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牙牙學語,到吟唱和朗讀,漢語至始至終伴隨著我們長年漂泊在外的人,在聽到自己家鄉的方言時,一顆懸空的心倏地落地,找到歸屬。
“露從今夜白,月色故鄉明”道出了許多游子對家鄉的思念。古今有別,月色依舊。詩中的語言傳遞的是鄉愁,是對家鄉的思念。中國人歷為安土重遷,故鄉的每一片云,每一朵花,無不令人向往。而語言文化賦予了我們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只有漢語才能幫助我們傳達這種情感。而在詩中,這種情感便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
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文化,而這些文化都具有著強烈的地方特色,但它們的創造與發展,無一不依附于家鄉。只有家鄉才能支持它繁榮發展。若沒有家鄉的支持,就像草失去了根,隨風而逝。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顥對家鄉的思念鄉愁為他提供了創作源泉,才使詩中文化得以流傳;“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甫上不勝愁”是游子觸晾生情的思念,每一次的思念都對家鄉的依戀。
語言文化的魅力不是憑空而來的,只有在故鄉不斷沉淀和醞釀后,才可散發出迷人的芳香。有誰能否認語言文化的落角點是養育我們的故鄉?
離開了故鄉,去往國外時,面對各種其他語言時,再也找不到母語的親切感,再也找不到家鄉的溫暖,心中仿佛空落落地失去了什么。漢語可傳達我們的鄉愁,而只有真正地回到故鄉,才可解除自己的相思之情。只有故鄉才是我們的根,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我們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通過語言文化來表達、傳遞、寄托、緩解這次濃濃的思鄉之情。
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創作出精彩的詩篇,而每一篇詩都有著自己對家鄉的回憶,思念,向往,失去了故鄉,便如同失去了水的魚,在干涸的土地上不斷翻滾,卻無法得以解脫。唯有故鄉才是我們精神的家園、文化的根,每一次呼吸,都渴望家鄉的氣息。
我們所尋找的文化的根,便是生養的家鄉,即使我們遠在千里,也會寫盡我們對它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