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匯聚點,城市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和便利。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城市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口泛濫、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桎梏。本文從綠色發展理念的視野出發,以云南省騰沖市的生態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展開研究,闡述生態文明的內涵以及生態文明與生態城市建設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和考察得出騰沖市的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切合實際地提出改善騰沖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騰沖市生態城市建設對于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生態城市;騰沖市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十九大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次提出“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城市建設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馬恩的生態經濟觀中就曾明確主張“發展循環經濟,合理地調節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 p45
一、綠色發展理念下的生態文明
“科學發展觀內涵從哲學層面概括,應該是追求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指導意義。”[2] p35綠色發展理念響應時代的號召,延續科學發展觀的意念。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以其科學性、時代性和全面性的特點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概念和內涵
1.生態文明的概念
由于生態文明的內涵廣泛,人們對生態文明的概念有多種不同的界定,但是筆者比較認同以下的看法。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以保護自然環境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終極目標,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文明形式。”[3]
2.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一種和諧健康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所追求的和諧范圍較大,是涵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并不是指表面關系的平和寧靜,而是內在深層次利益關系的調整和融合。生態文明突出健康,是整個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目標和關鍵因素。生態文明是一種建立在科學技術發展為支撐的文明形態,選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保護自然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前提是尊重自然規律。
(二)生態文明與生態城市建設的關系
1.生態文明理論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指導意義
古代中國也是生態理論的發源地之一,中國古代的許多學者都提出過關于自然的生態思想,特別是王勛陵系統整理的生態理論包括許多方面,儼然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對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道家的“師法自然”倡導為人要向大自然學習,與萬物合而為一。莊子的“齊物論”主張萬物平等,更是對今天妄想去主宰自然的謬論給予沉重的打擊。這是最為樸素的生態思想,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更要以返璞歸真的心態去尊重自然。
現代生態文明理論層出不窮,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之中。十九大又再次提出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生態城市建設,就是在強調“以人為本”的要求下,保護自然、節約資源,科學考究所有能影響生態城市建設的因素,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在充分考慮環境資源的承載度上城市最大人口和用地規模的活動強度來科學進行生態城市規劃。
2.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體現生態文明的實質
(1)生態城市規劃原則講究因地制宜。所謂因地制宜指進行生態城市建設要對其所屬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充分考察。特別是因地制宜中的“地”更是強調了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首要條件和重要因素,只有達到“地利”才能促進“人和”。
(2)生態規劃原則講究因時制宜。“因時制宜的“時”指的是城市所處區域生態系統的演進過程和趨勢、城市的歷史變遷和在區域城市格局中的角色轉換,以及區域生態系統與城市兩者關系的演變過程和趨勢。因時制宜主要體現的是歷史與未來的延續性原則。”[4]p47做好生態文明的創新與傳承,才能保證生態文明的“和諧”。
(3)生態城市規劃講究因人制宜。所謂因人制宜的“人”就是指城市所屬地區的風俗習慣、人文背景、人口特點和大眾意向等因素,在尊重城市文化多樣性的原則下進行生態城市建設。
二、綠色發展理念下騰沖市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
(一)騰沖市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狀況
騰沖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東北與瀘水市相鄰;東與隆陽區相連;南與龍陵縣、梁河縣接壤;西與盈江縣毗連。幅員面積5845平方公里,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和節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多雨,干濕分明”的低緯度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5.1°C,年均降雨量1510毫米,相對濕度79%。”[5] p77騰沖市轄11個鎮,7個鄉政府駐騰越鎮,森林覆蓋率70.7%,林木綠化地達73.3%,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騰沖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名縣”“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和“全國文明城市”。
(二)綠色發展理念下的騰沖市生態城市建設的不足之處
1.市民的生態環保意識落后
騰沖市市民總體而言環保意識不強,從而影響其環保行為。一方面,就城區內市民而言,大部分市民只是在表面上接受生態觀念,并沒有落實到具體的行為之中,有的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背道而行。另一方面就邊遠農村村民來說,在意識中就沒有形成對生態文明的整體觀念和整體認識,村官也是照本宣科傳達文件精神,大部分村民是不理解的,沒有形成正確的生態認知和態度,而且有時候為了生活方便也全然顧不上生態保護,總體而言,騰沖市民的生態環保意識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
2.騰沖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騰沖市仍未達到國家環保城市模范的標準,生態文明建設仍有很大的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主要表現在:
(1)騰沖市內文化娛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覆蓋。但是市民不愛護或者根本沒有利用,比如公用的健身設施肆意破壞,分類垃圾箱沒有進行垃圾分類。在邊遠的農村地區,擁有文化禮堂、公共衛生設施和健身基礎設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許多想鍛煉身體的村民都無處可去,久而久之導致農村地區沒有文化氛圍,甚至人們茶余飯后的時間學會了許多不良愛好。
(2)現有的城市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水平相對較低。騰沖市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不完善,另外一些工業固體垃圾、污泥、餐廚垃圾等廢棄物的相應處理設施也未建成,需要不斷完善。騰沖并不是一個以發展工業為主的城市,但是卻存在大量的食品加工廠。
3.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指數大
