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移動音頻類應用憑借技術優勢,積極擴展內容渠道,快速占領著音頻市場。這不僅僅是給用戶帶來了顛覆以往的收聽模式的改變,也不可避免地擠壓了傳統廣播的存在空間。但是,移動音頻類應用在給傳統廣播形成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互聯網+”;移動音頻;傳統廣播;喜馬拉雅FM
中國“互聯網+”戰略的提出與實踐,推動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基于用戶的需求和技術的發展,移動音頻類應用層出不窮,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以及考拉FM等。本文是以喜馬拉雅FM為例,進一步解析移動音頻類應用的特點,從而探討它給傳統廣播轉型帶來的啟示。
一、以“喜馬拉雅FM”為代表的移動音頻類應用發展特點
(一)知識付費潮流下開發“付費精品頻道”
近兩年,果殼網旗下的“在行”、“分答”,邏輯思維的“得到”以及知乎的“知乎live”以迅猛的姿態改變著人們對知識的獲取模式,預示著知識付費時代的來臨。“2016年第2季度,喜馬拉雅FM上線‘付費精品’頻道,現在已經成為最具潛力的頻道。基于聯合制作+主播入駐的模式,利益實行五五分成。”[1]喜馬拉雅FM的付費精品頻道包括人文歷史、商業財經、親子教育、有聲讀物等板塊,劃分十分細致。每檔付費節目“在標題下方,明確標注播放次數,聽眾的點評數量,節目時長具體到分秒,節目的上傳時間。”[2]喜馬拉雅FM通過給專業人士提供平臺,以優質內容和其自身影響力吸引很多深度粉絲的訂閱,最后實現知識的變現,達到內容生產者與播出平臺的共贏。
(二)移動音頻類應用使用場景的多元化
如果說傳統廣播解放了人們的雙眼,那么在移動音頻時代,以喜馬拉雅FM為代表的此類應用就開創了“耳朵經濟”時代。音頻依托于移動客戶端,實現了任何有互聯網絡、存在移動終端的地方都能隨時收聽,使人們接收內容的場景更加多元。這種多元性也使碎片化時間得到更充分地利用,用戶通過移動音頻類應用獲得有用信息,從而緩解工作和學習的焦慮并豐富自身的知識。
(三)PUGC模式下內容生產的豐富化
喜馬拉雅FM引入羅振宇的《邏輯思維》,并依托他的知名度和深厚的專業素養,吸引了眾多粉絲。而2016年,邏輯思維投資Papi醬,雖然之后又宣布退出投資,但是這一點也讓我們看到了專業人士與草根階層的聯手,旨在為用戶提供更為豐富的內容。在內容上,喜馬拉雅FM分為有聲書、知識、休閑以及特色節目等幾大塊,滿足了用戶獲得信息、休閑娛樂甚至于親子教育等多種需求。喜馬拉雅FM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占領市場,與它內容的全面和內容生產主體的多元化密不可分,前者為用戶提供有用信息,后者則保證用戶的參與度。
(四)經營模式的變化
“喜馬拉雅FM與羅振宇等8000多位自媒體和領軍人物合作,獨家播放其音頻版節目,就是采用了‘平臺+購買’的形式與版權所有者達成一種排他性合作,進而保證音頻內容和節目的獨家性。”[3]喜馬拉雅FM也開始著手原創內容生產能力的布局,“與閱文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獲得其千萬冊網絡原創小說版權資源的有聲內容改編權等。”[4]可見,內容付費逐漸形成一種趨勢,也成為了平臺的重要盈利渠道。另外,在廣告營銷方面,主張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注重應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精準投放,并使廣告與音頻完美融合,通過軟性植入廣告的方式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圖。
(五)移動音頻類應用的多渠道傳播
首先,技術的發展以及車聯網模式的日趨成熟,使得移動音頻類應用能夠在以車為載體的移動空間里安裝使用,這就大大拓寬了自己的市場,并繼續擠壓傳統廣播的存在空間。另外,以手機為主的移動端的普及,也使得這一類應用能夠被廣泛使用,解決了移動人群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信息的問題。
二、對傳統廣播的啟示
基于以上對以喜馬拉雅FM為代表的移動音頻類應用的特點分析,可見,其在“互聯網+”時代有著極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移動音頻類應用的發展與普及不僅僅是給傳統廣播帶來了挑戰,也為它提供了發展轉型的新思路。
(一)轉型為內容提供商
傳統廣播必須堅持“內容為王”策略,利用自身長期的實力積淀與專業團隊,打造高質量的專業內容,同時與移動音頻進行跨平臺合作,分享內容傳播渠道。另外,“對于廣播電臺而言,不僅要重新認識‘用戶為王’理念,還應認識到‘用戶變得場景化了’。用戶因為自帶傳播的場域,更易與‘場景化’接軌,而音頻的生產成本比視頻低,加之伴隨性強大,很容易獲得用戶的青睞。”[5]音頻領域的版權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傳統廣播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版權以及牌照資源,“致力于搭建完善的內容集成平臺,并持續開放,實現行業內的資源聚合,由內容生產商向內容集成商和提供商轉變。”[6]
