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工科大學美育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大學生的心理和情感以及對社會認知方面,有著其他專業課程難以達到的效果。所以,理工科類高校應對美育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理工科類院校更好的開展美育教育,本文從改變傳統的課程設置,增設美育類課程,發揮輔導員專業特長,鼓勵學生課外社團建設等方式方法做了調查和研究,發現通過這些方面的努力可以很好的將美育教育融合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們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成為面向新時代德智健全具有崇高品德的優秀大學生。
【關鍵詞】:理工;美育教育;情操;課程設置
一、當代理工類大學生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在大學生的教育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當代大學生要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才會更積極樂觀向地對待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才可能以一顆善良和平和的心對待周圍的人和這個社會。并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育教學作出了重要部署,國務院對加強學校美育提出明確要求。但當下很多理工科學校更注重的是專業技能和基礎知識的傳授,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對學生文學,哲史,音樂和美術等美育類技能缺乏系統的引導和培訓,資源配置不達標,師資隊伍缺額較大,更談不上有專門的授課老師和專業課程。這就導致很多理工科院校對美育這個概念有模糊,以至無法構建美育環境和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高校作為塑造學生人生價值觀,傳授知識技能,培養心智陶冶情操的育人“圣地”更應高度重視學生美育的培養。
二、當代理工類大學生接受美育教育現狀
理工科類院校因為開設專業的特殊性,男女比例相差較懸殊,普遍都是男生
多于女生。這種男女比例的失衡導致整個院系或校園充斥著的文化氛圍不夠柔和,或說趣味性不高,人文氣息不夠濃厚,美育培養也多是欠缺。如理工科校園或寢室內較為常見的場景是早晚自習出勤率低,圖書館自習室等入座率不高,在寢室里男生結伴打游戲,吃飯經常性叫外賣,去校外酗酒、打桌球等,校內活動也僅僅是少數人在踢足球打籃球等較為單一的課余活動。
1、當代理工類大學開展美育教育情況調查
美育類課程作為工科類院校中不被重視的學科,包含了美學,藝術學,心理學,體育競技等方面學科。要想健全美育類課程體系具有一定的難度。此外理工科類高校美育師資力量缺乏也是長期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不像師范院校或綜合性大學開設專業的藝術課程,并且具有相關的專業教師。由于專業設置的原因,使得美育、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相對薄弱。[2]
以筆者所在的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為例,筆者作為該校車輛工程輔導員,以該專業為例,學時學分設置如下 :
通識教育課程學時:1302,必修課學分:62.5,選修課學分:16
專業基礎課程學時:646,必修課學分:22,選修課學分:8
專業特色課程學時:255,必修課學分:13,選修課學分:9
與其他理工科類高校類似,大一的基礎課程主要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大學物理、大學英語、機械制圖、計算機等。大二、大三接觸的是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特色課程,其中有機械原理、電子技術基礎、材料力學、質量工程、汽車理論、汽車構造、新能源技術等工科性很強的課程。僅思想政治、大學體育、金工實習等少數課程與學生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等有些許相關,且此類課程開設學時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專業以外美育的培養。
三、理工類大學開展美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
1、改變基礎課程設置,增加美育教育類課程
課程設置是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能否最終實現的關鍵環節,它主要規定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的設立及其在各學年安排的順序和學時分配,并簡要規定各類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 [1] 。公共藝術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合理的設置公共藝術課程,增加選修的科目,增加授課學時和考試學分,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把美育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融合,實行文理知識滲透,拓寬大學生知識視野,陶冶大學生情操,對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尤為重要。
由于理工科專業特殊的學科性質,和對抽象思維,邏輯性,計算能力等的高要求,導致了該類專業的學生們學習氛圍緊張,課堂及課外生活相對單調,興趣愛好無法被激活,且沒有相應的美育環境供其陶冶情操,培養性情,長期以來對學生的心里健康發展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不利。
我國美育教育的先驅蔡元培曾力薦美育課程需占各學科教育總數的25%。現在很多理工科大學也都意識到了增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重新探討如何將美育納入必修課程中,重拾美育傳統,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華中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都建立了文化素質教育基地。[4] 有些理工科大學還重視美育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及教學研究,很多大學把美育課程納入本科生基礎課程體系。魯東大學增設美育藝術類選修課程并提高學分基準等。美育課程的開設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接受系統的專業的美育知識的平臺,讓大學生有了充分理解美育價值與意義的機會,也從教學體系的層面上提升了美育的地位。
2、開放輔導員專業隊伍建設
美育涉及的范疇較為寬廣,涵蓋了音樂、繪畫、戲曲、電影、工藝美術等門類。學科之間易產生隔閡,老師或輔導員的知識面也過于狹窄,只懂專業課程的不懂藝術,懂藝術的不懂學生們的專業課程。為打破這樣的局限,構建學科交叉的教師輔導員體系有著深遠的意義。在高校輔導員老師的設置方面,可適當招聘藝術類專業教師擔任輔導員,不同藝術專業的輔導員可對理工類學生教以不同的特長課程,感興趣的可以交叉去上課,這種授課方式可以是固定課時的也可以是私下組織的興趣愛好活動,即豐富了學生們的業余文化素質,也有助于溝通聯絡師生之間的感情。對于理工科類學生安排有美育教育基礎的輔導員也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提升文化素養,培養和陶冶情操,建立健全崇高的人格。
3、 鼓勵和支持課外社團建設
“教育的發生是文化環境作用的結果”,因此大學不能僅靠課堂教學來培育學生,還要創設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大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自主和生活的自由,感受到個性張揚和特長發展的快樂。[3] 在理工科大學的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美育教育,這是一個不可小視也值得探索的途徑。
為了更好的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滲透美育,鼓勵學生接受美育教育,培養美育興趣的良好途徑。可以支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們一起舉辦社團,如有些有舞蹈特長的學生,有音樂特長的學生,有書法特長的學生,以及有滑輪愛好的學生,甚至有雙節棍愛好等的學生都可以組織在一起開辦社團。在校園中舉辦豐富的美術展覽、音樂會、歌舞劇演出等活動,開展以社團為單位的開放演出,開展各種競技比賽等活動。有共同愛好的同學們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共同進步,這無形地促進了高校美育教育質量的提高,提高學生們鑒賞美的標準。相比起傳統的美育課堂,社團活動持續時間更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因此,在理工科院校中,學校需深入做好學生社團的引導工作,要善于利用現有的資源,培養出許多優秀社團,讓學生感受、體會并創作出美好的藝術作品,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成為文雅教育的受益者。
四、總結
懂得審美的人才可能懂得享受現代的生活,才可能更加富有創造美好生活的激情。但在美育對趣味提高的同時,也要求美育要從受教育者個體的實際出發,特別是學校美育要與青年學生的審美心理特點相適應,要與受數育者的個性特點相適應。結合大學生對課程多樣性、課時靈活性的需求,對課外社團參與的積極性,以及針對大學生們與年輕輔導員專業交叉且又便于交流的特點,合理引導和鼓勵理工科類大學生美育的培養定能做到人才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積極向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書萍、理工科大學人文學科課程設置研究[J].教育與職業. 2009:36.
[2]龔思維、工科院校美育課程構建初探[J].教育教學研究.2010:4.145.
[3]金淑芳、大學美育教育實施方式研究[J].職業教育.2015.6.60-60.
[4]謝毓潔、譚旭東.理工科大學美育的途徑及意義[J].高教探索.2010.4.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