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治思想家認為社會正處于“后真相”階段,人們更傾向于訴諸感情,而非訴諸理性。新技術跨越了人類認定事物的偏見,人們只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而不理會其他觀點。
最新研究發現,現代消費者也正處于一種后真相階段。今年12月,食品誠信中心(Center for Food Integrity,CFI)出版了數字民族志研究的結果。CFI表示,這是一種嘗試,試圖通過消費者的說法來了解他們的行為,并查明他們實際的行為。在兩年內,該組織對8 500名消費者的在線行為進行了分析,以確定他們對食物的看法。
這項研究確定了食物的真相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信息的可信度與消費者對真相的態度密切相關。對一些人來說,真理是客觀的,他們的信任建立在證據和科學的基礎上。對另一些人來說,真理是主觀的。什么是真實的往往取決于欲望和信念。大多數的消費者——74%的人——對食物真相的態度在極端客觀和極端主觀之間。
市場上消費者最大的組成部分——占消費者總數的39%——是被CFI稱為“跟風者”的部分。當一個消費者被大量的信息淹沒,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時,這個消費者就會尋找一個可以在科學和倫理方面給予他指導的人。
該研究稱,價值觀會推動人們對食物的信任,更有可能讓消費者產生共鳴。CFI表示,對贏得信任來說,共享價值觀比簡單分享信息的重要性高三到五倍。
對于家禽養殖業和其他動物農業來說,這項研究既有其正面性,也有其負面性。
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項研究表明只有一小部分消費者——大約15%的消費者——在做出有關食品的決定時,會將事實和證據放在第一位。這破壞了該行業在自我維護時所采取的將科學擺在第一位的姿態,并表明消費者更傾向于信任打感情牌的策略,以及動物維權人士和網絡大咖不斷重復的事實和模糊的論調。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它提供了如何調整信息以更好地吸引消費者的指導。透明度,明確標明家禽來自何處直到其呈上餐桌的過程,這是很好的。展示價值,或者顯示行業同樣關心的事情,并與普通消費者分享同樣的道德規范,這樣更好。
原題名:How the poultry industry can gain post-truth consumers(英文)
原作者:Austin Alon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