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一詞來自對英文 “folklore”的解釋,該詞是在 1864 年由英國學者威廉·湯姆斯將 folk ( 民眾) 和 lore ( 知識) 二詞合并而成的,意為民眾的古老風俗、習慣、儀式、歌謠等文化遺留物。“民俗”這一語匯在中國漢代古文獻中曾有相關記載。
約于 1926 年中,日本成立了一個由民俗學者、文藝家、美術家、建筑家和音樂家等共同組成的小型學術團體 “民俗藝術之會”,并于次年 1 月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學術刊物 《民俗藝術》。在該學術團體和學術刊物的共同努力和推動下,“民俗藝術”已經(jīng)開始從民俗學中剝離出來。日本 “民俗藝術之會”的成立和《民俗藝術》刊物的創(chuàng)辦,標志著學科性民俗藝術研究的發(fā)軔。”特別是 1928 年 10 月 “世界民俗藝術大會”在布拉格的召開,使方興未艾的民俗藝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和接受。。
我國的民俗藝術研究比日本晚若干年,但有關民俗學的研究在此之前就形成一定的基礎了。早在 1913 年,魯迅先生發(fā)表 《擬播布美術意見書》,提倡研究民俗和民間美術。1918 年 2 月,五四新文化運動部分骨干成員以北京大學為據(jù)點發(fā)起 “近世歌謠”的征集運動,被學界順理成章地視作現(xiàn)代中國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的源頭。1922 年12 月 《歌謠周刊》創(chuàng)刊。1923 年北京大學成立 “民俗調(diào)查會”,組織民間美術調(diào)查。1927 年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成立,設立風俗物品陳列室陳列搜集來的民間美術品。1928 年以后在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注重收集少數(shù)民族和民間的美術品。20 世紀 20 年代鐘敬文在杭州從事民俗研究活動,在 《民間教育》月刊上刊發(fā) “民間藝術專號”,組織 “民間年畫展”
常任俠 ( 1904 -1996) 是我國當代著名東方藝術史學家、藝術考古學家和詩人。常先生終其一生致力于中國與東方諸國的美術、音樂、舞蹈史研究,特別在中國與印度、日本文化藝術交流史研究領域,作出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常先生在藝術史研究的同時,開拓了中國民俗藝術學研究的新方向。
民俗”、“藝術”這兩個漢語詞匯國古代文獻中的載錄。
“民俗”與“藝術”二詞在中國古代未見前后連接形成詞組“民俗藝術”四字的連排并中國的民俗藝術研究是從民俗學的研究開始的,當民俗學的研究視域涉及“歌謠”和“民間藝術”的時候,“民俗藝術”的觀念實際上就已悄然產(chǎn)生。
其實,在中國民俗學的起始階段,“民間藝術”、“美感”等藝術概念也早已受到重視。胡愈之 1921 年 1 月談到了民俗學研究的三個基本事項:Folklore———這個字不容易譯成中文,現(xiàn)在只好譯作“民情學”,但這是很牽強的。民情學所研究的事項,分為三種:第一是民間的信仰和風俗 (像婚喪俗例和一切的迷信禁忌等);第二是民間文學;第三是民間藝術。
到婺源去旅游的人,都知道婺源文化有“四寶”,即徽劇、儺舞、三雕、歙硯制作技藝。如今,民俗文化已成為婺源響當當?shù)囊粡埫?/p>
鄉(xiāng)間民俗文化何以保存如此完好,并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成為民族的“瑰寶”呢?婺源古屬徽州,歷代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孕育出豆腐架、抬閣、地戲、茶道、板龍燈、婚俗等眾多有鄉(xiāng)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為讓民俗文化傳承發(fā)展,該縣多管齊下加大文化保力度,
縣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作為文化保護開發(fā)專項資金,成立縣鄉(xiāng)村三級文化保護管理體制,并出臺相關文化保護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茶文化、硯文化等9個民間文化保護協(xié)會和18個古村落保護協(xié)會,鼓勵群眾自發(fā)保護挖掘鄉(xiāng)間文化,讓文化“源遠流長”。
