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山西大象農牧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象集團”)是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是集種畜禽繁育、飼料加工、畜禽養殖、屠宰加工、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大型農牧企業。集團董事長呂銳鋒(圖1)于1989年放棄教書匠這一神圣偉大的職業,從飼養300只蛋雞開始,經過28年的滾動發展,白羽肉雞飼養量1.4億只、飼料銷量120萬t,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2015年成立的山西新大象養殖股份有限公司,生豬養殖發展極其迅猛,目前母豬存欄8萬頭,放養生豬達100萬頭,十三五末計劃出欄生豬500萬頭。
另外,呂銳鋒董事長在自己企業發展的同時,不忘企業家身上肩負的責任,主動請纓承擔精準扶貧項目。新大象養豬模式即“三固定、五統一、兩獎勵”的“公司+家庭農場”的合同模式。即:仔豬價格固定,飼料價格固定,回收價格固定;公司統一提供仔豬、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藥品,統一制定防疫程序,統一回收。建棚給獎勵、交保證金給獎勵。合作養殖戶按要求建符合標準的豬舍,交少許保證金,簽委托養殖合同即可上豬。通過這一合作模式,可使合作的農戶養豬銷路不用愁、技術有保障、養殖無風險、資金無壓力,大大穩定了合作養殖戶的利益。通過“1+1+1+1”精準模式,已帶動12 000名貧困戶走向脫貧致富的路子。
2017年12月17—19日,CPICP理事長姜樹林博士組織了CPICP山西標桿農牧食品企業取經團,前往山西太原市的山西大象集團進行取經交流(圖2),《國外畜牧學—豬與禽》總編潘雪男參加了此次活動,并在活動進行期間,在大象集團總部有幸采訪了集團董事長呂銳鋒先生。以下是采訪內容。
潘雪男(以下簡稱“問”):請呂董事長向我們的讀者簡要介紹一下大象集團的發展歷程。
呂銳鋒(以下簡稱“答”):山西大象農牧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實際上,剛開始也談不上是公司,就是一個家庭養殖場。當時我們飼養了300只產蛋雞,后來逐步發展,擴大規模,并飼養蛋種雞,并于2011年和2012年,規模達到36萬套海蘭蛋種雞,位列全國前三位。
1998年,公司生產出第一噸飼料,“象豐牌”飼料名定為9861、9862、9872、9882、9881。
2002年,公司建成了白羽肉雞屠宰加工廠(圖3),嘗試白羽肉雞養殖,2007年與山東六和股權合作。
2014年,公司嘗試商品豬養殖,經過了一年半的實踐,于2015年9月7日成立山西新大象養殖股份有限公司。
問:公司當時進入養豬業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
答:總體而言,目前公司白羽肉雞的發展規模達到了1.4億只,此時白羽肉雞的發展空間已經很有限了,快接近飽和狀態。白羽肉雞發展到今天,從規模上來講,我們的規模要比國外的都大,我們公司一個場就有40萬只,30萬只的雞場遍地皆是,養殖水平也不比國外差。一是在中國的肉類消費中,豬肉的消費量占了62%,占了一大半的比例。二是中國的養豬水平跟國外的養豬相比,還落后20-30年的時間,這是個機遇。有14億中國人的豬肉消費習慣,我們作為一個農牧人,如果不搞養豬能叫農牧人嗎?第三個原因是,從氣候來看,山西更適合養豬,因為山西的氣候干燥涼爽,而豬就喜歡干燥涼爽的氣候。第四個原因是,山西是全國第七大玉米產區,并且山西產的玉米品質非常好。山西的玉米,從長治也好,臨汾也好,特別是臨汾長治往北,全部是產玉米,就所謂的中國人認為的一個優質玉米,外國種一茬,我們也種一茬。當時在河南河北都種兩茬,種了玉米再種玉米。相對生長期,它們的玉米飽滿度方面要差一些,營養度要低些,而山西的玉米是非常優質的。第五個原因是,山西的養豬水平相對滯后;全國人均消費半頭豬,即“兩人一頭豬”,山西有3 600萬人口,應該需要有1 800萬頭豬的供應量,但是我們山西2015年的生豬上市量是780萬頭,2016年是720萬頭,遠遠沒有達到全國平均的上市水平,因此發展空間很大。所以,我們要搞養豬。
問:到2016年年底的時候,我們公司的養雞板塊、飼料板塊、養豬板塊和屠宰加工板塊,各自的產值大概多少?