(二)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
在大數據發展日亦成熟的背景下,云計算、云存儲也成為了音頻領域的技術寵兒。“數字音頻天生具有云計算的基因,它可以將音頻文件超大化、虛擬化,并安全存儲在云端,消費者只需通過上網設備便可方便獲取,坐享‘云端’實現無障礙收聽。”[7]另外,基于大數據而發展起來的算法推薦,也是移動音頻類應用的一大特色。傳統廣播雖然很難做到根據每個用戶特點精準推送內容,但是應該將受眾細分,盡可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傳統廣播還要不斷創新,加快數字化轉型,注重版權保護,形成自己的數字音頻超市,促進與移動音頻等新媒體的融合。
(三)構建中央與地方多層次傳播發展模式
經過長期的建設與發展,廣播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垂直化體系。那么廣播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就應該兼顧這種體系的傳播特點,采取相應的傳播策略。中央廣播電臺因其影響的巨大性與傳播范圍的廣泛性,應該考慮全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對于信息的渴求內容,注重嚴肅新聞的播報,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地方廣播電臺則可以因地制宜,重視節目的本土化,注重挖掘地方新聞。
(四)保證權威性、堅持導向作用
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的多元,也使冗余信息、虛假信息層出不窮。在這樣復雜的傳播環境中,傳統廣播應該堅守住自己的職責與道德底線,保證信息傳播的真實性與權威性。另外,要堅持導向作用,傳統廣播作為中央和省市級媒體,一直都是黨的耳目喉舌。在新時期,更要在轉型的過程中明確自己與商業媒體的性質不同,保證喉舌的功能與作用。這樣,才能為傳統廣播的轉型做好鋪墊,推進媒體跨平臺的融合發展。
三、結語
以喜馬拉雅FM為代表的移動音頻以其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內容生產的多元化牢牢占據著音頻領域的市場。但“互聯網+”時代,傳統廣播依舊有自己的發展出路。其應在堅守“內容為王”的同時,開拓渠道,與移動音頻實現跨平臺合作,并積極進行技術上的創新,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大環境中站穩腳跟。傳統廣播要積極面對當前的發展形勢,擁抱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科學技術,形成一個富有創新、公正權威的傳播體系。
注釋:
[1]倪賽美.移動音頻平臺的知識傳播研究.山東大學,2017.05.
[2]倪賽美.移動音頻平臺的知識傳播研究.山東大學,2017.05.
[3]馮帆.PUGC模式下的互聯網電臺內容生產——以喜馬拉雅FM為例.青年記者,2017.06.
[4]馮帆.PUGC模式下的互聯網電臺內容生產——以喜馬拉雅FM為例.青年記者,2017.06.
[5]趙芙萍;孫層.發展音頻產業:傳統廣播的媒體融合路徑.今傳媒,2017.09.
[6]安康.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廣播的發展前景.青年記者,2015.01.
[7]趙芙萍;孫層.發展音頻產業:傳統廣播的媒體融合路徑,今傳媒,2017.09.
參考文獻:
[1]馮帆.PUGC模式下的互聯網電臺內容生產——以喜馬拉雅FM為例.青年記者,2017.06.
[2]趙芙萍,孫層.發展音頻產業:傳統廣播的媒體融合路徑.今傳媒,2017.09
[3]趙凡,林慧.融媒體廣播生態業務體系的建設思路.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2.
[4]何萍.新媒體在廣播電視方面的應用.新聞戰線,2016.10.
[5]欒軼玫.移動聲媒:融合時代廣播變革的新形態.新聞與寫作,2015.10.
[6]陳佳寧.移動音頻類應用對傳統廣播的沖擊與啟示.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6.
[7]丁艷嘉.知識零售變現的特點與問題——以喜馬拉雅FM《好好說話》為例.青年記者.2017年5月20日.
[8]倪賽美.移動音頻平臺的知識傳播研究.山東大學,2017.05.
[9]安康.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廣播的發展前景.青年記者,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