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內地對于共同犯罪中止并沒有具體的規定,對于共同犯罪中止的界定只能參考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的規定,而澳門對于共同犯罪中止則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在實務問題的處理上,兩地都存在相同或不同,以及值得兩地相互借鑒之處。本文通過比較的方法,對內地和澳門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中止進行比較淺析。
【關鍵詞】: 犯罪中止;共同犯罪中止
一、中國內地對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認定
(一)共同犯罪中止與共犯關系的脫離
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由于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在客觀上存在共同點——沒有產生特定的犯罪結果,故而可能產生有的共犯人是未遂犯,但有的犯罪人是中止犯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對于部分共犯人是自動中止而沒有產生犯罪結果,但對另一部分人則是屬于以外的因素沒有使犯罪結果發生。中國內地對于共同犯罪中止采取的通說觀點與共同犯罪中止理論的客觀說較為接近,采取的是嚴格的“一部既遂則全部既遂”的態度,并且把“結果的未發生\"作為犯罪中止能否成立的剛性認定標準。[1]“因為部分共犯的中止,是指部分共犯通過自己的積極中止行為解消了共犯關系,共犯關系不復存在,中止者不僅脫離了共犯關系,而且徹底解消了共犯關系,也就沒有談論脫離的必要性。”[2]筆者認為,共犯關系的脫離,實際上要消除已經實施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物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因果性,實現共犯關系脫離是成立共同犯罪中止的前提條件。
(二)共同犯罪中止的認定
根據中國內地“一部既遂則全部既遂”的觀點來看,當正犯著手實行行為并導致了結果的發生,即使共犯人放棄了犯罪行為的,不可能成立中止犯,仍要對犯罪結果承擔既遂的責任;在正犯尚未實行終了,共犯人說服正犯放棄犯罪共同阻止結果發生的,共犯人與正犯均成立中止犯;在正犯尚未實行終了或實行行為結束后,共犯人主動防止結果發生的,該共犯人成立中止犯,正犯成立未遂犯。對于幫助犯,只有將對正犯產生的物理影響和心理影響均消除時,才能實現共犯關系的脫離從而成立中止犯。
二、澳門對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認定
澳門刑法中第二十四條對共同犯罪中止做出了具體規定:如屬由數行為人共同作出事實,其中因己意防止犯罪既遂或防止結果發生之行為人之犯罪未遂不予處罰,而其中曾認真作出努力防止犯罪既遂或防止結果發生之行為人之犯罪未遂,即使其他共同犯罪人繼續實行犯罪或使之既遂,亦不予處罰。可見,該法條對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認是通過是否防止犯罪既遂或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分為“有效的共同犯罪中止”和“無效的犯罪中止”兩種情況。具體如下:
(一)有效的共同犯罪中止
通過澳門刑法可以看出,只要實行中止行為的行為人因己意放棄繼續實行犯罪或者為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做出努力,則都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中止。因此,全體犯罪人共同中止犯罪時,當然構成共同犯罪中止;如果是部分共同犯罪人產生中止犯罪的意志,且用實際行動積極地防止犯罪既遂或犯罪結果的發生,那么該部分共同犯罪人構成犯罪中止,而其他共同犯罪人能否構成犯罪中止則要視其具體行為而定,如果其他共同犯罪人同意中止犯罪的,那么共同犯罪人均構成犯罪中止。
(二)無效的犯罪中止
澳門刑法第二十四條的后半部分規定的犯罪中止可稱之為共同犯罪情況下的努力型犯罪中止。如同單獨犯的努力型犯罪中止一樣,對共同犯罪情況下的努力型犯罪中止理論上也有分歧。日本刑法理論及司法實務界普遍持否定說,有的日本學者認為,“即使共同者中的一部分人任意地中止了犯罪行為,但是,其他人實現犯罪時,也不能認為中止者是中止犯。”而在德國,學者及司法實務界則普遍持肯定說,認為只要某部分共同犯罪人為防止犯罪既遂做出了認真的努力,即使其他共同犯罪人仍然繼續實施犯罪的,該部分共同犯罪人也構成犯罪中止。[3]可見,澳門刑法采取了肯定說的立場,由此表明,在共同犯罪情況下,認定犯罪中止應以共同犯罪人的主觀努力為基礎,只要某部分共同犯罪人為防止犯罪既遂或防止犯罪結果發生做出了認真的努力,即使其他共同犯罪人繼續實施犯罪達到犯罪既遂,該部分做出認真努力的共同犯罪人也都成立犯罪中止。
