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乾盛世”創造了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高峰,然而,康熙帝后期的寬仁政策造成了當時國家財政虧空和極度的財政危機,導致雍正帝即位之初面臨著諸多財政問題,加之激烈的政治斗爭和尖銳的社會矛盾,雍正皇帝對此進行了聲勢浩大的財政改革,不僅保證了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使政權更加穩固,維護了清朝的封建統治。
【關鍵詞】:雍正;財政;改革;虧空;貪腐;攤丁入畝;耗羨歸公;稅費改革
一、清朝雍正皇帝財政改革的背景
(一)財政危機
清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在位期間的財政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國庫虧空與其對地方財政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這是內部的財政危機;第二,財政的發展與陳舊財政體制之間的矛盾,這是外部的財政危機。
首先,在康熙執政后期,中國人口出現了大幅增長,而行政事務伴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多,因此,相應的,支持行政事務的地方財政的需求也逐漸增大,然而,國庫的吃緊和虧空卻不能給予地方財政充分的供給,進而導致中央財政對地方財政的控制力減弱。
其次,財政制度的陳舊與弊端導致財政分配體系經常處于一種不公平的、非正式的狀態下運行,加劇了內部財政矛盾。一方面,各級官員貪污腐敗,同流合污,且相互包庇,中央財政支出被官吏層層盤剝,真正到達地方財政部門,并被有效利用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官員私征濫派,加重了農民負擔,也導致了社會分配的不公平和失衡,財政危機更加惡化,甚至威脅到封建統治。
(二)社會矛盾
清朝康雍年間,規模不一和持續時間不等的農民起義與斗爭此起彼伏,這直接說明了當時中國尖銳的社會矛盾。
雖然康雍時期處于“康乾盛世”之中,但是社會矛盾也最為突出,更具復雜性。實際上,自清朝建立之初,各地就有較小規模的人民起義不斷爆發,只是在康雍時期更加頻繁化。根據史料記載,康雍時期的人民起義不僅僅局限于關于農業和土地的抗爭,還體現在商業領域。此外,清朝還一直充斥著關于滿漢之間的斗爭,這也是激化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諸多的社會矛盾,對于剛剛登基的雍正皇帝而言,一方面為他提供了變革體制弊端的可能,對未來的改革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也使他在國家和社會治理方面面臨了更大的挑戰。
(三)政治斗爭
康雍時期的政治斗爭主要是結黨和爭儲。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出現了“九王奪嫡”的斗爭場面。這場政治斗爭最初由太子胤礽與大阿哥胤褆之間的斗爭開始的,以索額圖為首的皇家集團與太子胤礽為同派,而以大學士明珠為首的官僚集團則與大阿哥胤褆為同派,兩派之間明爭暗斗,最終明珠、余國柱和佛倫被革職、解任,兩派的斗爭暫時平息。其后,太子胤礽的擴大權勢,并且企圖早日登基,使得康熙帝與其產生了矛盾,也是后來“二立二廢”太子胤礽的重要原因。在第一次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時,諸位皇子為爭奪儲君之位上演著激烈的斗爭,包括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都參與其中,康熙帝為了平息斗爭,無奈只能再立胤礽為太子,然而,這次胤礽更加擴張勢力,驕奢淫逸,康熙皇帝終于在公元1711年逐步打擊胤礽黨羽,并于第二年,再次廢除胤礽太子之位。之后,諸皇子再次爭奪儲位,主要以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與四阿哥胤禛的斗爭最為激烈,最終,四阿哥胤禛繼位。這場正是斗爭對康雍時期的政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二、清朝雍正皇帝財政改革的具體內容
(一)嚴懲官員腐敗,整頓國庫虧空
康熙帝執政的中后期,國家政治和經濟發展良好,部分官員開始肆無忌憚的貪污和挪用中央撥給的軍餉和庫銀,甚至各級官員沆瀣一氣、官官相護、上下勾結。對此,雍正帝在即位后,嚴查虧空,矛頭直指各級貪污官員,具體到各級督撫,一旦發現錢糧虧空,三年之內必須補齊虧空銀餉,超出期限,加重罪責,補齊后,再出現虧空的情況,則從重治罪。虧空的銀餉被官員貪污的,此官員則被即可查辦,對于官員相互包庇的情況,雍正皇帝則采取“一律治罪”的措施。
就這樣清查了三年,效果明顯,部分虧空被補齊。雍正皇帝自己明白仍然有一些官員在審理虧空案件時,存在“從寬處理”的現象,因此,下令再清查三年,如果屆時還存在未清查的案件,則從嚴處理清查官員。如此,財政虧空得到了有效治理,財政收入也逐漸增加。
(二)攤丁入畝,改變賦役分配不均的狀況
清朝時期,賦役分配不均的狀況一直深刻影響著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清初,沿襲了明代的“一條鞭法”,然而,在實施過程中,由于人口數量、土地占有狀況,以及官吏們對人丁的不實編審,導致農民徭役負擔更為沉重,甚至有的農民不堪重負,被迫逃亡異地、流離失所。
針對這些問題,雍正皇帝對賦役制度進行了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攤丁入畝”,也就是把丁銀總額分攤到地畝或田賦,根據統一標準征收賦稅,具體方法則既可以以省為單位,也可以以州或縣為單位,這一舉措簡化了復雜的稅收原則和繁瑣的程序,廢除了人頭稅,放松了對社會最底層貧窮農民的控制,加強了對地主賦役的征收,不僅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同時能夠增強農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推動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此外,農民的剩余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到商業和手工業領域,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三)耗羨歸公,財政公開透明