騰沖市的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水平相對低下,新型工業化建設滯后,騰沖市的工業結構依然以依賴農林資源的產業為主,主要有采礦、食品加工、酒精、木材加工等產業,這些產業排放的有機污染物量大。
首先,農民種植煙草和玉米使用大量的塑料薄膜,每到收獲之后整個農田都是塑料薄膜一片狼藉,導致嚴重的白色污染,并且這種白色污染目前正成為農村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主流。其次,農民為了節省成本,常用木材作為烘烤煙草的燃料,以犧牲自然資源來增加收入,不利于長遠發展。最后,農村處理在收獲后常采用焚燒的方式來處理玉米稈、水稻稈等,導致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和安全隱患。
4.法制建設尚未完善
近年來黨中央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出臺了各種政策,也給騰沖市的生態環保工作敲響了警鐘。騰沖市政府也根據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是由于政府管理機制尚未健全,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管理水平低下、方法不科學和效率不足等。另一方面,一些法律法規仍與現實的生態問題不符合,立法思想沒有跟上其發展變化的步伐。最后,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以后,并沒有組織法律人員對市民進行必要的司法解釋,或者只是通篇朗讀,因此新的生態文明立法并沒有得到市民的理解與支持,進而也影響其實施的進程與效果。
三、改善騰沖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筆者在對騰沖市的生態建設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分析,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提高民眾的生態環保意識
1.加強生態學校教育
要想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意識,必須將生態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中正面引導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針對不同的年齡段進行相應的生態教育。特別是對于幼兒園、小學可以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然、走進自然和親近自然。對于初高中生已經能夠汲取知識,這時可以形成一套全面的環保科普知識,結合地理、生物學科來理解保護自然的重要性。最后,要培養大學生的危機意識,讓其清醒認識到當前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激勵其做出創新之舉來保護自然。
2.加強生態社會教育
在社會上推行生態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動員公眾加入到生態建設的工程之中,只需要每個人自覺的參與,將所知的環保知識落實到具體行動,就能凝結公民的共識而轉化為巨大的環保力量。同時,不能忽視農村村民。“村民作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和實踐者,他們對生態環境的認知和態度直接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和效果。”[6] p213對村民進行生態教育,不能照本宣科,由于大部分村民的文化水平較低,將專業術語轉化為簡單直白的語言,讓村民理解并接受,把生態保護落到實處。
(二)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
1.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主要是指文化、娛樂、衛生和健身鍛煉方面的基礎設施,增加公用垃圾桶和公共廁所的設點,并有專門負責的相關人員,這樣在進行生態環保教育時才能有理有據、有“物”可依。同時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是衛生的,更是健康的、和諧的和有文化的。加強文化、娛樂和健身的基礎設施、培養村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擺脫不良生活習性,讓充滿正能量的生活氛圍感染村民,自覺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
2.提高城市垃圾循環利用率
加強城市垃圾無公害處理技術和構建城市垃圾循環利用體系,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幫助實施。對于垃圾進行分類,對于工業固體垃圾、建筑廢棄物采用科學技術無污染進行處理;對于餐飲垃圾大多采用無公害處理技術;對于生活垃圾先進行循環利用分類,對于可以循環利用的垃圾進行再回收利用。支持廢舊物回收產業,充分發揮資源的利用率,既能減小污染,又能節省資源,有利于生態城市建設。
(三)突出優勢產業,發展綠色經濟
1.突出優勢產業
騰沖市由于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森林資源豐富,并且形成了一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這些自然景觀促進了該地的旅游業發展。在追求經濟繁榮和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原則下,更應該突出優勢產業——旅游業,優化產業布局,騰沖的景觀帶有迷人地區特色,比如和順古鎮,該地區為原生態、自然樸素的文人故居,正是李根源先生贊嘆的“遠山范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決勝小蘇杭”。這樣的景點有很多,要充分發掘地區特色,但也不能太過商業化,注意自然和人文景觀的保護工作。
2.發展綠色經濟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改變以犧牲自然資源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實現循環發展,創新發展。本著低污染、低排放和低消耗的生態精神,開創既有特色的綠色經濟,先有值得借鑒的有江東銀杏村、界頭油菜花和極邊烏龍茶,江東銀杏村大范圍種植銀杏,美化家園、凈化空氣。每到金秋時節便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并且銀杏果實還可以出售,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經濟收入。再者近幾年如火如荼的“花海節”融入當前潮流娛樂方式——花海慢城歡樂彩色跑、高黎貢山戶外國際音樂節等,以健康、綠色、環保的形式帶動經濟發展,在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時就應該多創新這樣的“雙贏”局面。
(四)加強生態法制建設
1.完善生態立法工作
提高騰沖市的生態立法思想,騰沖市的生態立法工作可以參考其他地區生態城市的立法主張,但是切忌不可照抄照搬,要結合地區的特色,進行實地考察、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能應對本地區生態問題的法制法規,彌補國家環保法律存在的局限性。比如騰沖特有的北海濕地、火山和熱海等該如何在立法工作中具體地、有針對性地表明其立法思想,不完善騰沖市的生態環保法律體系,讓其生態城市建設更加有理有據。
2.加強生態執法工作
把立法工作做好之后,還依賴于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健全政府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依法行政。加強生態執法力度,首先各個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不能徇私舞弊,嚴守生態法制陣地。其次 加強執法人員的思想政治學習,增強協調和溝通能力,提高其服務水平,贏得人民的尊重。最后對市民進行必要的法律解釋,只有讓市民懂法、理解法律的意思,才能讓其守法。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實現全民守法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杜秀娟.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歷史發展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張雄,范寶舟.科學發展觀: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 黃雪梅.論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指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途徑[J].教學導刊,2014(1).
[4] 張影軒.生態城市概念、原理規劃方法[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5] 徐燕飛.騰沖生態林業建設[A].見云南省生態經濟學會所編.云南省第四屆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學術大會論文集[C].昆明:云南省生態經濟學會,2015:77-80.
[6] 楊文英,段其忠.加強邊境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美麗邊疆可持續發展—以云南省騰沖縣為例[J].農業與技術,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