展信息化教育,但是卻不知道遵循何種程序開展,因為資金上缺乏國家的扶持,導致信息化教育的質量整體偏低。
(二)缺乏專業培訓教師
信息化時代特殊教育的教師也應當了解信息化技術,可以充分利用該項技術來開展特殊教育工作。但是從師資素質現狀來看,雖然有許多老師了解信息化技術,但是在提及如何充分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教育中時,很多老師卻表示不知。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特殊教育的教師接受技術培訓的機會比較少,教師之間又缺乏交流,造成信息溝通出現阻礙。
(三)缺乏數字化資源
信息化教育離不開數字化資源的支撐,部分特殊學校也存在資源匱乏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出現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師不知道如何去開發資源,造成在教學中只能單純地采用國家教育部門統一提供的資源;二是市場上并沒有專門的資源購買渠道,很多老師雖然希望獲得教育資源,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購買;三是對數字資源沒有統一的規格要求,造成資源之間相互不兼容,利用率偏低。
三、特殊教育發展方向研究
基于以上對特殊教育的分析,我們應正視在教育道路上存在的各種問題,抓住信息化技術帶來的良好機遇,突破教育的瓶頸,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力量。
(一)積極打造數字化學校
與普通學校相比,特殊教育學校不僅承擔著課堂知識的教育任務,還肩負著幫助學生康復訓練的艱巨使命,因此特殊學校應充分發揮出自己作為教育核心的作用,從封閉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教學服務內容包括教學、信息咨詢、康復服務等。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應將更多資金投入在校園自身建設中,將學校建設為信息的中心,面向社會公眾宣傳特殊教育之于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數字化校園是個全新的概念,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建立起來的集信息收集、整理、處理、應用于一體的校園管理模式,校園工作主要包括數字化教學、辦公、管理等各個方面。與普通校園建設模式相比,數字化校園具有更廣的覆蓋性,貼合特殊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廣義上來說,數字化校園所服務對象不僅包括本校學生及家長,還包括所在地區的特殊兒童,學校利用信息化技術為他們遠程提供學習資源。
(二)打造網絡化師資團隊
我國特殊學校分布比較零散,特殊教育師資力量分布在我國的各個角落,因此特殊教育的師資建設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師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依賴于日常的培訓工作,另一方面依賴于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但是因為師資分布比較零散,共同開展教研工作的難度比較大,此時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共同科研工作成為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從2007年開始,我國就已經有8所特殊學校開展了教師聯盟,利用網絡開展科研討論。而在2012年的時候,國家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政策,明確提出加強特殊教育師資團隊的建設,這也為信息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
(三)發展遠程特殊教育服務
遠程教育一方面可以便利殘疾人士需求,在足不出戶的基礎上,這些人員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遠程教育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目前遠程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送教上門。這種遠程教育模式服務對象是身體有殘疾出行不便,或者因特殊情況休學但是仍有能力接受教育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教學資料、在線授課視頻傳輸給學生,讓他們享受到教師面對面的教學,還可以緊跟其他學生的學習進度。
二是巡回指導。巡回指導可以彌補學生課堂學習的不足,發揮了補救教學、康復訓練的重要作用。巡回指導的頻率應當在每周一次左右,這樣可以提高指導的頻率,同時可以在線解決學生許多問題,節省的教育資源和時間。
(四)強化數字化資源建設
數字化教材標準不統一是阻礙我國數字化資源建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個問題上,我國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美國政府為了普及特殊教育,推行了“教育無障礙”的理念,即統一了數字化教材的標準,只有在教育機構授權之下下載該資料,都可以輕松學習,避免了教材不兼容的問題。
四、結束語
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一樣,有接受校園教育的義務和權利。而因為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想提高特殊兒童的教育質量,需要校園、國家、學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妥善運用信息化的教育手段,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權.特殊教育網絡資源建設的現狀、問題與發展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10(5):30.
[2].劉惠苑,廖慧.信息無障礙技術在殘疾人教育中的應用及前景研究[J].社會福利,201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