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觀影和聽音樂在當前來看都是非常主流的娛樂方式。但是這些娛樂方式近些年卻開始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外國作品在中國大行其道,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的作品沒有自己的靈魂。而想要讓我國的作品活起來,就需要融入我國特有的元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故事。本文就以梁山伯與祝英臺傳統故事為例,談傳統文化故事在動畫,音樂,影視中要如何應用。
【關鍵詞】:梁山伯與祝英臺;傳統文化;傳統故事
在當前,速度快似乎成為了當前社會的一個標志。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餐飲,都在追求著快速。例如我們能夠看到的丹麥品牌ZARA,這個品牌的成功秘訣就是快,它的衣服從設計到生產只需要七到十五天,因此ZARA的衣服幾乎每一件都是限量的。也讓ZARA創始人數次沖擊世界首富的位置。但是這種快節奏下,人們的生活壓力也在不斷的變大,這就需要采用一些休閑的方式。其中,音樂,影視,動漫是最能夠讓人放松的方式之一。但是這些作品在當前來看,一直被外來文化主導。無論是現象級作品《阿凡達》還是持續火爆的漫威系列,又或者連續十幾年火爆啊的《火影忍者》,都在中國市場上占有了很大的一塊比重,壓得國產作品抬不起頭。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作品,沒有靈魂。而靈魂是什么?就是一個國家的印記,一部中國的作品都不能被印上中國專屬的印記,那么其失敗是必然的。那么什么是中國印記呢?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梁山伯與祝英臺》與傳統文化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傳統文化故事。其主旨多樣化,既包含愛情,又包含友情,還包含對世俗門規的反抗等。總體而言,《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部能夠代表我國某一階段傳統文化的經典故事,其價值不可估量。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了三個方面:第一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所描繪的是一個真實社會的寫照,其中封建思想占據了一定的主導地位。例如女子不能上學,男女授受不親等思想,這些都是真正能夠證明我國古代風俗的東西。因此,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價值不可估量。第二是打破了悲劇的傳統。《梁山伯與祝英臺》只所以受歡迎,是因為整個故事最后,二人變為蝴蝶雙宿雙飛。這一段和傳統的悲劇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傳統的悲劇故事都是以生離死別而結尾,而這一個故事卻是表達出一種向死而生的感覺。突破了傳統愛情悲劇故事的創作,因此成為了愛情悲劇的一個代表作。甚至有人將這個故事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互對比。可見其地位之高。第三是表達了對封建禮教的不屑一顧。這在《梁山伯與祝英臺》之中非常容易找到,無論是祝英臺上學,還是祝英臺逃婚,或者是二人最后化蝶雙飛,都是對封建禮教制度的一種不屑于沖擊。因此,在反應人民思想上,《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作品應該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隨著我國的不斷努力,《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也已經流傳到了海外,外國的讀者也都能夠接受這個故事。并且,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藍本所創作的作品,也相當的多。可見,《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影視,音樂,動畫中的應用
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藍本而創作的作品非常之多,尤其以音樂作為最多。其中較為著名的作品就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部作品的旋律與《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契合度非常之高。以至于后續的許多影視作品的背景音樂都采用這首曲子。但是反觀影視作品和動畫作品,我們就很難看到這樣的杰作。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故事太過經典,無論是誰主演,或者改編,都容易讓觀眾感覺到不自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對于這個故事太過熟悉了,如果不改變,那么故事毫無新意,觀眾會產生厭倦感。如果過度的改變,就會讓人覺得這部作品就是空有一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名字,因此對《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不作品的影視改編,尺度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不能把握一個合適的尺度,那么作品就會是失敗的。事實上不僅僅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其他的傳統故事作品也是如此。例如《西游記》,這部暑期檔劇王一般來說讓人們所喜歡的就是86版,六小齡童,遲重瑞主演的版本。而其他的版本,例如《西游記后傳》等,都讓人覺得不那么舒服。其原因也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改編一樣。接下來,筆者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部最經典的《梁祝》,具體的改編情況:
《梁祝》創作于1959年,它取材于同名民間愛情傳說,在題材的民族化上占盡了先機。全曲的音樂語匯大量借鑒吸收了我國民族戲曲――越劇的唱腔音樂素材,在樂曲結構上,以民族音樂的嚴謹連貫為特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被公認為是“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我國著名音樂評論家李凌認為,它“給交響樂的民族化開辟了一片新的田野”,“為西洋音樂民族化打出了一條具有典范性的道路”。在國外它被認為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偉大的藝術”。它之所以獲得如此殊榮,筆者認為在于題材內容扣人心弦,畫面展示惟妙惟肖,中外藝術巧妙結合。
《梁祝》最鮮明、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民族化特色。所謂“民族化”,是“指作家、藝術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的文學藝術成熟的標志之一。”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小提琴民族化的又一個藝術高峰,它以民族化的無窮魅力,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其一是色彩鮮明,形象突出。全曲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人物音樂形象貫穿始終,人物性別、性格的不同音樂色彩,均十分鮮明,其音樂形象,也十分突出。其二是主題深刻,情感濃郁。全曲以人世間永恒的主題――愛情為主題,既純真可貴,又凝重悲壯,既樸實無華,又天真浪漫。內蘊深厚,情緒復雜,主題深刻,情感濃郁。其三是結構嚴謹,形式秀美。全曲將“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三大故事情節,分別安排奏鳴曲式的三大結構――里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之中。層層遞進,相輔相成,完美和諧,渾然一體,水乳交融,天衣無縫。演奏形式上,采取協奏方式,既有獨奏,又有重奏,形式秀美,音樂動人。
總結:
《梁山伯與祝英臺》到了今天,幾乎可以看做是我國的象征之一。因此,以它為原型改變的作品,如果不能很好的展現出其原本的韻味,那么就會導致作品失色。而蘊含了其原有色彩的作品,幾乎都是世界級的作品。這就是因為這樣的作品,融入了我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故事在其中。它是真真正正只有中國能夠進行創作的作品,是帶有獨特的中國印記的。而這也是我國音樂,影視,動畫作品發展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越劇《梁祝》劇本[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79.
[2]石逸莉.中國戲曲海外傳播工程叢書·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