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轉型的加速進行,城鎮中出現了區別于以往傳統貧困人群的城鎮新貧困人口。本文選取了一個即將消失的礦區——內蒙古烏海市L礦區為個案研究,通過調查總結,描述了該礦區的發展現狀和礦區居民的生活狀況,試圖分析該地區新貧困人群出現的原因,以期更多學者關注此類礦區,為城鎮新貧困人口問題建言獻策。
【關鍵詞】:城鎮新貧困人口L礦區原因
貧困,一直是國內外都廣泛關注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政府與學術界一直致力于研究貧困問題,尤其是對農村的貧困問題給予了較多關注,相對掩蓋了城鎮的貧困人口問題。然而,由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城鄉一體化以及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城鎮貧困人口規模和比例迅速增長。對于一些“靠煤吃飯”的煤礦地區,資源枯竭以及全國能源經濟發展的下行趨勢嚴重威脅著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當地居民面臨突發的經濟蕭條而引發的貧困問題束手無策。宏觀的社會背景以及具體的地區因素,造成了內蒙古烏海市L礦區的新型貧困,形成了城鎮新貧困人口。
一、城鎮新貧困人口的內涵
城鎮新貧困人口是指近年來在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轉軌、經濟和產業調整、國有企業改革等宏觀背景下,城鎮中出現的新型貧困人群,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無”人員,而是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由于城鎮中的物價較高,教育住房困難等客觀因素的存在,以及自身文化素質偏低、獲取社會資源能力較差等主觀因素的限制,再加上社會保障等體制性原因,他們在城鎮中生活困難,逐漸成為城鎮中新出現的貧困人口。
城鎮新貧困人口主要由以下幾種人群構成:一是因企業虧損或結構性調整等體制性因素而下崗的職工、半失業人員或無業人員,這類職工大多工作于對資源具有高度依賴性而目前資源又接近枯竭的行業和企業。當面臨資源枯竭而帶來虧損或企業進行結構轉型時,競爭能力低下的體力勞動者不得不承擔被裁員和減薪的風險,這種突發性的改變使得城鎮職工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趨于貧困。二是在城鎮中的“離土不離鄉”的進城農民,他們以打短工為生并經常處于失業狀態,被稱為“農民工”。家庭與工作地點的分離以及城市高消費水平、快節奏的生活,使得這部分人群總是顯得那么“格格不入”而處于城市社會的邊緣地帶。三是由于城鎮的物價較高,住房、教育等花費較高等客觀情況的存在,使得城鎮中低收入人群生活支出增加而導致的城鎮貧困人口。四是社會風險因素導致的城鎮貧困人群,包括因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和意外災害致貧的城鎮人口。
二、L礦區新貧困人口現狀
(一)L礦區的基本概況
L礦區是位于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的一個主要進行煤炭生產和生活的礦業城鎮。該礦區約有一萬五千多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是該地國企煤礦的職工及家屬,沒有原住居民,組成部分可謂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由于幾十年的無節制開采,該地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2011年開始,該地進行了棚戶區改造,當地居民整體搬遷到距礦區10公里外的海南區,改善了礦區居民的生存環境。但由于樓房花費高,市區生活費和子女教育費高等原因,也間接的增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支出。同時,從2011年開始,受全國能源經濟下行的影響,L礦區的煤炭企業出現了發展危機。在此情況下,L礦區居民一邊享受著市區里比較舒適的住房環境,一邊承擔著被裁員減薪的風險而帶來的巨大生活壓力。作為市區的后進人員,他們中的一部分將淪為城鎮新貧困人口。
(二)L礦區新貧困人口的基本狀況
城鎮新貧困人口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無”人員,他們大多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因此,對城市和農村的扶貧標準與政策應區分對待。此外,由于城市之間的發展程度不同、經濟狀況不同等具體客觀因素的存在,對于城市的貧困人口的判定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慈勤英教授認為,目前,在定義我國城市貧困人口概念時,要確定以下三個參數:①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②社會救助力量的強弱;③城市貧困人口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城市貧困的概念才是準確的。由此,我們對L礦區居民的生活狀態進行了以下調查:
1、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
一般來說,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一個地區的年度生產總值是指本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等于各產業增加值之和。L礦區是隸屬于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的一個煤礦工業生活區,分析海南區在“十二五”期間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數據,可以從整體反映L地區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