答:2016年,這幾大板塊的銷售加起來總共一百個億。
飼料去年產量接近一百萬噸,達到97萬t;今年將會達到110萬t到120萬t,110萬t肯定是能夠達到的。
屠宰加工主要是白羽肉雞為主,大概1.38億只。
問:大象集團目前的主要業務跟主導產品現在主要是什么?
答:主打產品還是一只雞。業務涉及養雞、飼料加工、養豬(圖4)、屠宰加工。
問:現在大象集團白羽肉雞的市場影響力達到什么程度?
答:在整個肉雞市場,大象集團的白羽肉雞生產規模應該能夠達到全國前五位。
總體上大象集團的品牌還是非常優秀的,大象集團的“金牧牌”雞產品在肯德基、麥當勞、雙匯、德克士等快餐店均有銷售。
能進入肯德基,說明我們養殖的質量把控和屠宰的質量把控還是比較好的,你看有那么多的屠宰廠沒能夠進入肯德基,說明它們至少在某些方面還達不到肯德基的質量標準。
問:我們大象集團有一個“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其實其他公司也有,我們這種生產模式有什么特色?跟其他公司的模式有什么大的區別?
答:“公司+農戶”的合同模式,實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從國外引進的,一直都這么叫;有的公司運營此模式獲得了成功,而有的公司則沒有成功。要運營好“公司+基地+農戶”這一模式,需要公司的老板有一個有很大的胸懷,對農戶有利潤可以分配,這是一;第二是要有一個足夠強的技術支撐,此模式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于這兩點。
問:據相關報道,大象集團在扶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山西地區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請呂董事長介紹一下公司在扶貧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業績;今后公司在扶貧方面還會出臺哪些政策或措施?
答:扶貧模式從2016年3月份開始啟動的,當時我們捕捉到了國家要大規模地搞扶貧,我們就主動請纓,啟動了扶貧工作。當時采用的模式就是四位一體,即政府牽頭、銀行支持、企業實施、貧困戶參與。貧困戶是沒有錢的,那時全省的扶貧工作還沒有一個有效的模式,大象集團提出了這個四位一體的模式,當時我們大象集團給貧困戶提供擔保,貧困戶向銀行貸款五萬元,然后將貸款到的錢投入到公司,公司給予固定15%的收益,部分可共同參與生豬養殖。
問:扶貧項目主要是在養豬這板塊?
答:主要是養豬,養雞也有,但養豬扶貧居多。
問:能不能舉個例子,大象集團在扶貧工作上取得了哪些成績?
