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軟實力有著密切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軟實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化軟實力存在著相互作用。開展在文化軟實力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及在文化軟實力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原因,進而探尋在文化軟實力背景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方法,不僅能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與時俱進,還能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軟實力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軟實力密切關聯,互相促進。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模式僵化、內容陳舊、方法簡單等問題,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要求還相去甚遠。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從文化軟實力背景下加強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推動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工作的快速發展,乃至于促進文化大繁榮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化軟實力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軟實力(Soft Power)這個概念最早見于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的著作,他從外交戰略和國際權謀的角度加以闡釋,“把軟實力界定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和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不同于約瑟夫·奈的“實力”,它強調文化是軟實力的靈魂,主要指一個國家的文化所體現出來的凝聚力、親和力、吸引力、說服力和感召力,是一種無形的、無法精確計量的力量。它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包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還包括意識形態建設以及文化強國建設等多個方面。[2]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對社會成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灌輸主流意識形態、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實踐活動,最終目標是將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全社會的共同意志,從而維護統治階級的合法性。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二、文化軟實力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教育空泛導致文化軟實力支柱動搖
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同志強調: “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盵4]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與否關系到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支柱是否穩定,當前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明顯存在教育空泛化等問題,許多人在面臨利益誘惑時,自身理想信念趨于動搖,部分官員以權謀私也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傊?,在當下社會環境日趨復雜的狀況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沒有提供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案,導致部分民眾面臨理論上的困惑以及思想上的混亂,最終導致其理想信念日趨動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民族精神欠缺導致對內文化凝聚力削減
當代中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全體民眾的精神支柱,也是文化軟實力的動力之源。一直以來,我們在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養上,過多關注表面化、形式化的東西而忽視了內涵培養。通常,我們只是關注搞了多少活動,開了多少會議,設了多少教育基地,而從未真正關心這些活動和會議是否真正落實到受教育者的思想深處。思想政治教育中民族精神培育的缺乏,不僅妨礙了對歷史的反省與傳承,同時也削減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在凝聚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與現實脫節導致文化價值認同錯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官員貪污腐敗、個別學者道德敗壞等,而以往在社會生活中被積極提倡的良好道德行為,比如“爭做好人好事”因某些消極社會熱點事件在社會上的持續發酵,民眾對自身的社會需要、貢獻與責任趨于淡漠化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道德教育工作,大多數只停留在概念性、口號式的宣傳工作之中,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脫節十分嚴重,導致道德教育工作往往流于表面,難以深入人心,更不要說是引起民眾的價值認同與價值實踐。
三、文化軟實力背景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堅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領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用理想信念凝聚人們的思想共識,使之成為人們的思想動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實抓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教育,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引導人們深刻領會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必須更好地根植于文化自信。只有引導人們深刻地認識和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創造當代中國文化,才能使其更好地堅守、堅持當代中國的發展特色和發展道路,才能更深刻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堅持以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為依托傳播主流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鑄就了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也是立國之本,更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動力源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維護和傳播社會主流文化,需要對多元文化進行整合與統領,需要對不同的文化進行選擇和過濾,將異質文化中與思想政治教所倡導的價值目標相一致的內容進行積極的吸納,對與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價值相反的內容進行批判和反擊,使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調和而趨于一體化。[5]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一定要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通過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讓優秀的文化傳統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并最終轉化為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三)堅持以文化載體來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有效運用文化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在當今社會,要注重把知識傳授和價值導向結合起來,把學習科學知識和加強思想修養結合起來,在智育活動中注重價值觀培養,使人們牢固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還需要把文化產品創造和文化環境營造結合起來。先進的文化產品鼓舞人向前,落后的文化產品引人誤入歧途。因此,創造好的文化產品和營造好的文化環境對于以文化人可謂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進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與時俱進,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軟實力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150.
[2]張國祚.文化軟實力研究需尋求共識的幾個問題[J].決策探索,2014,(24).
[3]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4]習近平.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EB / 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2-11-17.
[5]吳艷東.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