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去向哪里,你來自何方?》是美國當代女作家歐茨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它講述了少女康妮迷失自我的悲劇故事。本文分別從家庭、性格和童話三個方面,來分析造成她悲劇結局的原因,以揭示家庭和社會教育對青少年的重大作用。
【關鍵詞】: 喬伊斯·卡洛爾·歐茨;《你去向哪里,你來自何方?》;童話;悲劇
一、引言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美國當代著名女作家,是一位多產作家,不斷有作品問世,迄今為止已發表長篇小說四十余部。但國內對歐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奇境》、《他們》、《大瀑布》、《媽媽走了》和《狐火》等幾部作品,對其他作品的研究寥寥無幾甚至完全空白。
《你去向哪里,你來自何方?》發表于1966年,是歐茨著名且被收錄最廣的短篇小說之一。它講述了一位十五歲的少女康妮,因為在家里感覺備受忽略,于是欺瞞父母,經常和朋友出去閑逛。一天,父母與姐姐外出,獨留她一人在家,在受到歹徒弗蘭德的哄騙與威脅之后,她被徹底嚇壞,最終走出家門,走向死亡。
評論家曾從各個角度對小說進行了解讀和分析。有的從宗教的角度對小說進行分析;有的從成長的角度進行分析;還有人從心理層面進行分析。本文分別從家庭、性格和童話三個方面,解讀女主人公的悲慘命運,同時告誡現實生活中千千萬萬個像康妮的少女們,童話是美好的,但其終歸是童話,不可盲目沉迷其中,分清童話與現實的差異,否則就會像康妮一樣,走向不歸路。
二、青春期:迷失和茫然
故事的女主人公,就如所有正在經歷青春期的少年一樣,看似行為乖巧的外表之下隱藏著一顆叛逆的心,青春期迷茫的過程是每個青少年在尋找自我身份時必須要經歷的。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刻,父母正確的引導與陪伴,會直接造就個人的成敗。沒有家人正確引導下的康妮,在成長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過去生活的不幸使她過急地想要走向成年,最終導致了她輕信別人,掉入深淵。
(一)家人的冷漠與挑剔
家庭本是感情交流的場所,是傳統和秩序的象征。愛得到詮釋,生命得以綻放。家庭還執行著教育功能,使得傳統和文化繼續傳承和延續,從而使得后代更好地處理困境。但在康妮的家庭中,康妮與家人產生了分離:母親的百般挑剔與嫉妒;母親經常拿眼中謙虛、勤奮、能干的姐姐與其相比并貶低她;父親總是有自己的事情做,從沒有花時間和女兒交流過。家人的冷漠與挑剔更加劇了康妮經常離家的進程。于是,康妮對家庭的不滿日漸增加,甚至于康妮希望母親死掉,自己也死掉的結局。
正是因為她的經常離家,為遭遇弗蘭德提供了可能。家庭的冷漠使其缺乏家庭在身體上的保護和在精神上的支撐,以至于其最終精神崩潰,走向毀滅。同時,她對家庭所代表的傳統的脫離和反叛,也致使她缺乏信仰,失去理性。弗蘭德也正是洞悉了這一點,才軟硬兼施輕易地讓康妮俯首就范。
(二)青少年的叛逆性格
康妮,正處于青春期,具有叛逆、自戀、愛慕虛榮的人格。她不受家庭和社會的約束,保持自己強烈的個性,愛照鏡子,喜歡打扮的花枝招展,同時想要吸引男孩子們的注意來彰顯自己的美。她徘徊在兒童階段和成人階段邊緣,在家里是一種狀態,在外面是另一種狀態,她走路的姿勢,嘴唇的顏色,這皆證明康妮認為自己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很容易吸引男孩子,實際上,康妮一直生活在一種空虛、不真實的精神狀態中,在她縹緲的意識中,她渴望踏入成人世界,渴望自由,她不像大多數青少年,不以行事穩重的姐姐為榜樣,卻極力想反抗和挑戰傳統,討厭母親做事規規矩矩、能干的姐姐。
也正是因為康妮的叛逆性格,為她空虛的精神狀態創造了前提,同時使她和家庭不和,產生隔閡,以至于父母外出獨留她自己一人,使她面臨歹徒弗蘭德的哄騙與威脅,最終走出家門,走向死亡。
三、童話世界:沉迷和陶醉
(一) 爵士樂的流行
《你去向哪里,你來自何方?》發表于1966年,當時爵士樂風靡一時,成為反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20世紀60年代的青少年們來說,它就是逃離生活,找尋快樂的媒介。它使得美國青年們在音樂中陶醉,徜徉,同時搭起了現實與虛幻世界相通的橋梁。
柏拉圖和尼采都認為,音樂就其本性而言,包羅現今一切最排斥哲學的東西,它是無理性的。“酒神的性格最初表現為原始的酒神崇拜儀式,它構成了悲劇和音樂的本質。”[5]在小說中,康妮對爵士樂更是特別的著迷:“耀眼的陽光曬得她身上暖洋洋的。她如癡如醉,仿佛這是一種愛,仿佛是愛的撫摸似的”[4]28。當弗蘭德來找她的時候,車里的收音機也放著相同的音樂,熟悉的旋律使得康妮漸漸地失去理性的判斷,完全沒有意識到危險的降臨,慢慢的走進弗蘭德設計好的陷阱,走向死亡。
(二) 童話的沉迷
童話對青少年的思維模式具有不同凡響的影響。對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們來說,童話是美好的。
每個少女心中都希望自己是最漂亮的白雪公主,并在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白雪公主。康妮也不例外,所以當弗蘭德開著“南瓜車”出現的時候,她潛意識的以為他就是自己的白馬王子。因為對一個備受家庭煎熬的少女來說,她無時無刻不在夢想著白馬王子出現來拯救自己。她想象著自己是童話故事里的《睡美人》,渴望著電影中呈現的甜美的約會。她等待著,等待著自己命中注定的白馬王子的深情一吻,希望自己可從中解脫。殊不知,等來的卻是致命的陷阱。弗蘭德掌握著康妮的一切,她的性格、喜好、她家人以及朋友的信息,他就像童話故事《小紅帽》里的大灰狼一樣,一步一步設好陷阱。康妮就像小紅帽一樣,一步一步的被哄騙著踏入大灰狼的陷阱,直至最終走向大灰狼的肚子,結束自己的生命。
四、結語
這篇小說是一個童話,但不是一篇有著幸福快樂的結局的童話故事。康妮每天沉浸在虛幻的愛情和浪漫中,為她的白日夢提供了可能。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原本就很敏感,應好好引導。但家人的冷漠使得她更加想要逃離,于是像當時的青少年們一樣,她使自己生活在空幻、不真實的狀態中,靠虛幻的白日夢和縹緲的音樂來遠離現實世界,從而導致了女主人公的悲劇。從這個角度看,歐茨的這篇短篇小說就是一個現代化的童話,一部警醒世人的教育題材。也可見,家庭,社會教育對青少年的作用之大。
參考文獻:
[1]單雪梅.喬伊斯·卡洛爾·歐茨小說世界中的女性群像[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4):63-67.
[2]林斌.超越“孤立藝術家的神話”——從《奇境》和《婚姻不忠》淺析歐茨創作過渡期的藝術觀[J].當代外國文學,2003,(1):147-155.
[3]張貞宣.何去何從:歐茨筆下的嬉皮士[J].消費導刊,2007,(12).
[4]喬伊斯·卡洛爾·歐茨.何去何從[M]國彬,陳新,義國,譯.愛的輪盤.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5] 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