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慢行交通復興和開放式居住區建設的背景下,本文闡述了開放式居住區的路網與空間特征與慢行交通之間的關系,指出了開放式居住區發展慢行交通的優勢,通過總結居住區慢行交通現狀與問題,提出了居住區慢行交通系統路網與設施規劃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開放式居住區;慢行交通;路網與設施
引言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出行距離越來越遠,機動車出行總量急劇增加,因此造成了城市的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同時,在大力推動開放式居住區建設的背景下,如何將慢行交通與開發式居住區融合發展,營造優質宜人的居住區慢行空間,成為了亟待思考的問題。
1 開放式居住區特征
1.1 開放性
開發式居住區區別于傳統封閉式小區的主要特征就是其公共空間和路網的開放性。因此開放式居住區的路網結構一般采用開放式的方格路網,一方面完善了城市路網支路系統,另一方面,縮短了出行距離,為多種交通出行方式的實現提供了有利條件。
除了路網的特征,開放式居住區的公共空間建設有例如會所、社區公園、文化景觀廊道、商業街區等場所為居住提供休息娛樂的公共空間。
1.2 相對封閉性
開放式居住區在路網和公共空間開放的基礎上,考慮到中國的傳統人文和國情特點,在提供輕松愉悅的公共開放氛圍時,必須保障安全人文的居住環境。因此開放式小區在居住組團中保留了相對的封閉性和私密性,組團之間采用開放的路網和公共空間進行交通組織。
1.3 融合性
開放式居住區的融合性特征主要表現在: 第一, 開放式居住區的公共空間在開放的基礎上, 與組團的公共空間及城市的公共空間有機融合,將整個城市的規劃和居住小區的建筑及公共空間銜接起來; 第二, 開放式居住區促進了人際交往及居民階層的融合。開發式居住區區別于傳統封閉式小區的主要特征就是其公共空間和路網的開放性。
2 居住區慢行交通現狀特征
2.1 慢行交通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
居住區雖然通常擁有自己內部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統, 供居住區內部的居民休閑娛樂, 但是由于其慢行交通系統沒有很好地與城市的其他空間交通系統如居住區、城市公園、商業街區等進行有效銜接,居民得慢行上千米甚至更遠才能到達居住區外的城市道路;,而慢行交通在一般情況下是指出行距離在 6km 范圍內的交通方式,因此過長的慢行距離使居民放棄慢行交通出行方式。其次,居住區慢行系統與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銜接和換乘也缺乏有效的銜接,加上公交站點附近又缺乏足夠的自行車停車設施, 進一步削弱了居民換乘慢行交通的積極性。
2.2 慢行系統景觀設計缺乏城市特色
城市大部分的慢行空間缺乏設計,景觀綠化稀疏,對休息空間、座椅、電話亭、綠化小品、環境設施等的人性化設計不足,且不能很好的體現城市特色,缺少景觀吸引力。
2.3 慢行交通配套設施不足
第一,慢行空間缺少合理的無障礙設施設計在路段與交叉口無障礙設施不完善,在一些必經路段缺乏必要的人性化設計,使得本應無障礙的步行環境不能形成較為連續的步行系統。第二,人行過街設施布局、設計不合理。部分地段人行過街設施需求與過街設施供給的空間錯位,人行橫道位置欠佳,過街繞行距離過長;部分交叉口規模較大,行人過街橫道過長,缺乏過街安全島,行人安全得不到保障。
3 開放式居住街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思路
開放式居住區以其路網和空間特征,通過完善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在慢行交通方面有其巨大的優勢,進行合理的交通系統規劃,將能更好的推動慢行交通的發展。
3.1 適當的居住區規模
根據心理學家及大部分的學者研究實踐, 開放式居住的規模在200m×200m 左右的尺寸范圍,在促進城市支路系統及慢行交通系統的發展的同時, 也是適合于自行車和步行的尺度,給行人和自行車出行提供多種短路徑的可能性, 從而提升了慢行交通方式的出行速度, 縮短了出行距離,能有效的實現短距離的慢行交通與中長距離的慢行換乘。
3.2 居住區路網規劃