耗羨,又叫作“火耗”,地方官除了國家征收的正稅之外,自己可以隨意定比征收的賦稅,這些額外征收的稅以后就作為自用的銀兩,因此,很多官員就大肆征收,肆意壓榨農民。耗羨歸公,顧名思義就是在不超過耗羨征收上限的基礎上,將官員自行征收的這部分稅收,上交省藩庫,再由省藩庫將這部分稅收根據各州縣的實際情況分發下去,用作官員的養廉銀和經費,如此,“收”與“支”分開進行,也有助于財政虧空的彌補。
耗羨歸公的舉措威脅到了一些官員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中也必然面臨一些頑固勢力的阻撓,雍正皇帝將這些官員調任原地,甚至直接革職。
三、清朝雍正皇帝財政改革的意義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一)歷史意義
雍正皇帝作為清王朝中后期的以為君主,他推行的財政改革,涉及范圍廣、改革力度大、治理嚴格,不僅增加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而且澄清了吏治,減少了貪污腐敗現象,改變了長期以來不良的社會風氣,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秩序的有序進行。特別是“攤丁入畝”的實行,變革了封建社會一直以來推行的賦役制度,以至于影響到了清朝上百年的統治。
此外,雍正皇帝作為封建統治者,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然而,他推行的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了限制了地主階級的特權和利益,反過來說,也就是保護了農民階級的立利益,這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是一個進步的舉措。雍正皇帝的財政改革推動了當時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在整個封建統治歷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現實意義
清朝的“耗羨歸公”,是對財政收入的重新分配,與現代的“稅費改革”頗有相通之處,然而,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政治制度之下,二者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對于“耗羨歸公”,中國封建社會,主要是以農業發展為主,農民人口數量占據了國家人口總數的主要部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主要以各種農業稅賦的征收為主要來源,前文對“攤丁入畝”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雖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農民的剝削,但是在根本上,地主階級依然要依靠剝削和壓榨農民階級才維持、鞏固自己的政權和集團利益。
對于“稅費改革”,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不同于傳統封建社會,相應地,稅費改革政策也隨之變化,城市經濟的發展,工業和商業的繁榮,中央財政收入逐漸轉為以工商企業稅收和關稅收入為主,封建社會體制下,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從事工商業和服務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并逐漸形成了“反哺農業”的局面,特別是對于中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區域,中央財政要加大對這些地區的農業轉移支付的比重,并長期穩定的實行,逐步實現取消農業稅的目標。
總的來說,財政和稅收政策的推行,必須根據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環境具體地、歷史地選擇,并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制定出符合中國實際的、本土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財政和稅收政策。
參考文獻:
[1]陳永成.雍正的公共治理之道 基于財政改革的視角[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
[2]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3]葉振鵬.中國歷代財政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4]蘇薇,任善英.雍正“火耗歸公”經濟政策探源[J].蘭臺世界,2015(24):31-32.
[5]賀霖齡.雍正皇帝的財政改革溯源[J].蘭臺世界,2013(18):54-55.
[6]黃文斌.略論雍正初年的耗羨歸公政策[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10):251-252.
[7]楊建庭.雍正時期關稅盈余銀考察[J].北方論叢,2008(5):82-85.
[8]董大勝.雍正“耗羨歸公”改革的啟示[J].黨政干部文摘,2006(1):45-45.
[9]魏淑民.雍正朝耗羨歸公政策的出臺及其在甘肅省踐行情況探略[J].蘭州學刊,2007(2):176-180.
[10]劉守剛.雍正帝財政改革的限度與帝國財政轉型的內因[J].公共治理評論,2015(1):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