三、兩地共同犯罪中止概念的比較
(一)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
澳門刑法中對于共同犯罪的中止已經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對于何種行為能夠符合共同犯罪中止是不存在疑問的,由于中國內地并未對共同犯罪中止有具體的條文規定,因此對于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條件只能比照普通犯罪中止的規定來進行界定,但此時便會產生諸多問題。中國內地刑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按照中國內地的規定來看,普通犯罪只是要求“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即可成立犯罪中止,可見,對于對普通犯罪成立犯罪中止的條件是只要滿足其一即可,然而,根據中國內地關于共同犯罪中止的通說來看,共同犯罪中成立犯罪中止是要求在“在主動放棄犯罪”的同時還需要“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此時兩個條件卻需要同時滿足方能成立犯罪中止。即使部分行為人中止了犯罪,但其他行為人犯罪既遂,便要求已經實行中止行為的行為人承擔犯罪既遂的責任,這明顯是不太合理的。
(二)不同犯罪階段能否成立犯罪中止的差異
對于共同犯罪,中國內地刑法采取的觀點為“一部既遂則全部既遂”,即犯罪成立后任何犯罪人都不存在犯罪中止的問題,而且在中國內地刑法中凡是達到犯罪既遂狀態的,均不能構成犯罪中止,而澳門刑法中卻可能存在部分犯罪人成立犯罪中止,部分犯罪人成立犯罪既遂的情況。這里存在的一個問題便是對于危險犯的犯罪中止,在澳門刑法中,即便犯罪達到既遂狀態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在中國內地卻并未有具體的規定,比如,甲、乙放火后又自動有效地撲滅,并未造成什么大的實際損害。在這種情況下,若對甲、乙減輕處罰, 就會涉及是按中國內地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 “危險犯”還是按第一百一十五條的 “實害犯” 來減輕處罰。有學者提出,所謂危險犯犯罪既遂后成立犯罪中止的問題, 其實質是指危險狀態出現后,危險犯已經成立,但行為人在其所追求的具體的物質性的侵害結果發生之前自動有效的防止了侵害結果發生的情形,而該情形已經被包含于內地刑法第24條關于犯罪中止的規定中,故內地刑法立法對該問題的規定具有較大的包容性。[4]
注釋:
[1]劉愛玲.共同犯罪中止問題探究[D].廣西大學,2013.
[2]鄭澤善.共犯關系的脫離[J].法治研究,2014,10:89-103.
[3]趙國強. 《澳門刑法概說(犯罪通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第458頁
[4]李金玉, 宋新邵. 關于內地與澳門地區刑法中\"危險犯既遂后可否成立中止\"問題的探討[J].大眾商務月刊, 2010(9).
參考文獻:
[1]趙國強. 中國內地刑法與澳門刑法故意犯罪階段形態之比較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02:12-19.
[2]馬克昌.中國內地刑法與澳門刑法中犯罪未完成形態比較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1:6-11.
[3]黨惠娟.中國內地和澳門刑法中犯罪中止若干問題之比較[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01:83-85.
[4]陳瑞林.大陸刑法與澳門刑法犯罪中止的異同[J].太平洋學報,2009,01:21-24.
[5]田豐.共同犯罪中止新論[D].西南政法大學,2013.
[6]趙國強.《澳門刑法概說(犯罪通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
[7]張明楷.《刑法學》[M].法律出版社,2016.
[8]趙國強.《澳門刑事法研究(實體法篇)》[M].澳門基金會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