城市支路是與居民日常生活最為接近的道路.。研究表明方格路網尤其是小尺度高密度的方格路網的連通性和可達性都比曲線形路網,更適合慢行交通出行。合適的方格路網尺度能夠暢通城市道路毛細血管, 促進城市交通的良性發展, 但是不能劃分過于小地塊、密路網的地塊模式。在綜合平衡人、車、效率、環境、土地開發等關系的前提下, 可設計更多適宜慢行交通的開放空間和通道, 提高慢行系統品質, 同時不增加機動車通行道路交叉口。
3.3 慢行交通景觀規劃
將慢行交通系統和居住區綠地、公園等景觀和各類歷史人文資源,構建宜人的慢行路網尺度,構建“綠色慢行網絡”,凸顯出能反映城市特色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慢行廊道,形成與景色宜人、環境優質的慢行休閑專用道,提高慢行交通的景觀吸引力。
3.4 重點區域慢行交通規劃組織設計
對慢行行為最為集中的區域進行示范性慢行交通規劃組織設計,重點研究慢行設施構成、設施布局,制定重點區域的慢行交通規劃設計方案。
4 慢行交通設施規劃建議
慢行交通網絡在空間上應連續、通暢,應與步行過街設施、公交站點、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及步行環境協調布局,并考慮慢行空間的平順及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設置無障礙設施。
4.1 完善交通基礎設施
首先需要完善居住區慢行交通路網的基礎設施, 創建慢行交通友好模式, 促進居民慢行交通出行. 如在小區道路兩側設立充足的步行道與自行車道, 設置明確的慢行交通標識系統、設置優先區出入口、在人流量大的過街口提供交通導向地圖和指示牌、斑馬線等; 同時應有充足的座椅、無障礙通道、照明和舒適的鋪裝材料等.
其次,為了保障居民的慢行安全, 考慮小區的交通承載力,利用交通設施控制交通流量, 如限制行車速度,限制車輛行駛方向或是通行時間等. 這些配套基礎設施的設立都能夠促進形成慢行交通友好出行模式.
4.2 合理設計行人過街設施
第一,間距控制。路段過街設施的間距取決于 3 個因素:道路等級、用地類型、慢行強度。道路等級、機動化優先程度較低的路段,其步行過街設施間距可適當減?。煌恋仡愋驮节吔罨?,過街設施間距越?。宦袕姸仍酱螅^街設施愈應密集布置。此外,過街設施距重要節點如公交站、校門、社區及商場入口的最大距離不宜超過 100m。
第二,選擇合理的過街設施形式。根據道路情況選擇人行橫道、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的過街方式,其設置條件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如當人行橫道長度大于 16m 時,應在分隔帶或道路中心線附近的人行橫道處設置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安全島寬度不應小于 2.0m,困難情況下不應小于 1.5m。
4 結語
在鼓勵和推動開放式居住區和慢行交通復興的雙重社會背景下,開發建設居住區慢行友好模式可進一步強化開放式居住區路網對城市交通疏解的作用,并且可以使居民通過選擇慢行交通更加便利的到達居住區及其他城市生活空間,從而有效的促進居民選擇慢行交通的積極性,為住區居民提供多樣化的出行方式,慢行交通這種低碳、綠色的出行方式,不僅進一步激發了開放式居住區的活力,也對開放式住宅區乃至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實現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善了生活環境。
[1] 李保華. 低碳交通引導下的城市空間布局模式及優化策略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3
[2] 胡 紋. 居住區規劃原理與設計方法[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
[3] 彭 雷. 基于慢行交通出行的住區路網形態實證研究[J]. 規劃師, 2014(5): 245~253
[4] 朱光遠,陳玥,趙瑩,等 . 南京六合生活片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設計 [R]. 南京: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南京設計分公司,2012.
[5] 過秀成,孔哲,葉茂 . 大城市綠色交通技術政策體系研究 [J]. 現代城市研究,201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