答:公司自啟動扶貧工作以來,即從去年5月份開始已經歷時一年多了,已經讓12 000戶貧困戶走向致富道路。前期進入的貧困戶基本脫貧,后期還有農戶陸續進入扶貧項目。山西大象集團是最早參與山西省政府的扶貧項目,省政府下達開展扶貧項目是去年秋天,而我們大象集團在當年5月份就啟動了扶貧這項工作,早了半年。
后來,山西省政府于去年秋天出臺了一個五位一體的扶貧模式,此五位一體的模式是在大象集團四位一體模式基礎上,增加了一項保險——變成了五位一體,但是從至今為止的執行情況來看,保險介入的力度還需要加強。
問:一個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各位員工的努力,請呂董事長介紹一下大象集團在吸引人才、發揮員工積極性以及留住人才方面的經驗或策略。
答:留住人才方面,沒有很好的辦法,唯一的辦法一個是讓員工干的爽,二是讓他們有錢賺。干的爽,就是讓員工在工作的時候心情舒暢,使他愿意干;有錢賺,就得讓員工通過工作獲得能夠體現其自身價值的足夠多的收益。
在山西范圍內,正常情況下,我們大象集團的員工收益應該要高于同行業的其他公司。我們的普通員工,月收入要超過4 000元,每月休息4 d。新成立的山西新大象養殖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們完全就是為了員工的福利才組建的一家公司。此公司的股權結構是,我本人占28%,員工占72%,目的是為了員工有錢賺而打造的一個平臺。
現在,新大象養殖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有兩千多個股東,入股資金有三萬的、五萬的,也有一百萬的。我們的員工入股是從2015年7月13日啟動的,而這家公司是在2015年9月7日才注冊成立的。到2017年6月底,員工已經把入股進來的資金全部收回去,且又多拿了20%,而且原來入股的時候,他們只是入了一半的資金,另一半是公司借給他們的。如果要是按入股資金計算,他們的收益就是240%了;如果按照全部入股資金來計算,他們的收益也達到了120%。我們公司獲得的所有利潤,到今年6月底的時候,已經全部分給了員工,而且從2015年7月13日到2017年6月底,我們已經進行了四次分紅了。
你得拿出一個實際行動來吸引、留住員工,第一個還得干的爽,給再多的錢,他干的不爽,你老是罵人、老是扣克員工,他能干得爽嗎;再一個是有錢賺,這是一個最通俗的道理。
問:呂董事長所學的專業與畜牧養殖相差甚遠,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涉足蛋雞生產起至現在,已經將自己的公司建成了山西農牧行業的航空母艦式的農牧企業,能否請呂董事長以自己的成長為例,給目前的年輕人,尤其是正在從事畜牧養殖的年輕人說說在成長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答:總體上,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對從事畜牧行業的工作還是逐漸認可了,因此現在招聘學生比原來要好招多了。過去,畢業的學生一個是不愿意到畜牧行業工作。如果去了,他們會干什么呢,賣藥,賣飼料,他們就是不愿意去搞養殖。然而,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逐漸逐漸地對畜牧、對養殖行業產生了一定的認知度。
至于對這些從事畜牧行業工作的青年人我想說一句,要想從事畜牧行業,首先你得到養殖隊伍中去,從事養殖這份工作。把雞、豬、牛、羊養好它們,然后再往高層次的其他方面發展,沒有這些基礎的東西,那搞飼料銷售、獸藥銷售和搞營銷,那就是紙上談兵。特別是現在中國的養豬水平,在國外,人家PSY能夠達到32頭,普遍可達到28頭,而我們中國2015年的PSY平均水平是17頭,我們差在哪里?為什么差這么多?咱們都能看到,國外的養豬水平比我們高出11頭,而且都是大學生回到農場去養豬。我們中國的養豬、養雞,特別是養豬都是些老頭、老太在做,當然拼不過一個大學生了,所以我們的指標和成績就上不去,這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還好從2015年我們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終于醒過來了,原來賣飼料,現在得養豬。亡羊補牢,一點也不晚,希望年輕人,如果要從事畜牧,首先把我們的養殖先要搞明白,搞不明白養殖搞什么都是空的。
問:呂董事長你剛才說的搞明白,大概要經過幾年?
答:以我們公司為例,招收的博士生,他必須要有一年的時間在雞場、豬場鍛煉。實際上養雞、養豬也沒有太深奧的科學,一個大學生本身的專業素質就很好,如果再去養雞場、養豬場,學習兩年、三年,絕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專家,這中間沒有什么奧妙的,但是你得要能夠靜下心來,要沉得下去。
問:非常感謝剛才呂董事長介紹了你個人和公司至今為止所取得的成績,我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能否請呂董事長透露一下公司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并且為實現這些規劃會采取哪些舉措?
