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交通部門開始研究試水“車位共享”,針對車位利用率低的問題,盤活機關、企事業單位、居住區的停車資源。在公開征求意見的《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草案送審稿)》中,明確鼓勵停車場錯時開放,鼓勵個人之間“拼車位”。
無獨有偶,上海市將停車資源共享作為2017年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旨在最大限度利用住宅小區、醫院、商業場所等內部停車資源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周邊公共、專用、道路等各類停車資源。
不僅如此,一個共享停車APP正在杭州的白領圈流行,開發這款APP的科技公司升級了住宅區的障礙門,通過輸入手機號碼、車牌號和所需停車時間,APP用戶就可以在工作區附近找到共享車位。
共享經濟之所以炙手可熱,主要是和互聯網科技相結合,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和經濟業態。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身邊的多數物品,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共享的目標。共享經濟的概念早已成為互聯網人士嘴邊的熱詞。
搶投共享經濟新模式正成為投資圈的一大現象,不少共享經濟項目估值一路上揚。但在最近,悟空單車宣告失敗,給共享經濟潑了一盆冷水。有業內人士站出來發聲:部分模式歪曲了“共享”的初衷,所謂的“共享”就一定好嗎?
作為最早涉足共享經濟的網約車平臺,幾經拼殺后終歸平靜,司機補貼的逐漸減少,準入門檻的諸多限制,讓打車難、打車貴再次回歸都市人群的日常。
共享單車隨后的燒錢大戰仍在持續,盈利模式尚不明朗,而現實生活中擠占盲道、被人為損壞以及由此帶來的安全隱患仍不可小覷,共享單車充當了“國民素質的照妖鏡”,不過,其自身技術的缺陷和運營層面的缺位也值得反思。
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之后,共享充電寶也備受投資方的青睞,如今,共享雨傘、共享籃球也紛紛現身。至于投資機構是否真的看好所投資的共享經濟項目,還真不好說。有不少業內專家指出,在共享經濟投資熱潮下,不少決策者帶有極強的非理性和跟風成分。
“共享車位”聽上去很美,但落地推行卻并非易事。以成都為例,一些品牌樓盤,出于生活品質和管理服務的考慮,不愿打開車位“共享之門”。有住戶表示,如果外來車輛隨意進出,住戶的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共享車位”要想順順利利地進入小區,也就意味著物業要承擔更多的事情。此外,在推行中,如果訂單不多、收益不理想,也會極大影響業主和物業的積極性。
很多高校、事業單位、高檔小區將自己“圈起來”。對此,有觀點認為,這些場所空間具有納稅人“共建共有”的特點,自己有權使用。不過,即便有人不滿,也不意味著可以用行政方式去解決,這也是“共享停車”面臨的考題。
有專家表示,發展共享經濟絕不能停留于玩概念、講故事,熱衷于擊鼓傳花的游戲,而是應該立足于服務好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好用戶各種潛在需求。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部分決策者和投資客在盲目跟風過程中,不妨停下來思考一下,如何“共享”,才能更好。
選自《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