由表1可知,在“十二五”期間,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背景下,海南區經濟發展狀況雖整體平穩,但工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卻呈下降趨勢。而工業是L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可見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逐年下降。受能源經濟危機的影響,L地區的主要煤炭企業與相關的化工廠都出現了壓資、拖薪的現象,有的企業采取“雙月一開”的辦法緩解企業資金壓力,L礦區居民的收入大幅減少,這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經濟收入與生活水平。再加上城鎮生活費用、子女教育費用高等因素的存在,一部分沒有存款的礦區居民淪為了城鎮新貧困人口。
2、社會救助力量的強弱
社會救助是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針對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
當下,L礦區的社會救助力量比較薄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相關制度存在缺失。一是居民缺乏表達與參與的渠道,政府及相關部門只是一味的“輸血”,并不能真正解決貧困居民的生活問題。二是缺乏有效的監督與反饋機制。就我國現行的社會救助來說,它只是一個制度雛形,沒有完整的體系結構和法律框架。在這種法律保障缺失的情況下,地區扶貧工作若不能完全公開、公正,則會出現“真正有錢的人卻月月領著低保金”這樣不公平的情況。三是制度缺乏靈活性。針對L礦區當下的經濟情況,當地扶貧標準未能及時更新。
3、城鎮新貧困人口的特點
城鎮貧困人口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無”人員,他們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L礦區的貧困人口有以下特點:
第一,L礦區的城鎮貧困人口普遍具有文化素質偏低,就業競爭力不足的特點。L礦區是圍繞著煤炭而生產和生活的地區,當地居民多是初高中畢業,就業技能單一。他們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社會關系網絡不強,難以獲得有效的信息資源,一旦企業破產或轉型后,他們的再就業空間狹隘,極易形成突發性的貧困而淪為新貧困人群。
第二、L礦區的城鎮貧困人口大多從事一些困難性行業和企業。如前所述,L礦區大部分居民是礦工,還有一些化工廠的工人。這些廠礦都是一些對資源高度依賴而目前資源又近乎枯竭的行業和企業,這類企業如果生產經營遇到困難,既難以保障職工的工資收入,又會影響職工下崗或退休后的后續生活。
第三、L礦區的城鎮新貧困人口具有體制性特征。這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分配制度等還未充分完善或存在某些缺陷的情況下,城鎮職工下崗或失業后難以得到有效的體制保障,而導致其處于貧困生活狀態。L礦區現因經濟發展困難,很多廠礦都被迫停產或裁員,導致很多礦區居民處于失業、半失業的狀態,在此情況下,社會保障體系等沒有及時發揮作用,使得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日益貧困。
三、L礦區新貧困人口形成的原因
(一)L礦區新貧困人口形成的主要原因
L礦區新貧困人口的出現與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煤炭行業不景氣與資源枯竭導致的失業、半失業。近幾年,受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企業效益普遍下滑,使得煤炭企業經營困難不斷加大。在此宏觀背景下,L礦區的煤礦及工廠大都連續幾年呈現負盈利狀態,再加上半個多世紀的開采,該地區的煤炭儲量大幅減少甚至接近枯竭。對此,L礦區的主要煤礦及工廠紛紛采取了減產、停產、分流或減薪壓資等措施以緩解經濟壓力,使得許多居民處于失業、半失業的狀態。由于工人文化程度較低、就業競爭力不足、社會資源有限,其再就業的機會渺茫。這些都使得礦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影響,一部分經濟狀況本來就差的家庭淪為了城鎮新貧困人群。
第二,市區居住費用較高,增加了礦區居民的生活支出。棚戶區改造工程使L礦區的居民集體搬遷到了幾十公里外的市區,實現了工作區和生活區的分離,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居住條件。但是,為了喬遷新居,居民花費掉了他們的部分積蓄。此外,由于市區物價較高、生活費用的項目較多、子女教育費用較高,增加了他們的生活成本。再加上工人的社會地位較低,在城市中缺乏享受各項優惠政策的機會與表達需求的話語權,這些都增加了L礦區居民的生活壓力。
第三,社會保障及相關制度缺乏靈活性與有效性,難以切實保障礦區居民生活。社會保障是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社會公平、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武器。這一體系如果存在短板,將難以發現居民的新貧困問題并保障其生活質量。如前所述,L礦區的社會救助力量較弱,地區的扶貧工作缺乏有效性和現實性,無法及時幫助城鎮中新出現的貧困人口。當前,L礦區的許多企業都出現了經營困難,工人的工資與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根據當前現實情況及時采取有效的社會保障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人口研究》編輯部.新貧困人口:挑戰正在逼近[J].人口研究,2005(5):27-39.
[2]王朝明.中國城鎮新貧困人口論[J].經濟學家,2000(2):74-79.
[3]趙麗華,粟永鋒,齊莉麗.對城鎮貧困現象所引發的問題分析[J].經濟師,
2007(9):74-75.
[4]慈勤英.社會進步與城市貧困概念的發展[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