答:我一直跟公司的員工講三句話,第一句話就是我們要“養好一只雞”,現在我們大象集團飼養的白羽肉雞,其生產水平在全國處于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上;第二是“發展一頭豬”,第三是“做好一噸料”,這三條是今年初的時候,我給我們的員工講的三句話。這就是我們大象集團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養好一只雞,我們大象集團要對這個雞進行深入的研究,把這個白羽肉雞飼養得更好。發展一頭豬,就是在“十三五”末,我們生豬出欄量要達到500萬頭。到“十四五”末,我想我們能夠發展到1 500萬頭的生產規模。至于“做好一噸料”,原來我們的飼料,更多的是生產、銷售,我不主張這個做法;我要把我的飼料做成什么?做成物流、倉儲、生產,不搞營銷;我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以后,我們的飼料成本是最低的,現在飼料的好壞取決于原料,原料好,飼料才能好。我把倉儲收購、倉儲物流做好以后,可能我們的一噸飼料的成本會大大降低。當然,在適當的季節,倉儲一點玉米,那玉米肯定是用質量最好的,到秋天的時候,即玉米供應青黃不接的時候,要買好的玉米就沒有了,特別是仔豬用的和母豬用的高質量玉米,在秋天時候是買不到的。糧庫中的玉米不是保存了三年的就是存放了四年的玉米,你不可能買到好的玉米,所以建議我們的飼料要做到物流、倉儲、生產三結合(圖5)。不要單純地搞營銷、搞加工。加工都是配方電腦化、生產自動化,沒有什么深的奧妙。我們要把這個飼料廠做成一個經營型的實體,不是營銷型的,也不是生產型的。
問:飼料產量方面今后會不會再提高?
答:首先,大象集團不是一個飼料企業,我在2002年的時候,當時的飼料一年就產16萬t,那時候沒有銷售科,沒有業務員,一個業務員都沒有,都是大家自發做的,那時經銷商來代理這個飼料,我的飼料從2002年就一直不搞營銷。主要是我們的產業鏈消化為主。
當然,如果別人想要買,我們也可以賣一部分,進行外銷。
問:在肉雞生產方面,我們接下來還會再進一步擴大規模嗎?
答:今年,山西大象集團的肉雞生產規模將近1.4億只。在“十三五”期間,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擴大規模,現在我們的產能還有兩千萬只,還有一個新工廠還可投入生產,因此生產規模就能達到1.6億只?!笆濉逼陂g,如果有條件,我想把這個白羽肉雞做到兩個億(圖6)。
我們現在正在考慮發展黃羽肉雞的養殖問題。目前,全國黃羽肉雞的產量40億只不到,因為上海人、廣東人愿意吃活雞,但是活雞供應我們還不具備這個優勢,將來一旦國家限制活雞、活禽交易的時候,大象集團發展黃羽肉雞的機會就到來了。我們也希望國家盡早把這個活禽交易取締了。活禽交易,對人畜共患疾病、對雞病的傳染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從現在的發展來看,國家對活禽交易一直在進行限制,像廣東等地,一直在推廣家禽的生鮮加工、生鮮品,發展家禽產品的生鮮加工是一種總體的趨勢,因此我們大象集團肯定有發展黃羽肉雞的機會。
問:在接下來的“十三五”期間,大象集團的生豬規模要達到500萬頭,我們如何來實現?
答:我們實實在在地養好豬。我們的豬起碼百分之八九十放在山西養。對于我們來說,實現500萬頭的生豬不是個太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有成功的養雞模式——“公司+基地+農戶”模式?,F在,這個傳統模式更多的應該采用“公司+基地+家庭農場”模式,因為農戶的規模都大了。養雞場的規模都在二十萬只以及二十四、五萬只以上,而養豬場的規模都在五百頭以上,這些規模完全可算得上是一個農場了;而且這些養豬場、養雞場,我們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進行運營,一個是“公司+農場”,另一個是“公司+基地”。這種類型的基地,我們大象集團已經建了51個肥豬的育肥場,每個場存欄規模都在2萬頭以上,出欄量在100萬頭肥豬以上。
在采訪過程中,呂董事長沒有用華麗的語言來表達公司和其個人的發展,而是用樸素、平易近人的語氣進行介紹,雖然他在回答本刊編輯提出的多個問題時一直強調沒有什么值得大寫特寫的奧妙,其實呂董事長這種處處為員工著想的、主動承擔政府精準扶貧項目的為人、做事的姿態,就是大象集團發展成山西省最大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奧妙。