民俗文化重新綻放光彩、熠熠生輝。江灣民間藝術豆腐架歷經(jīng)多年,幾近失傳。該縣及時組織民間藝人重新整理挖掘。如今,用“五谷”果蔬裝扮成的豆腐架原汁原味,展示古老鄉(xiāng)風、重現(xiàn)活力農(nóng)耕。2007年,有著“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婺源儺舞50年來首次進京,亮相北京民族年俗文化展演會。[2]
2008年,婺源抬閣“水漫金山”以獨特的造型和原生態(tài)文化特點在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jié)上榮獲金獎。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這是婺源百姓口口相傳、耳熟能詳?shù)拿耖g諺語。
走進婺源,就像行進在久違了的歷史風塵中。在青山里、在村道旁、在不經(jīng)意中,一處年久的殘壁斷碣,一段彎曲的青石驛道,一棵蒼翠的名木古樹,一口青苔漫布的水泉深井,都有一個傳說、一個典故。
至今保存有“吳楚分源”界碑、春秋吳太子鴻墓、漢長沙王吳芮墓、南宋岳飛吟詩的花橋,還有李白、黃庭堅等名人留下的遺跡。
移步皆景,處處文化。婺源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樹群、古洞群為主的“四古風韻”著稱。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的婺源博物館,珍藏商至清各類文物一萬余件。
獨具徽派風格的祠堂、官邸、廊橋、亭閣等遍布鄉(xiāng)野,掩映在山麓水畔,點綴于古木幽篁之間,為我國明清古建筑保存得最多、最完整的縣之一。西北的大鄣山,《山海經(jīng)》稱之為三天子鄣,秦時,始皇將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其中“鄣郡”就是以大鄣山命名。古樹群以“江南第一樟”虹關古樟和朱熹手植的文公山古杉群“江南杉王”著稱。
篁嶺的秋季,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稻谷出現(xiàn)在每家每戶的屋頂木架上,形成婺源獨有的篁嶺“曬秋”農(nóng)俗景觀,篁嶺“曬秋”的攝影作品,曾在全國獲得十多次大獎。
靈巖洞國家森林公園景致奇絕,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琳瑯滿目、千姿百態(tài)。壁間至今仍保留著“岳飛游此”、“吳徽朱熹”等歷代名人題墨、詩句2000多處。
結語 對中國的民俗藝術研究,我們可以做出如下的小結:1. 1949 年以前,我國的民俗藝術研究以常任俠、岑家梧等為代表,他們主要從藝術史的研究出發(fā),較集中在民俗藝術文物的調(diào)查與研究方面,而較少涉及民俗藝術的基本理論問題。他們在自己的論著中提出了“民俗藝術”的概念,但對“民俗藝術”、“民間藝術”等又未從理論上加以厘清,概念的混用正反映了民俗藝術研究在初始階段的學術狀況。2. 臺灣的民俗藝術研究,在 30 年前基本沿襲常任俠、岑家梧、凌純聲等學者的治學思路和研究方法,在民俗藝術的研究中同時注意田野調(diào)查、宗教藝術、山地文化等方面,對“民俗藝術”開始思考并提出“善加保護”和“維護”的問題。近 10 余年來,臺灣開始在高等院校設立民俗藝術的研究機構,注意“以民俗藝術為核心”匯集眾多相關學科,同時強調(diào)本地民俗藝術的調(diào)查和理論基礎的建立。3. 近 20 年來,中國大陸的民俗藝術研究和民俗藝術學教育取得了突出的進展,相關論著的出版、民俗藝術學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yǎng)、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設立、民俗藝術相應機構的建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開展等,都反映了中國民俗藝術研究的拓展和繁榮。不過,理論研究還略嫌薄弱,“民俗藝術學”急需加強基本理論的研究和自身學科的建設。可以預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民俗藝術學”一定能真正建立起來,并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影響國際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