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舊的政治秩序分崩離析,宗法關系解體,社會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結構都處在變化之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墨子開始反思“戰自何起”,提出了他的兼愛學說,并以此為理論基礎,形成了自己關于理想社會的藍圖,主要體現在兼愛、非攻、尚同、尚賢、天志鬼神、節用、非樂這幾個主張中。墨子的理想社會思想反映了處于社會底層的平民的實際需要和利益,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關鍵詞】:墨子;墨家;理想社會
“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既不是上層統治者,也不是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者,他屬于當時社會下層的“士”。墨子和小生產者接觸頗多,深知下層人民生活的疾苦。回顧當時的歷史大背景,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急劇變革的時期,各種對抗力量相互較量,社會生活動蕩。諸侯之間為爭奪利益,對內橫征暴斂、對外大肆擴張,百姓生活饑寒交迫。墨子作為小生產勞動者的思想代表 ,更能切身地體會到以力謀生、以力謀利的艱辛,更能理解物質生產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處于社會下層的庶民對于社會的穩定、秩序與和諧的強烈渴求, 因此,他對社會的構想是站在平民的立場,關切百姓所深以為要的問題。正是墨子獨特的社會生活經歷和社會背景,才會形成其獨特的“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社會方案。
(一)兼愛——墨子理想社會的理論基礎
墨子主張“兼相愛”,希望建立一個視人若己,愛無差等的社會,這也是他整個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戰亂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普遍的社會問題,墨子也關注到這個問題,他認為要對當時無序的社會予以根本上的醫治,首先需要探究這種混亂產生的根源,因為: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在墨子看來,當時的社會之所以戰爭盛行、生靈涂炭,皆在于人與人之間不相愛,也就是說,社會存在的強凌弱、眾暴寡、貴傲賤等現象都源于人們互不相愛而虧人自利。為了消除這戰亂的根源,墨子認為要用“兼相愛”而不是“交相惡”,反對儒家的“愛有差等”,認為儒家的“仁愛”會導致極端的利己主義。墨子要求人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如果人們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國家間就不會互相攻擊,家庭安定,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就能安定有序。所以,要求每個人都能不分你我、不分親疏地愛一切人,簡言之也就是要求人與人之間實行普遍的、無差別的互相友愛。
墨子講的“兼愛”也離不開“交利”,“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這種愛是一種社會利益的交換,但是如何能使其不往利己主義發展呢,這就必須借助外力的幫助,也就是墨子之后提出的尚同、尚賢,通過國家的政治力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同時也要借助宗教力量(天志明鬼思想)加以規范,一切不實行“兼愛”的人,鬼神就會對其進行誅伐。
(二)非攻——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
如果說“兼愛”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愛,那么“非攻”強調的就是國家間的和平相處。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仍,這些戰爭都是沒有正義可言的,“攻伐無罪之國”的目的是強大自身,這本質是一種“虧人自利”的行為,墨子同大都先秦諸子一樣,強烈反對侵略戰爭,“非攻”就很好的表達了墨子的態度。
墨子反對大國侵略小國,認為攻城滅國的行為是最大的不義:
“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別者,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
殘酷的戰爭使人民飽受痛苦,侵略者看上去是得志于天下,但是長遠看來,不論是國家的長遠利益還是與他國的關系來說,都是不利的。
墨子雖然主張“非攻”,但不是反對戰爭,只是反對非正義的戰爭,他的主張也不是希望大國之間簽訂盟約,而是希望能用實際行動去制止戰爭,馮友蘭先生對此有完整闡述:“墨翟反對兼并戰爭,但他不是簡單的和平主義者。他只主張非攻,而不主張非戰。他反對攻,卻講究守。他不主張`去兵',而主張備兵,主張備兵自守。 防御是小國得以生存下去的必要手段。為了能夠有效地抵御大國的侵略,墨子非常強調積極防御的重要性,重視反侵略的準備工作,同時也精研守城的技巧,正如現在的國際社會,因為大國間的軍事力量都很強,無法分出勝負,戰爭只能兩敗俱傷,因此很難會爆發戰爭,墨子的思想也包含這樣的意味。
(三)尚同尚賢——理想社會的政治主張
所謂“尚同”,簡單說來就是人們要奉行統一的行為標準,制定統一的道德標準、規范、法律來讓人們遵守。墨子之所以強調尚同是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容易,“十人十義”,導致天下大亂。
墨子認為在人類社會的最初階段,因為沒有法律或統一的道德標準來規范人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為標準,整個社會就會處于混亂的狀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標桿,別人都是錯的,就會導致互相間的攻擊,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因此需要確定統一的義才能避免這種狀態,實現和諧的理想社會。
墨子認為,要從有才干的賢良之人中推選出天子,一同天下之義,建立一個有統一的社會規范、強有力的政權機構,即建立“刑政”和“政長”,依靠這樣一套“政長”系統來實現對社會的控制,將天下萬民和天子的思想、意志等高度統一起來,從而使社會由無序走向治平。
(四)天志鬼神——理想社會的宗教保障
天子作為最高統治者,可以裁決三公、諸侯、士、平民的各項活動是否正確,那么天子該由誰來裁決呢?墨子認為,是天。天比天子更加尊貴,天會對天子的行為進行監視,順從天意就會得到賞賜,而違背天意就會受到懲罰。
傳統的天命觀強調天子是“天”的兒子,擁有無限的權利。而墨子的天命觀賦予“天”至高無上的地位,可以監督、賞罰天子,這事實上貶低了天子的地位,天志才是判定天下萬民言行是非對錯的準繩。墨子認為天志的主要內容包括為義、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很明顯,天意就是墨子之意。但簡單地把這些主張作為自己個人的意見就與之前自己的論證矛盾,所以墨子必須使自己的言論有更大的說服力,為自己的政治主張提供一個可靠的精神保障,無疑,天是最為可靠的。
鬼神與天一樣,可以監督所有的人,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鬼神都能賞善罰暴,天是最高的主宰,鬼神輔佐天,兩者共同承擔勸善懲惡的任務。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墨家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他們相信這種力量是公平的。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墨學也成為一時的顯學。秦國統一后,重用法家。兩漢時期,獨尊儒術,經學遂昌。至魏晉時期,經學弊端日顯,佛學入流中土,辯名析理的玄學遂得以流行,以突破經學煩瑣禁錮。經過五代十國的天下大亂,人心惟危,道德頹敗,為收拾人心,挽救道德危機,宋明理學應運而生。在這些大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墨子的思想都因其不符合時代的特殊需要而被冷落遺棄。到清朝乾嘉時期考據學興起,墨學才得以重見天日。盡管晚清民國時期出于對抗西學、挽救民族危亡而出現墨學復興,但已不可能再回復到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顯學地位了。但墨家必然是中國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參考文獻:
[1](清)孫詒讓.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
[2]何寧.淮南子集釋[M].中華書局,1998.
[3]任繼愈主編.墨子大全(第一篇卷)[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M].人民出版社,1998.
[5]孫中原.墨學現代化、新墨學和元墨學[J].哲學研究,2006(1).
[6](清)孫詒讓.墨子·尚同中[A].墨子間詁[M].中華書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